• 2

宅爸專欄 - 筆電零組件分析之Intel第8代 / NVIDIA 10系列近期規格

大家好,我是宅爸。

文章整理:

01. 宅爸專欄 - ROG系列筆電有哪些機種可以選?有哪些差異?
02. 宅爸專欄 - 資訊月大拜拜選購要點

資訊展大拜拜的文章中,有跟大家提到選購筆記型電腦時,可以預先上網研究一下筆電的規格,選購的時候比較不會沒有頭緒。不過有網友私訊說,規格的部份因為資訊太多,不知道該怎麼比較,所以宅爸想了想,筆電比較重要的規格還是在處理器、獨立顯卡、連接界面這三個部份,所以還是把這篇文章寫一寫,宅爸盡量用比較簡單的文字來解釋,也會在裡面提供一些關鍵字,讓有興趣研究的人可以上網查詢、參考之用。

==以下是注意事項==
此篇所提到的規格可能隨時都會因為原廠的規格調整而有變化,所以宅爸對以下的內容只會做原則性的說明,如果未來有機會希望每一季可以更新一下,一切還是以原廠公佈的內容為主,如果您在此篇文章發佈的半年後才閱讀到,可能文章內容已經沒有參考價值,特此說明。
==以上是注意事項==

回到主題,最近這一兩年來筆記型電腦比較大的變化,大致上出現在這幾個方面:

  • Intel正式把6核心當作主流放入市場
  • NVIDIA主流1050Ti~1060被電競筆電大幅度採用
  • USB Type-C充電/連接界面開始普及
  • Thunderbolt 3跟Type-C界面歸於一家

而今天要說的則是筆電零組件裡面,有關Intel處理器與NVIDIA顯示卡的部份,連接部份的部份則是放在下一篇來做介紹。

Intel 第八代CPU規格簡介

筆記型電腦處理器的製程,是筆記型電腦電池續航力的重要因子之一,自從Intel在六、七年前導入所謂Ultra Low Voltage(超低電壓)處理器之後,筆記型電腦的續航力才有明顯的進步,從2~3小時變成超過6小時以上的續航力。如今筆記型電腦處理器已經來到了第八代,隨著Intel製程的進步,低電壓的處理器除了具備相當長的續航能力之外,標準電壓處理器的效能更是有長足的進步,從PassMark的Ranking來看,被高階家用、電競筆電採用的第八代Intel i7-8750H 2.2GHz處理器,除了具備6核心、12組HyperThreading的多核心運算能力外,運算能力也完全不遜於一般桌面用處理器,如果你是一個願意花錢換取移動的便利性、也不想犧牲運算效能的人,筆記型電腦的運算能力現在跟桌上型電腦已經非常接近。但回到低電壓的筆記型電腦處理器,從Intel網站列出的「U」結尾處理器來看,也是很廣泛的被筆記型電腦品牌用在入門以及中階商用、家用筆電上,如果你是非常需要筆電長時間運作、不會很需要運算效能的人,那「U」結尾的處理器就是一個很平衡的選擇:不僅採用此款處理器的筆電價錢非常親民,而且隨便用個5~6小時都不是太大的問題,像是業務人員、學生都蠻適合採用。

說了一堆,那我們在選購筆記型電腦之前,一定會在網站上面看到筆記型電腦的處理器規格,知道規格之後,該去哪裡查詢這顆Intel CPU的詳細資料呢?宅爸這邊建議的是Intel官方的產品規格網站:

https://ark.intel.com/zh-tw

宅爸專欄 - 筆電零組件分析之Intel第8代 / NVIDIA 10系列近期規格
↑上面就是Intel官方產品規格網站,其實網址裡面的「ARK」,就是方舟之意,頗有集大成的感覺。

宅爸如果想要知道Intel第八代處理器,在筆記型電腦有哪些處理器規格可以選擇,在這裡只要選擇「處理器」,接著選擇「Intel® Core™ 處理器」、再來選擇「第8代 Intel® Core™ i7處理器」,然後選擇「筆記型」的篩選分類,即可看到目前市場可選購的Intel處理器:

宅爸專欄 - 筆電零組件分析之Intel第8代 / NVIDIA 10系列近期規格
在這個資料表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剛剛提到的Intel Core i7-8750H 2.2GHz處理器,規格部份寫得非常清楚,不管是時脈、核心數、快取記憶體等等,都已經列出來,所以如果想要查詢i5、或是i3規格的處理器,也可以在同個網站查詢。假如以現在流行的電競筆電產品而言,i9的處理器幾乎很少看到,大部份筆電的處理器都落在i7、i5之間,i3則是在家用、入門的筆電比較常見。

