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TomTom XL第四代超夯,是版上各位引領期待的新機種。真的很幸運的、TomTom給我這個機會,能夠先各位前輩來測試使用這個燒燙燙的新機。IQ Routes、全幅立體車道(Advanced Lane Guidance)及多線道指引(LaneInformation)確實是GPS業界中獨領風騷的創新功能。
不囉唆了,直接開始這篇「不夠專業」的測試文吧。
首先是外觀部分,除了顏色是黑色之外,與TomTom XL Traffic幾乎雷同,,沒有外接天線的插孔。
同樣的Easy Port超薄車架,同樣沒有SD插槽。測試包裹裡頭並沒有USB TMC天線,不過之前就聽聞了XL四代將TMC天線設定為選購,所以也不這麼意外了。
放上兩張圖之後就跳過外觀部分了,畢竟導航軟體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按下開機畫面,初始版的開機畫面有夠簡潔有力,TomTom標準的雙手,還有自豪的IQ ROUTES的版權宣示。

我想版上朋友也會在意應用程式和圖資版本吧。應用程式版本是8.450(1301/090602),圖資版本為Taiwan v830.25,記憶體是64M,CPU無法從這邊看出來,但是以我使用者的經驗來說,反應速度應該大大超出XL及XLS的等級吧(這是我的感覺啦,不確定就是了)。

還有各位很在意的圖資公司,沒錯,是Data(c) 2009 Tele Atlas N.V。圖資更新不需要在假他人之手了,對使用者而言,圖資更新應該會加快吧,這應該是一件大大的美事。

主選單沒什麼變動,除了圖示改動之外,在偏好設定中多了「隱藏/顯示車道圖」(這當然阿,因為多了新的功能─全幅立體車道顯示)。


景點方面有了更動,景點類別不同了,與舊版本大致的比較了一下,增加了「山峰」(山友的福音)、水上活動(還不錯)、住宅區(指的是集合住宅)、酒廠(竟然有酒廠)。對了回覆版上朋友的疑問,景點裡還是收錄了收費站景點。

在偏好設定中的路徑偏好選項中,和舊版並無什麼不同,版上朋友期盼的卡車、機車和重機模式並沒有出現,不過多了個IQ Rountes的選項。

不過多了很多細微的選項
如何處理渡輪口(台灣很少這樣的路況吧?)

設定高乘載車道(台灣好像是在年節連假才會有)

設定未鋪的路段(這個是一個好功能,需要配合很精準的圖資,TA,Good Job!)

接下來要進入導航模式了。
請注意左上角,看到了嗎?測速照相的圖示不同了,增加了路段的速限。

舊有版本顯示下次要轉入的路名是放在下方,以一條Bar顯示,總覺得把銀幕空間壓縮了,現在不同了喔,請注意看右上方,下次要轉入的路名,是以不站銀幕空間的方式呈現的。

在高速公路上,總會聽到警廣說南下還是北上多少公里處有事故發生,卻因為專心開車無暇看路旁的公里數標示,現在有解了喔。請看圖片下方,貼心的標明了公里數,大心阿。(感謝pctine大提醒,原來前版本就已經有了)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本次引人注目的新功能,「全幅立體車道(Advanced Lane Guidance)」以及創新「多線道指引(LaneInformation)」功能。
雖然立體車道顯示和複雜路口3D擬真圖是並存在新機中,但是並不是同時顯示(如果真的同時顯示,可能也需要9吋銀幕才夠大吧),也就是說在高速公路出入口時,會出現立體車道顯示,而複雜路口仍是3D擬真圖。在立體車道顯示時,那個綠色的箭頭同樣也是一閃一閃的清楚標示。


3618大在將近一年前就已經預告了「多線道指引」這個功能,這些日子來真的是殷殷期盼阿。台灣的朋友阿,照這裡照這裡,「多線道指引」正式進入台灣了。不過說真的啦,測試的時候還不是很習慣,因為眼神的交聚總是習慣的放在銀幕地圖上,突然一下子看到一堆箭頭在角落,不自決的會慌亂一下,哈,我想那是我的問題啦,慢慢的就會習慣了。

IQ Routes這個功能方面在短時間比較不容易測試(因為25號收到測試機,30號之前就要PO測試文,TOMTOM大神阿,就不能讓我多玩久一點嗎?)
我特意挑尖峰時間和離峰時間做路徑規劃,看看不同的時間,在相同的出發點和目的點的情況下,會不會有不同的導航路線。
首先我發現新版本在路徑規劃完成後,並沒有舊版的「替代道路」按鈕,也就是說當規劃完成後,就無從更動路徑了。
我規劃由台北市林森公園規劃到蘆洲麥當勞,因為朋友住這附近所以常走,這行車路線可以走高速公路也可以走台北橋,里程數差異並不大,就以這樣來測試吧。不過測試結果在離峰及尖峰時間的路線是相同的,我想這應該與路徑資訊不夠齊全吧,慢慢的累積之後,用處一定會更大的,衷心期待中。
補足:
國道六號及64快速道路有了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