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之前所提,因為資訊月快到了(11/28~12/3),宅爸想寫一些以往在展覽會場購買筆電的經驗給大家參考,如果最近有想要購買筆電的人,都可以稍微看一下,看看有沒有自己沒注意到的地方。一樣,如果大家覺得有更好的經驗談,也歡迎指正、討論,教學相長。
以下的主要分成幾個點:
1. 筆電的通路有哪些? 2. 展覽該跟誰買筆電比較好? 3. 在展覽內選購的注意事項有?
筆電的通路有哪些
首先要講台灣筆電市場的銷售生態,以往筆電的銷售大概有兩個途徑:
- 集中商圈的經銷商(譬如說光華、NOVA、電子街等等)
- 大型連鎖(譬如說全國電子、燦坤、家樂福、順發、三井3C等等)
隨著電子商務的發達跟網路購物習慣產生之後,又多了網路的選項:
- 大型電商(譬如說momo、PCHome、Yahoo購物中心、等等)
平常時這三種通路會各自對各自的消費者族群來做服務,但如果我們研究所謂消費的「檔期」就會發現,為了營造消費的感覺,其實在淡季(非重要節日、旺季來臨之前)的時候,都會有所謂的「展覽」活動來幫廠商們製造銷售的機會,以筆電而言的話,一年有春季電腦展、年底資訊月兩個大展:

▲ 從網路上流傳的檔期表,可以看到春電展、資訊月等等電腦展覽。
許多經銷商、連鎖通路,都會參加展覽活動,所以看會場平面圖的時候,可以看到很多品牌跟通路的名字:

▲ 在資訊月官網可以看到平面圖資料,可以先做好研究,不用繞來繞去。
身為消費者,跟上面敘述的三個通路買東西,大概會有下面的優缺點:
集中商圈(經銷商)
優點:可以現場看機、現場談加購配備、現場談價格、現場提貨。
缺點:刷卡可能會加%、要花比較多時間、停車費等等。

▲ 以往大家都習慣在經銷商買,不過電商興起之後真的差蠻多的。
大型連鎖
優點:可以現場看機、可以刷卡(通常內含)、有比較多通路專屬機種優惠、現場提貨。
缺點:不是所有機子都上架、機種可以訂貨但不一定馬上拿到、要花比較多時間。

▲ 大型連鎖的好處就是開發票跟刷卡,雖然價格內含成本,但是真的很方便。
電商網站
優點:可以快速比較機種、可以刷卡(已經內含)、可以分期分比較多期。
缺點:不能實際看到機器、要等一陣子才能拿到貨。

▲ 現在電商很多都直接把折扣還有回饋列出來,很快就可以比出高下。
如此比較下來,其實三種通路都是有生意可做的,因為對價錢敏感的人會比較喜歡現場看到機器、現場殺價,而時間寶貴的人,或是公司行號需要三聯式發票報銷的,大型連鎖跟電商網站對他們來說比較方便快速。
在展覽該跟誰買筆電比較好?
參加資訊月的展覽的,大多是經銷商跟大型連鎖兩種型態的廠商,一般小型經銷商都會在品牌原廠的攤位底下進行銷售,而實力比較堅強的經銷商或是大型連鎖廠商則會有自己獨立的攤位。當然,也有經銷商 是在每一家原廠的大攤位都有搶到攤位,所以形式不一,重點還是回到機種、價格、配備、贈品的部份。通常原廠為了促銷,都會有一些搭配的促銷方案,像是「滿多少送XXX」,或是「購買特定機種就送OO」之類的訊息,所以跟誰買其實差異不大,但是談定的條件一定不能變來變去,不然相對價格而言談起來就沒意義了。

