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用筆電可以追溯至8年前的HP Touchsmart TX2,當時是第二代平板電腦,同時是第一臺同時有觸控筆+電容屏的平板電腦可惜因爲爛vista的原因(還有部分是AMD高熱處理器的難題)造成它無法很好的發揮,之後換了第一代APU的筆電(依然是HP,依然服役中),到去年在不小心的情況下被逼買了隸屬ultrabook相當高規格的Acer S7-393 i7款,上個月脫手了S7之後用回大番薯的HP超級不習慣,加上老婆要求一臺筆電,所以我開始物色輕薄的代替品,原本符合預算里的有Asus Zenbook UX305 (Core M), Transformer Book Chi (Core M)
臺電科技X3 Pro (Core M),會考慮Core M主要是看上它的無風扇設計,沒有馬上入手的原因基本上是因爲在觀望效能,一直到看到這臺Switch Alpha,在看了幾天都沒有評測文開箱文的情況下我就果斷入手了

請欣賞圖片,注意我這裏是馬來西亞所以跟臺灣的包裝及配套可能不大一樣

盒子外觀

規格,我選擇的是最低階的i3, 主要是覺得沒必要使用到i7的效能

箱子有一個小設計跟那個支撐脚架平行的切割

打開了,平板就躺在上面

取出平板機身,底部是鍵盤底座

看新聞很多地方爲選購配件的觸控筆,在馬來西亞是標準配件

火牛爲45w

這支觸控筆有手掌辨識出乎我的意料

平板正面看看

背面有髮絲紋,acer似乎很喜歡髮絲紋,很久以前的iconia tab也是髮絲紋,質感還可以沒有一些媒體説得那麽差,可是也是指紋收集器

少的可憐的接口,據説usb-c也可以爲主機充電?求大神指教

成像馬馬虎虎的5百萬像素相機(對焦慢+不准,看看6年前安卓機的相機,大概那個水準)

這個鍵盤的觸感真心不錯,不過觸控板就馬馬虎虎

磁碟的吸力很强,衹要稍微靠近就會馬上吸附,這個是蓋著的效果

筆電模式效果圖,後面的支架雖説是無段式,可是靠近機身時會被機身的磁鐵吸附

和一般14“筆電的厚度及尺寸對比
初步使用心得:
1. 雖然是最低階的i3,可是core m在它面前還是不夠看
2. RAM衹有4GB,如果有8GB會更好
3. 鍵盤基座,鍵盤觸感很棒很接近筆電的標準,不仔細分辨不出
4. 觸控筆靈敏度也不錯,有類似三星note的懸浮選項,不過沒有三星那麽方便調出(必須在筆靠近銀幕是雙擊側鍵,所謂的palm detect指的是如果你使用觸控筆時電腦會自動關閉電容觸控,不過前提是您必須筆先接觸銀幕
5. 吐槽的部分就是喇叭,這個跟S7比差了最少3個等級(甚至我覺得我的榮耀7外放的聲音都美過它)
6. 很多傳媒說鍵盤底座兼顧保護銀幕,我對此保持懷疑,因爲我的S7的熒幕就是被鍵盤弄花的(諷刺的是S7用的還是大猩猩屏),而我覺得第一個被刮花的位置應該是底部acer字眼的地方,因爲這個地方也是鍵盤底座吸附在屏幕的其中一個區域
7. 散熱方面個人覺得可以接受,用紅外綫探測儀得到外部最高溫爲37°C 多 (開機,簡單的瀏覽網頁跟播放音樂)

8。 續航方面,輕度使用早上11點充滿到現在(凌晨1點)還有57%的電力,估計輕度使用真的能達到官方說的8個小時

室内相機樣本,主體爲這次開箱功臣榮耀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