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宿舍剛好在倫敦的黑人區,
每每看到附近的「理容院」,

老實說要踏進去……….
需要累積很大的勇氣 (So sorry….)
但是如果跑到市中心(Central)呢?
有一間Brooks and Brooks,

算是很有名的Budget Hair Salon(廉價髮廊),
但是所謂的經濟實惠呢,
單是剪髮就要35英鎊(將近1700台幣),
以倫敦的物價來說,
便宜是便宜了,
但…..離我的宿舍好遠!
有去過倫敦的人就知道,
當地的交通費更是嚇死人!
留學生活中,
凡是非必要的開銷,
當然是能省則省啦,
因此所謂的「到府剪髮」在我們留學生圈中,
開始悄悄地流行。
當時為大家服務的「行動美髮師」,
是一位來自台灣的髮型師,
她當時剛好到英國改念設計,
就靠偶而到府剪髮來賺點生活費,
依稀記得收費標準,
是剪髮一次好像是30~40英鎊起跳。
我其實對於當時的細節,
印象有點模糊了,
但是大家圍在廚房裡,
(現在回過頭想想,為什麼是廚房呢?)
一邊泡茶一邊和髮型師聊天;
或是一邊打電腦趕報告,
那種寫意又自在的情景,
倒是令我記憶猶新。
回到台灣後,
其實就不太常想起「到府剪髮」這件事了,
一來在台北市區好像很少有髮型師,
在從事到府美髮的服務;
再者,在網路上搜尋到的到府剪髮髮型師,
都會強調自己是為了服務行動不便的民眾,
所以提供協助。
雖然立意良善啦,
但總是會讓我覺得,
像是家庭理髮店的延伸……
不過有時候呢,
像是在連鎖髮型店裡,
難免遇到嘮叨的洗頭妹,
或是聞到不舒服的染燙藥水味;
甚至於是休假日,
真的很懶得化妝出門,
(因為工作需要,天天都得頂濃妝上班=.=)
這種時候,就非常懷念可愛又溫馨的到府剪髮。
後來和我在東區剪髮的髮型師聊到這件事,
因為他之前就在加拿大做過到府剪髮,
很明白到府剪髮如何容易令人上癮,
所以後來在網路上揪團成功後,
三個月以來我是第二次體驗到府剪髮了,
真的就是一個自在呀!
在輪到我之前,
我已經自己先簡單洗髮、吹乾,
其實有點擔心,
我那樣「青菜」吹吹的結果,
髮型師會不會不好剪?
果不其然,髮型師功力如何,
從這裡就看得見啦。
還好是跟了兩年多,
手藝讓我放心的髮型師,
成果當然是滿意的,
(就是我現在放在大頭貼裡的這種短髮髮型)
總結來說,
這次到府剪髮體驗,
除了髮型師的功力我本來就知道啦,
頭髮自己洗根本不是問題;
出了社會以後,
再體驗所謂的到府剪髮,
感受的面相變得不一樣了,
現在覺得不用擔心和髮型師約時間會遲到;
還有不用像每次去台北市東區剪頭髮,
通常都得「盛裝」(我沒有勇氣素顏走在忠孝東路上);
只要乖乖等東區髮型師上門,
以小資女想要優閒放假的心情來說,
真的很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