但知道了CPU型號跟規格之後,要去哪裡比較CPU跟CPU之間的運算能力呢?其實剛有提到一點,以往宅爸在評估CPU的運算能力時,會到一個老牌的效能測試軟體網站來做查詢,這個軟體網站叫做PassMark,是很多品牌電腦大廠測試產品時會採用的軟體,他有一個CPU Ranking的網站如下:

https://www.cpubenchmark.net/cpu_list.php

宅爸專欄 - 筆電零組件分析之Intel第8代 / NVIDIA 10系列近期規格
↑ 只要在紅框裡面輸入CPU的規格,就會有排名可以比較。

如果我們輸入剛剛查詢的i7-8750H,該網站馬上就會列出相對的排名,蠻有參考價值的。

宅爸專欄 - 筆電零組件分析之Intel第8代 / NVIDIA 10系列近期規格

那如果是現在(2018年11月底,本文撰寫時間),該選擇怎樣的處理器呢?其實各家筆記型電腦廠商,在彼此競爭的環境下,都很有默契的選擇了以下的處理器:

宅爸專欄 - 筆電零組件分析之Intel第8代 / NVIDIA 10系列近期規格
↑ 此圖是PCHome 24小時購物的大筆電Intel處理器分類項,假設以電競機來說,大致上就是i5-8300H、i7-8750H、最高階i9-8950HK這三顆。

那我們看規格時要從那裡看到處理器規格呢?其實現在電商網站、或是廠商官方網站都會非常清楚標示,以市場上流行的ROG筆電為例:
宅爸專欄 - 筆電零組件分析之Intel第8代 / NVIDIA 10系列近期規格
↑ 紅框部份就是處理器的規格。

只要依循著這樣的原則,要選擇處理器、還有比較效能之類的事情,應該就非常容易查詢跟理解了。

NVIDIA 10系列筆電顯示卡簡介

如果提到筆電玩遊戲,大家都會想到是用筆電玩一些CS、LOL之類已經對入門、中階顯示卡優化非常成熟的遊戲。至於3A大作的部份(也就是很吃顯卡運算效能的遊戲),則是很少會跟筆電聯想在一起。怎麼說呢?電腦上的3A大作,都是高成本、大製作,非常講究畫面呈現以及整體性,對於電腦的硬體而言則是會消耗許多的運算能力,如果以現在流行的硬體來講,配個i7-8700K加上GTX1080Ti才能跑得順的遊戲,怎麼樣都不會想跟筆電放在一起思考。

不過,同樣受惠於半導體製程的發展,NVIDIA在行動平台顯示卡的市場上推出了相當平衡的產品,在2018年Q3~Q4而言,NVIDIA的10系列行動顯示系列,如上面提到的GTX1050Ti、GTX1060 for Notebook,雖然無法完全的順跑所有的3A大作,但是要以預設畫質、跑30FPS這樣一般玩家可接受的畫質,已經不是難事。如果再搭配Intel i5、i7等級的處理器,這兩者結合起來的單價相對於效能而言,比起3~4年的同級筆電而言,已經是不可同日可語,這也直接反應在各家電競筆電的產品規劃上,i7搭上GTX1050Ti、GTX1060,甚至GTX1070以上的獨立顯卡產品,都已經不會非常難買到(對,以往即使你有預算,想要買到筆電當代最好的產品,也是要花一番功夫才能入手,單價也很令人咋舌…),以筆電的移動性,能夠擁有這樣的影像輸出能力,也只能說是科技進步之福,

同樣的,宅爸將NVIDIA 10系列筆電顯示卡的規格整理如下:

宅爸專欄 - 筆電零組件分析之Intel第8代 / NVIDIA 10系列近期規格
↑ 這張表是精簡NVIDIA 10系列 Wikipedia上的資料而成

如果想要知道顯示卡的運算表現,同樣我們也可以到類似的排名網站上面查詢,比較有名的就是國外「Notebook Check」網站的資料表:

https://www.notebookcheck.net/Mobile-Graphics-Cards-Benchmark-List.844.0.html

宅爸專欄 - 筆電零組件分析之Intel第8代 / NVIDIA 10系列近期規格
↑ 這個網站整理的非常詳細,也有實際跑測試軟體的成績可以作為參考。

如果我們想要比較10系列的1050Ti跟1060的表現,只要輸入篩選條件,就可以得到下面的結果:

宅爸專欄 - 筆電零組件分析之Intel第8代 / NVIDIA 10系列近期規格
↑ 只要下對搜尋條件,很快就能列出想比較的10系列顯卡產品效能。

在Notebook Check網站中,將1050/1050Ti列為中階顯卡,而1060已經列為高階顯卡,如果反向回推到市場上的話呢?同樣用PCHome網站的筆電分類,我們也可以很快掌握到市場上特定等級的顯卡有哪些筆電可以選擇:

宅爸專欄 - 筆電零組件分析之Intel第8代 / NVIDIA 10系列近期規格
↑ 同樣方式很快就可以找到特定等級顯卡的筆電有哪些可以選購。

宅爸專欄 - 筆電零組件分析之Intel第8代 / NVIDIA 10系列近期規格
↑ 紅框部份就可以找到顯示卡的規格了。

如果一樣以電競筆電來說明的話,現階段要買到中階以上,至少就要從1050/1050Ti往上起跳,當然預算許可的話,1060等級就已經近似桌上型中階顯卡的表現。不過要特別說明的是,1050跟1060的部份都有不同的記憶體大小可供原廠配置,基本上記憶體是選越大越好,通常原廠也不會吝於給比較好的規格,因為市場已經很競爭,實在沒必要用比較差的規格給消費者選購。

