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ithjack wrote:分頁開的多當然就RAM 16G比較好 檔案量大硬碟可以考慮上1T 免得以後不夠用還要想辦法 其實這個想法可能是錯的.分頁通常都是以硬碟的虛擬記憶體空間來使用 : 所以分頁量很多, 要考慮的其實是硬碟的資料傳輸率.如果硬碟的容量及資料傳輸率不夠時, 電腦的整體系統效能就會不足以應用使用環境的要求.關於記憶體運用, 聯強國際在它的技術問答裡其實有做過蠻完整的說明 :一、實體記憶體:實體記憶體指的就是在主機板上實際的積體電路記憶體,簡單的說就是實際記憶體的大小。例如:主機板上原本插上的記憶體是 64MB,則實體記憶體就是 64MB,如果又擴充了一條 128MB 的記憶體,則總記憶體為:64+128=192MB,則此時的實體記憶體就是 192MB。二、虛擬記憶體:虛擬記憶體相對於實體記憶體而言,是一種作業系統運用的技術,將磁碟空間模擬成記憶體,使得在實體記憶體不足的系統上,也可執行需要記憶體較多的應用程式。通常 Windows 中會將虛擬記憶體的大小調整在實體記憶體的 2.5 倍。使用虛擬記憶體之優點:1. 程式不再受到實際記憶體可用空間限制,記憶體可用空間變大。2. 有更多程式能同時運用記憶體,增加了CPU 使用率。3. 載入程式或置換程式所須 I/O 次數減少,速度加快。虛擬記憶體在磁碟內是以「虛擬記憶體交換(置換)檔」存在,Windows 9X 系列中,是 win386.swp 這個檔案,而在 Windows 2000、Windows XP中,則是 pagefiles.sys 這個檔案。Windows 的「虛擬記憶體交換檔」就是拿一部分的硬碟空間來當作記憶體使用,先把一些記憶體中閒置太久的程式,丟到硬碟上,當有需要用到時程式或資料時再從硬碟 win386.swp 或 pagefiles.sys 裡叫回來。「虛擬記憶體交換檔」並不是用永遠維持固定的大小(除非限制虛擬記憶體大小),執行的應用程式越多,「虛擬記憶體交換檔」也就越大,「虛擬記憶體交換檔」是根據記憶體使用狀況,自動且機動的調整大小。若要設定虛擬記憶體大小的話,可在桌面上「我的電腦」圖示上,按滑鼠右鍵,點選「內容」→「效能」→「虛擬記憶體」,下圖就是虛擬記憶體的設定畫面。如果要改變虛擬記憶體的存放位置,可從「磁碟機」方框內選擇要使用的磁碟。如果想要自己設定大小,可調整「起始大小(MB)」及「最大值(MB)」的方框,填入你想要的初始大小及可使用的最大值,一般最適合的檔案大小值,大約是電腦實體記憶體的 1.5-2 倍左右較合宜。例如:你有 128MB 的實體記憶體,虛擬記憶體最大就可以設為 128 的 1.5 倍,也就是 192MB(起始大小)及 256MB(最大值)是比較恰當的,既不會浪費空間,也不會小到影響系統效能。在調整完後按「設定」,之後重新開機即可。以下是一個有關虛擬記憶體疑難排解的實例:CHT253912-安裝了大量的 RAM 卻出現「記憶體不足」錯誤訊息(擷取自於微軟網站)。三、分頁記憶體:基本上是針對記憶體的分配方式,一般可分為「分段」及「分頁」兩種。1. 分段:是依照程式所需的記憶體實際大小來分配記憶體位址。2. 分頁:是將記憶體切割成固定大小,然後依程式需求量而給予足夠記憶體空間。例如:某個應用程式需要 9KB 的記憶體,利用分段記憶體配置法則作業系統會分配一個 9KB 大小的記憶區塊;若改用分頁記憶體配置法,假設每一頁大小為 4KB,則作業系統會分配 3 個記憶頁給該程式,於是應用程式便取得 12KB 的記憶空間,兩者相較起來,分頁方式是比較浪費空間的。但是分頁方式可避免把不同大小記憶體區塊放到主記憶體裝置時,所遇到的嚴重問題,就是當主記憶體中某些片斷程式碼或資料被取出使用後,要再將資料回存至記憶體裝置時,需從可用空間中找尋適當的空間以供存放,因此分段運作模式是比較費時的。所以一般來說,因實體記憶體價格昂貴,但運作速度快,因此在實際記憶體(Physical Memory)中,作業系統均採取分段的配置法,如此可避免配置不完整的空間浪費。而在虛擬記憶體(Virtual Memory)中,則因讀取速度慢但價格便宜因而採用分頁配置模式。有鑑於此, 我個人反而建議你要考慮的重點, 其實是在硬碟本身的資料傳輸率SSD 在這個部份的應用, 就佔有極大的加分效果; 特別是採用 nVme PCIe X 4 Gen3 的 SSD, 由於它的資料讀寫效能極高, 所以它會對系統效能的好壞帶來決定性的影響.這個提供給大家參考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