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建國來說,美國國內猶太人也是以經濟力量要脅美國. 最後美國只好站在猶太人這方.
全球化之下,台灣還能撐多少年..
對岸的人才比我們多.. 對岸100萬人出個博士級的研究人才,幾年後也夠把台灣淹死.
很多人總是覺的台灣很強,打不倒. 有競爭力. 當你走出台灣多看看會覺得台灣這幾年衰退的很厲害
商人無祖國, 當變成一個全球化的企業後,賺錢為最大的目的. 哪裡成本低,當然就往哪裡去
當初政府優待這些企業時忘記簽訂長久的限制條款才會造成現在的樣子.
美國Microsoft也常常威脅國會因為反托拉斯法管太多,而說我要搬家...全球的企業都是這樣的
最後美國政府跟microsoft還不是兩邊都退讓一步..
~~~~~~~~~~~~~~~~~~~~~~~~~~~~~~~~~~~~~~~~~~~~~~~~~~~~~~~~~~~
另外國民黨的前身如果不跟各大勢力妥協,根本就沒有辦法建立當初的中華民國 及現在的台灣. 雖然這造成了各大家族勢力割據. 政府的國庫當初怎麼來的, 建立國家當初跟滿清政府起義的經費怎麼來的 民主國家的建國很難逃避這些, 全世界各國的政府含美國還不是被各大利益集團操控....
大陸當初要做一番清掃,不只掃了地主,也掃了功臣,更苦了當初起義的民眾...最後誰受利了... 不是人民而是領導階級.. 如果遵守當初的共產主義, 也不會有現在的成就.. 要是當初的方法行的通,也不需要改革開放了..
我個人年紀不大, 但常常因商在台灣 大陸 美國之間亂竄..雖然懂得不多. 但基本的東西還看得出來.
sopp0820 wrote:
說實在的,台灣現在是...(恕刪)
從您的文章可以看出你對國際的環境有一定的了解,
台灣不只是外交艱難,
在全球化的挑戰下企業一樣面臨很多威脅,
要讓台灣人能過的好,
至少未來十年二十年內不至於被淘汰,
沒有經濟競爭力是不行的,
而這些大企業就是台灣的經濟命脈阿,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有覺得的好或壞,
只有相對的取捨問題,
企業永遠不可能變成"正義"的企業,
更不可能是慈濟,
而且話說回來,慈濟的運作管理模式,
其實某種程度也蠻企業化的,
所以救災很有效率,不像政府......
anyway,如果可以多看看別人,放眼全球,
就會明白台灣這個沒有天然資源的國家是多麼需要
經濟與貿易,
沒有外貿,台灣的GDP可能只有目前的15%不到,
積極培養重點龍頭產業,
一個龍頭產業下游可能有幾百家協力廠商,
形成一個產業鏈,
提升龍頭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自然也會提升
台灣整體的國際競爭力,
趕走台灣賴以為生的高科技龍頭產業,
台灣很快會比菲律賓還慘,
這後果可是比政客貪汙還更難挽回,
到時候台灣還談什麼正義、價值?
連吃飯都很辛苦了....
lifuc1980 wrote:沒有人要趕走「台灣賴以為生(?)的高科技龍頭產業」啊!你要不要再去翻一下新聞,確認宏碁的訴求到底是什麼?
趕走台灣賴以為生的高科技龍頭產業,
台灣很快會比菲律賓還慘,
這後果可是比政客貪汙還更難挽回,
到時候台灣還談什麼正義、價值?
連吃飯都很辛苦了....
shambhala wrote:
改善產業發展環境要不...(恕刪)
我其實也不認為應該給單一企業優惠稅率,
不過這也不是沒有前例,裕隆不就被政府保護了幾十年......
因為政府把汽車列為重點產業,就像把科技業列入一樣,
不過仔細分析過去這二三十年的發展,
汽車業並沒有起色,但科技業可是虎虎生風,
說真的稅率只是一種政策的工具,
而政策則是政治的一個工具,一種選擇,
也就是一種取捨,
既然是取捨也就沒有覺得的好或壞,
稅率一至是公平,
但如果因為稅率一至導致企業出走,
GDP跌到剩15%(大概一年兩三千美元),
等於是全國"每一個人""每一年"都要被剝奪
一萬美元以上,
而且可能回不來了,
這樣的後果算是"公平"?