▲ 現在資訊展的規模沒有以前大,但近期廠商促銷的力道都算強,時間足夠的話其實逛起來蠻有趣。
在展覽內選購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以下的建議不見得對每個人都有用(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研究),但做了一定對選購絕對沒壞處。
- 先上網了解一下筆電零組件的規格跟發展,像是Intel的處理器等級、NVIDIA的顯卡規格等等,因為這兩項是左右筆電價格的重要零件,筆電除了買外型之外,規格也很重要。
- 先問問自己,買筆電的用途是什麼,如果只是為了取代桌機,那多留意大螢幕、功能齊全的筆電就是一個關鍵,如果是常常需要攜帶,就需要關注各品牌輕薄的筆電,不同的用途,會有完全不同的做功課方向。
- 不要把贈品當作是選購的關鍵。贈品從以前最小的清潔包,一直到看起來好幾千的筆電包都有,但是買筆電基本上不是買贈品,與其有贈品不如記憶體多加一點,比較實在。題外話,記憶體跟SSD其實現在都在慢慢跌價中,可以去電商網站比一下價格先。
- 殺價之餘記得看清楚規格,避免被洗單。在人潮洶湧的展覽現場,常常會因為現場太吵,無法正確的做思考,如果你已經想好要買A規格的筆電,就只要跟對方鎖定在A規格筆電的範圍內討論就好,因為銷售人員大多會以自己現場的庫存高低來做推薦,如果對方推給你的B規格你沒有做功課,再來談價錢其實意義都不太大,因為那不一定是你要的東西,不是自己要的東西就很難提什麼划算不划算。宅爸個人看過最扯的是有人殺價殺不成,最後跟業務凹了三個便當…
- 不要找工讀生買電腦,盡量找階級比較高、至少是業務或是店長之類的銷售人員買。因為許多經銷商在參加展覽時,自己的店頭還是要有業務人員駐守,為了解決人力問題,通常會聘僱短期的工讀生。工讀生如果本身很熟產品的話當然沒什麼問題,但是如果是牽涉到下訂、交機等等情況,其實工讀生並不能給你什麼承諾,只能用一張訂金訂單來當作交易的依據。如果後續出了糾紛,工讀生也沒辦法承擔太多責任,在消費相關的FB社團或是PTT/Mobile01上面,大展之後都會出現各種糾紛。類似的情況有:交機時寫A規格但是提貨時是不同規格、訂金有備註分期條件但是交機時只能全額刷卡、交易後有問題找工讀生卻找不到人,只能跟店家大小聲等等。
- 盡可能現場交機。如上面所說,因為經銷商在現場的儲藏空間其實很有限,以往常常發生「現場下單、光華店頭提貨」的情況,但近期其實廠商為了留住客人,大多在會場現場、週邊都有所謂交機地點的配置,為了避免夜長夢多,詢價之前多問一句「現場有沒有現貨」,會讓你省去很多時間跟車程,而且最重要的:都要花錢了,幹嘛還要跑來跑去的,對吧?
綜合以上各點,白話一點說,假設我今天要買一台電競、剪輯兩用的筆電,我可能要做的事情如下:
- 先上網看看現在筆電的規格大概落在什麼地方(CPU/顯卡/SSD/記憶體等等)
- 去不同網站官網看看他們的產品有沒有喜歡的,型號抄下來
- 到了展覽現場,先走動一圈,看看有沒有哪個經銷商的生意特別好,或是有現場加碼的好贈品等等
- 拿著型號在有興趣的攤位附近觀望,看有沒有層級比較高的業務或是店長,上去詢價,問有沒有現貨、多快可以交機、價格多少錢、什麼規格、有沒有贈品等等。
- 現場交機的時候,自備一些軟體檢查規格,然後趕快脫離展場。
假設我想買一台華碩的GM501,宅爸會先去看看網路上的評價如何,然後查詢一下電商網站跟官方網站的規格頁面,如果我需要比較多記憶體,我會看一下是不是可以擴充,接著看看網路上的開箱文有哪些配件,還有最重要的價格區間。確認所有事情之後,就是跑去會場,然後找一個看的順眼的,好好談價格,現場交機,走人,就這麼簡單。

▲ 網路上開箱文很多,也有專業的評測文,看看總是不吃虧。
以上講的事情都是比較原則性的,但如果宅爸自己來看,其實在網路上調查價格時,往往會發現廠商建議售價打9折,差不多就是現金開發票的價格,如果照這個原則去比較,要找到便宜可靠的機子,其實不難,但如果真的怕麻煩、時間又寶貴的話,線上點一點也是很划算的。
題外話,其實集中商圈現在在資訊月期間,也會有所謂「展場價格同步」的活動,如果覺得展覽人擠人很討厭,在店頭悠哉悠哉的喝點飲料、慢慢看機子、談價格,其實也是一種選擇,至少宅爸自己現在就是這種模式了,可以參考看看。
以上就是宅爸的採購分享,文章三千字,不求鼓勵,只求分享,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