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前輩詳細的解說,對這方面的概念又更清楚了,謝謝...^^
不過也有個問題想請教,這麼說來手持式的GPS裝置在高度計算上是否有利用圖資的高度資料去修正運算?或者有特殊的運算原理嗎(有別於PDA直接取原始座標轉換的高度值)?在高度方面的顯示值是否較PDA更接近實際狀況呢?
謝謝前輩指教...:)
Orpheus wrote:<!--引言結束 -->
cygnet前輩如果是外行,那我們只好都去了...(J/K)
看了前輩詳細的解說,對這方面的概念又更清楚了,謝謝...^^
不過也有個問題想請教,這麼說來手持式的GPS裝置在高度計算上是否有利用圖資的高度資料去修正運算?或者有特殊的運算原理嗎(有別於PDA直接取原始座標轉換的高度值)?在高度方面的顯示值是否較PDA更接近實際狀況呢?
謝謝前輩指教...:)
David Jackson wrote:<!--引言結束 -->
目前的GPS裝置都是透過衛星定位來算出相關資料的,那麼是否有可能在高度計算方面改以用大氣壓的方式來換算呢?!
就是GPS裝置內部再安裝一個大氣壓的偵測裝置,不知這樣的想法是否可行呢?!
cygnet wrote:<!--引言結束 -->
<!--引言開始 (您引用了全部文章,請適度引言)-->Orpheus wrote:<!--引言結束 -->
cygnet前輩如果是外行,那我們只好都去了...(J/K)
看了前輩詳細的解說,對這方面的概念又更清楚了,謝謝...^^
不過也有個問題想請教,這麼說來手持式的GPS裝置在高度計算上是否有利用圖資的高度資料去修正運算?或者有特殊的運算原理嗎(有別於PDA直接取原始座標轉換的高度值)?在高度方面的顯示值是否較PDA更接近實際狀況呢?
謝謝前輩指教...:)
Orpheus 兄太客氣了!
小弟是新進的初學者,這個問題其實也在思考中,不過以實例來看,最近上市的幾款雖未內建氣壓計,但顯示的高度值也和實際標高相近,是誤打正著,還是廠商的演算法有所更動,
就不得而知!
反而是內建氣壓計易受環境影響,誤差較小,正負之間反而差距大!
以下舉些例子:
可以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GPS 高度雖多了12公尺,但相隔 3小時,變化不大。
反之,有氣壓計的GPS 測得的高度雖誤差較小 7公尺,
但正負之間就差很大,也許是在主峯受基地台的影響。
這 GPS 高度差和一般認為 GPS 橢球高比標高大30公尺的印象完全不同。
但問題有那麼單純嗎?
有待大家多提供測試資料…
henryc wrote:<!--引言結束 -->
小弟不知道有沒有記錯, 數學上三點的確可以確定空間座標. 但用於GPS上, 還少了另一個更重要的參數, 就是"時間". 因為"時間差"是GPS定位上的重要距離計算參數, 所以三個衛星只能定出X,Y,T. 必須要有第四個衛星資料, 才能決定Z吧.
mouse wrote:<!--引言結束 -->
我們常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但為什麼水會往低處流呢?
物理上的解釋是說,水是由位能高的地方往位能低的地方流
位能高的地方,高程通常也較高,
由於地球形狀為近似旋轉橢球體且質量並不均勻,
故必須先定義一等位面,於此曲面上各點之垂線與重力線方向相符是為水準面,
測定二點間之水準面之重直距離是為相對高程差,
而絕對高程是以基隆驗潮站的潮位觀測紀錄,求得之平均海水面,
作為高程計算之依據,
各點以此基準點起算之高程差即為絕對高程。
GPS定義的高程值
是由一近似地球形狀的數學橢球面起算至地面點的高程差
與台灣定義的高程依據不同
算出來的高程 當然不同
兩者之間的差異會隨著該點點位下地殼密度的不同而變化
所以並不是每一點GPS測的高程
與台灣公佈的高程值差值均如網路上所說10餘公尺
但大抵上 平地上因地殼密度變化不大
兩者的差值是比較固定
既然如此 測量為什麼還用GPS測量
測量是採用點與點位之間的高程差
而不用單點測出的絕對高程
m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