還是"共貧"?
一個是形式上的公平,一個是實質上的公平,
何者影響較鉅?
要為了形式上的公平讓所有人過苦日子?
這顯然不是很好的決策。
像政府現在沒有任何配套,直接刪除5%的優惠稅率,
等於是讓這企業的經營成本直接加5%,
在全球化低毛利的時代,有幾家受的了,
不管是企業走了或倒了,
台灣又有誰受的了?
那些有錢人還過得去,
一般百姓怎麼辦?
如果要顧及公平,或是大眾心中的平衡感,
其實可以尋求比較均衡的方式,
例如給予特定企業租稅優惠後,
政府可以要求其在產品上給本國國民較好的價格,
政府少收5%,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
廠商回饋給"本國人"10%以上的優惠,
企業再將增加的盈餘依比例納稅,
只要銷售量夠大,政府、企業、本國人民,
全都可以獲利,這樣還不公平嗎?
其實這些政策都可以找到公平與經濟競爭力的均衡點,
問題不在這些政策,而在這些決策者的腦袋!
shambhala wrote:
沒有人要趕走「台灣賴...(恕刪)
留在台灣成本高,當企業全球化後 總部也會搬的
我比較建議政府給他簽下去,但同時以契約要求我給你優惠了
你要保證台灣內至少要有多少工作機會.
另外當成本增加到一定時,企業就會開始出走了
所以一些大企業會開始反向要求政府做一些事...
~~~~~~~~~~~~~~~~~~~~~~~~~~~~~
話說前幾年一個企業要求回饋 +政治干預造成台灣最後大輸的一個例子
當初迪士尼要建在月眉那塊地, 要求政府要幫他們興建交流道 及周邊道路
理由是我迪士尼雖然是來賺錢的,但周邊效應會帶來許多的觀光客來台灣. 飯店,觀光,飲食,住宿都可讓台灣雙贏
但最後因為政府內一些回扣問題+ 一些人短視...
造成迪士尼出走香港, 相對的香港給了迪士尼一切該有的禮遇...結果->觀光客數目大增..
政府有稅收,香港更多人有工作.
最後變成月眉後,周邊道路還是政府蓋的, 交流道也是.. 雖然還是有國內人去玩..但喪失了國際觀光客..
~~~~~~~~~~~~~~~~~~~~~~~~~~~~~~~~~~~~~~~~~~~~~~~~~~~~~~
acer就好像小孩
小孩是我們給營養長大的沒錯(acer成長史),但孩子長大了當初沒簽契約(現在的狀況)+ 沒有台灣法令強制規定下. 可沒有規定一定要照顧父母的..
現在跟父母談條件, 你不幫我帶小孩(15%) 我就考慮不養你(出走)
商人無祖國,這是很正常的. 全球化下商人永遠會找利益最大的地方跑.
大家有去過對岸的都了解台灣員工不便宜, 高級研發工程師台灣技術並沒有比對岸好. 因為對岸競爭激烈,同樣價格上可以找到更優秀的人才.. 研發總部留在台灣沒好處. 總部留在台灣的話交的稅多,那精算下自然出走到國外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當一個品牌有名了,有一定品質後. 沒人會管你是哪國公司. 頂多計較一下產品的產地.
shambhala wrote:
沒有人要趕走「台灣賴...(恕刪)
我並不只針對宏碁,說真的我對這家公司沒有什麼特殊好惡,
他的訴求政府當然也不需要完全配合,
我在意的是,這次租稅改革,影響的還有鴻海、廣達、華碩,
連帶會影響四大企業所涵蓋的產業,
更重要的是對台灣企業經營環境的長遠影響,
政府的政策是希望台灣四大企業國內、國際企業有平等的立足點,
希望國際企業能來台設總部,
問題是國際企業不可能因為這個條例就把總部遷來台灣,
但台灣的四大卻很有可能遷走,或用其他方法避稅,
最後政府一樣收不到稅,哪來公平?
