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01之前也有篇類似的討論,
我參與的時候, 我爸還沒有過世. 這是我那時寫下的....
"當他因呼吸衰竭進入加護病房插管時,在要不要氣切上有了歧見。我是反對氣切的,因為就像你說的一樣就是等時間。我爸的帕金森症已經很嚴重了,可預見的氣切雖然可以延長他的壽命,但終其一生不能再說話,也無法寫字表達意思,只能每天在安養中心看天花板,不如放手........但最終還是抵不過我媽的捨不得及兄姊的「你就這麼想要你爸死?」而放棄堅持。
這段時間,也正如預見的狀況一一發生。「捨不得」讓他多受了很多苦。
梅姬颱風過境凌晨,安養中心打來說他大出血要送急診,我冒著狂風暴雨出門到醫院和救護車會合。急診看我爸狀況不對進行初步急救,急診醫生問我要不要接呼吸器?我一個人(是的,沒有其他人願意在颱風夜出門)站在急診床邊看著我爸一直喘,血氧值一直往下掉到六十幾,最終還是不忍心的決定讓他接上呼吸器,可是很明確的告訴醫生: 不電擊、不CPR、僅施予必要藥物。五點多他的生命狀況穩定下來,送入加護病房,我辦完住院手續,又一個人冒著風雨回家。"
接下來的日子, 我爸進進出出醫院好幾次, 每進去一次, 對他而言就是多一份治療的痛苦, 求生不可得, 求死不可得. 最終在安寧病房過世. 走的時候全身乾乾淨淨,沒有多的維生管路.
如果時光再回到當年氣切前, 我還是會做一樣的決定。
但是我自己也面臨過這樣的問題
當時所有的孩子還是選擇救了(插管)
不過只是多拖了幾天還是救不了離開了
事後想應該當時不要救反而少一點折磨
不過每個人都會面臨到這種問題(包含長輩跟自己)
我是認為就算醫學再發達
能夠救治病人的生命
但是術後照護呢?
尤其有插管的照護
還有病人的心理能否接受插管生活?
以現在的工商社會有孩子的可能都有工作
假如以後自己碰到了生死關頭
自己的決定是什麼?(這點也要提早想好跟家人討論)
生命終有其終點
孝順與否不在於病危救與不救
而在於平時的作為
自己只要做到可以坦然就好
媽媽的態度沒錯
女兒的態度也沒錯
其實就算錢不是問題
也要想想能不能有尊嚴的活著這句話背後的意義
就是不靠他人幫助而能自理生活
就一切順期自然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