小結

以上就是從宅爸自己的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筆電處理器、顯卡選擇的一些訊息跟小技巧,一回神又是打了不少字,希望能給有興趣入門的人參考,謝謝大家。
2018-12-01 11:43 發佈

宅爸帶你飛 wrote:
大家好,我是宅爸。...(恕刪)


幫忙整這些帳面上的規格差異也是挺不錯的
但是筆電現在真的不能看規格就了解效能的
一樣是I7-8750H
功耗和散熱決定效能
有些機種雙燒會降到25W
這樣跟散熱好的機種長時間效能甚至會差距1倍之多的
宅爸帶你飛 wrote:
Intel正式把6核心當作主流放入市場...(恕刪)


這點真的要感謝AMD的努力,要不然在沒對手的情況之下,牙膏廠不知還要繼續擠多少年的牙膏

宅爸帶你飛 wrote:
Thunderbolt 3跟Type-C界面歸於一家...(恕刪)


Thunderbolt 3跟Type-C界面歸於一家不是趨勢,是當初規格定義就是這樣

Thunderbolt 一代及二代介面定義綁住Apple有專利的mini Displayport,造成不管是產品能見度或協力廠支援度,都超級的低迷,對規格推廣非常的不利

在IT資訊業界,產品規格專靠Apple一家來發展,失敗的案例實在是多不勝數,最近的例子就是firewire

Thunderbolt 三代改採越來越一般普及並採用的USB 3.1 所定義的Type-C界面,是為改正前2代技術規格推廣不利的窘境
(Thunderbolt 三代同時可以支援原生Thunderbolt以及USB 3.1 Gen2 雙模式)

尤其intel第8代CPU已經部分整合Thunderbolt 電路,可以看出intel"開始"有心要努力推廣此一介面
謝謝大師提點,個人認為日常生活要遇到雙燒的模擬環境,可能性很低,一般消費者應該還沒忍到那程度,就已經因為溫度問題送保固了,那時候品牌的售後服務能力,對一般消費者才是體驗品牌價值的關鍵,看您也是專業店家出身,消費者能體驗到的,您應該最清楚了,是吧?

另外要提的就是,台灣大部分筆記型電腦品牌廠,所使用的變壓器大部分都是台達、光寶的標準品,這些120W/180W的變壓器標準品,大多是flyback或是forward的topology,對於GPU所需之peak power的供給能力並不強(甚至是緊繃),大師您常提到的XTU對TB方面的功能設計,其實軟體偵測到的,跟硬體ATE自動負載測試到的continuous power,是有著一段差距的,即使是筆電的散熱設計用堆料的方式硬撐,但遊戲時在GPU重載的時候,因為continuous power不足而瞬間掉禎的情況,依然非常常見,測試跑得出成績,但使用者體驗通常不佳,這一點其實跟筆電EMS廠人力長期刻扣跟疏忽電源設計有關(有些筆電EMS廠的RD連CE=CB+EMC這種最基礎安規知識怎麼做都分不清楚...)。有些電源大廠譬如說Murata跟Artesyn,其實都有非常優秀的設計解決方案,但是大部份筆電品牌廠都因為成本問題直接放棄考慮選用,這一點其實是非常可惜的。

但宅爸覺得說太深也沒有意義,這是產業不尊重基層的共業,給您參考看看。
感謝S大指正,以下小弟個人看法:

  • AMD的確推了一把,不然I家真的不會把6核心下放到筆電上。
  • FireWire其實SONY也有不小問題,不過就不提了,畢竟都被市場淘汰了。
  • 水果其實在I家裝死的情況下願意先推V1/V2,其實已經蠻敢了,認真說若不是Type-C趨勢這麼旺,加上做USB方案的廠商接下來幾個Q會有成本好的方案提出(I的免費授權),其實TBT會怎樣,還真的難講。最明顯的就是eGPU的外接盒產品,最近真的是大爆發...

systemctl wrote:這點真的要感謝AMD...(恕刪)
但蠻愛看這種有深度的文章,能清楚知道分界線,理論值的差異,說得深一點頗具教學意義
宅爸帶你飛 wrote:
謝謝大師提點,個人認...(恕刪)
謝謝樓主分享,看起來是業界的人吧?原來變壓器的設計會影響效能這麼大...長知識了...
我也覺得看文章,學知識蠻不錯的,近期在挑筆電幫助很大
真的是很專業的文章
但是程度不夠只能看懂部分
哈哈
還是感謝大大無私地分享
利用過年期間把宅爸之前的文章找出來閱讀。
對近年電競筆電GPU的發展不太清楚,看完這篇也算是獲得初步的了解,感謝宅爸的文章。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