宏碁的發言固然是自利考量,讓人討厭,
但別忘了其他幾家也說要看政府是否有配套措施,
如果沒有,一樣會評估總部遷出的問題,
畢竟商人就是在商言商,沒什麼好說的。
如果政府夠強硬,企業遷出了,有誰贏了?
企業贏了,他繼續再好的投資環境、租稅條件下賺錢
誰輸了?
政府跟人民都輸了?
如果政府最後妥協,那現在政府不是瞎搞嗎?
那威信又何在? 這樣有達到公平的目的嗎?
企業家與大眾本來就有一些矛盾的情緒,
但實際上又彼此需要,
如果要談"公平",
可能要仔細探究"公平"是什麼?
我認為形式的的公平絕對不是真正的公平,
真正的公平也很難在現實社會中達到,
畢竟人性的侷限實在太大,
而資本主義本來就是不公平的,
有競爭、擴張、兼併...
要對抗國外的資本主義,
唯有培養本國籍的大企業,
大家討厭的韓國人就是這麼做的,
現在現代汽車已是全球第五大,
韓國的GDP也早就超過我們了,
而我們的裕隆還是家小車廠...
烏托邦式的公平只有共產社會存在,
但如果要過共產的生活,
大家能接受嗎?
sopp0820 wrote:
~~~~~~~~~~~~~~~~~~~~~~~~~~~~~~~~~~~~~~~~~~~
另外國民黨的前身如果不跟各大勢力妥協,根本就沒有辦法建立當初的中華民國 及現在的台灣. 雖然這造成了各大家族勢力割據. 政府的國庫當初怎麼來的, 建立國家當初跟滿清政府起義的經費怎麼來的 民主國家的建國很難逃避這些, 全世界各國的政府含美國還不是被各大利益集團操控....
大陸當初要做一番清掃,不只掃了地主,也掃了功臣,更苦了當初起義的民眾...最後誰受利了... 不是人民而是領導階級.. 如果遵守當初的共產主義, 也不會有現在的成就.. 要是當初的方法行的通,也不需要改革開放了..
我個人年紀不大, 但常常因商在台灣 大陸 美國之間亂竄..雖然懂得不多. 但基本的東西還看得出來.
我的觀念是, 當年國民黨打敗滿清保皇黨勢力, 是激進派戰勝保守派, 而共產黨打敗國民黨,
也是激進派戰勝保守派, 短短幾十年兩次大變動, 反映出人民面對中國這個有太多歷史包袱的國家,
希望能有更多改變的期望. 不能滿足期望的政權就只好下台走人,
而國民黨與舊勢力妥協導致改革落後於人民的期望, 才讓專制的共產黨有了執政
的機會, 或許很多人會覺得共產黨的專制不可取, 但是共產黨本來就沒說他們是民主政黨,所以人民支持共
產黨等於是同意了專制制度, 這是人民自己的選擇, 共產黨也給了他們所要的.
但反過來說, 國民黨用追求民主的口號推翻清政府, 但後來卻不能給人民民主,
一個對人民食言的政權, 被另一個政權取代其實是剛好而已,並沒有什麼好抱怨的. 這跟共產黨後來的治國表
現不好是兩個不同的事, 不能混為一談.
但更妙的是國民黨來了台灣, 把黨內派系大整頓, 確保領導中心於一尊, 這種獨裁方式反而讓台灣脫離國民
黨傳統上的派系政治風格, 政局反而能穩定下來去發展經濟. 但是跟他原來所說的民主又更遠一步, 但發展下來
結果也走上了民主的路. 實在妙哉.

所以我覺得政治這種東西沒有一定正確的作法, 重要的是執政者能不能掌握國家多數人民需求並且努力執行而已.
如果一直以少數精英的利益為重, 只重視台面上聲音比較大的意見, 對國家的穩定不會有好處. 精英存在的價值
只是在於他能夠創造出比一般人多的利益, 否則只會跟人伸手要資源, 卻沒有產值回饋社會的精英有何用處?

所以我覺得對商人的態度應該就是, 看這些商人對台灣的利益有多少來決定. 過去給他們利益是希望商人能替國家創造更多未來的好處, 如果政府繼續給利益, 卻只是讓這些商人有更多籌碼離開台灣, 去外國發展而不再回饋的話, 那根本就不再需要去輸血給他們.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