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去年 Copilot+ PC 正式進入筆電市場後,Acer 也順勢推出 Swift Go 與 Swift Go AI 系列筆電,藉以滿足不同使用需求的消費者選擇,而在今年 Acer 也推出全新升級版的 Swift Go 系列筆電,並推出 Swift Go 14 與 Swift Go 16 兩款機型,系列筆電配備 3K OLED 或 2K IPS 觸控顯示螢幕,並搭載 Intel Core Ultra 200H 系列處理器與 Intel Arc 顯示晶片。至於全新的 Swift Go AI 系列筆電,將搭載最新的 AMD Ryzen AI 300 系列處理器,同樣提供 OLED 或 IPS 觸控顯示螢幕的機型選擇。

先來看到升級後的 Swift Go 系列筆電,Acer 為其規劃 Swift Go 16 與 Swift Go 14 兩種機型,均搭載最新的 Intel Core Ultra 200H 系列處理器與 Intel Arc 顯示晶片,同時也內建最高 32GB LPDDR5X 記憶體與 2TB PCIe Gen 4 SSD 儲存裝置等規格配置。特別的是為了區分 Swift Go 系列與 Swift Go AI 系列筆電,Acer 特別在 Swift Go 系列的螢幕上蓋則使用陽極氧化鋁機身設計,

Swift Go 16 的顯示螢幕具備 OLED 顯示螢幕、IPS 顯示螢幕,以及 IPS 觸控顯示螢幕規格可選,並提供 1920 X 1200/2048 X 1280/2880 X 1800 解析度選擇,其中 OLED 顯示螢幕還具備VESA DisplayHDR TrueBlack 500 和 Eyesafe 2.0 認證,消費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工作需求選擇顯示螢幕規格。同時在四面窄邊框設計的上方邊框上,也搭載實體防窺撥片的 1440p QHD IR HDR 網路攝影機,與內建三陣列式麥克風配置。
- 筆電 C 件
- 多工觸控板_多媒體播放
- 多工觸控板_視訊通話
- 右側 I/O
- 左側 I/O

至於全新的 Swift Go 14 AI 與 Swift Go 16 AI 則與 Swift Go 系列共用同一個筆電外觀結構設計,顯示螢幕部分則具備 14 吋與 16 吋 3K 或 2K OLED 顯示螢幕,其同樣具備 Eyesafe 2.0 與 HDR TrueBlack 500 認證,另外還有支援整合式多點觸控的 2K IPS 等級觸控顯示螢幕規格可選。與 Swift Go 系列的主要差異,則是 Swift Go AI 系列搭載 AMD Ryzen AI 7 350 或 AMD Ryzen AI 7 340 處理器,並分別搭配 AMD Radeon 860M 顯示卡與 AMD Radeon 840M 顯示卡配置,其它硬體規格則為最高 32GB 雙通道 LPDDR5X 記憶體與 2TB PCIe Gen 4 SSD 儲存裝置選擇。

至於筆電機身的 I/O 埠配置也與 Swift Go 系列筆電相同,包含兩個 Thunderbolt Type-C、兩個 USB Type-A、HDMI 2.1 與 MicroSD 記憶卡讀卡機,以及 Wi-Fi 7、藍牙 5.4、75Wh 充電式鋰電池、1440p QHD HDR 紅外線網路攝影機、三麥克風、鏡頭防窺撥片等硬體配置。另外消費者也可從鍵盤下方觸控板的設計來分辨 Swift Go 與 Swift Go AI,後者並未具備多功能觸控板操作功能,而是在觸控板右上角處維持原本 Copilot+ PC 的 NPU 動態指示燈光設計,只要內建的 NPU 在運行時,就會開啟動態燈效。

基本上,對於各家筆電品牌要推出 Intel 與 AMD 版本的機型我絕對是樂見其成,這樣能讓消費者擁有更豐富的幾種選擇,而考量到成本要共用同一個筆電架構框架,其實我也算可以接受,但我還是希望在產品型號上有所差異之外,像是 Swift Go 與 Swift Go AI 分別代表 Intel 與 AMD 的版本機型,除在觸控板上做出設計上的差異外,能能針對影響成本較小的機身配色上做出更明顯的不同,這樣才能讓消費者快速辨別並做出精準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