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替大家簡單理一下事件先後順序,做個簡單懶人包
- 起因:杰運針對CR-V六代進行拆解並進行評論,並於影片中認為CR-V六代僅是一台拉皮車。請看這
- 後續:廖怡塵針對CR-V撞擊測試結果拍攝影片,並於影片中認為車輛安全應以科學證實,而非透過一些玄學說法來闡述。請看這
- 後續:杰運懷疑廖怡塵內容影射他們,於是拍片回應,並揚言針對不實內容指控進行提高。請看這
- 插曲:小施吃瓜分享自身看法。請看這
- 最新:廖怡塵再針對杰運汽車影片中的指控發表聲明進行回覆。請看這
今天想說以吃瓜群眾的角度,跟大家討論一下這件事情的看法
先說明個人看法:針對兩家所分享的內容,個人認為「不全然都對、也不全然都錯」
我們就以兩方提到比較爭議的點來做討論就好
第一點、廖怡塵質疑杰運用尺量是否真的不專業?
這個部分我站在杰運這邊,我認同這樣的做法“並非無參考價值“
我們就舉這次爭議的主角CR-V以及同時期改款的X-TRAIL兩台車來說就好
CR-V


X-TRAIL


CR-V前防撞鋼樑長度約車體的6成,厚度1.43mm
X-TRILA前防撞鋼樑長度約車體的7成以上,厚度1.5-1.8mm
討論這個的目的是什麼,是確保行車時遇到碰撞能夠防護的程度與機率
但碰撞會以何種形式出現,沒人可以預測
就直觀的角度,防護面積越大、厚度越高,確實更有機會降低碰撞時所成的損害
所以杰運的做法跟說法有誤嗎?我覺得沒錯
只是它的說法我認爲應該要再精確一點,這就得要說到以下第二點了
第二點、廖怡塵提到車體結構用料說法是否正確?

我認同廖怡塵這邊講的,影響一台車安全性好壞的要素非常多
包含結構、用料,都有可能造成碰撞時有不同樣的結果
小施影片裡面其實也有提到

所以今天在不確定車子是否在材料都相同的基礎下,單純用長度面積去判斷安全與否,是不夠的
而這點,再回顧之前杰運拆解X-TRAIL影片的片段

其實就能看出杰運對於車體結構用料上的差異會產生的影響也是清楚的
也因為這樣才會在影片中認為使用大量鋁合金材質用料的X-TRAIL有誠意
如果今天他能佐證CR-V前後代防撞鋼樑都是一樣的材質,那再以量測結果當作基礎,相對問題比較不大
所以回到上一點最後講的,杰運說法如果“精確”一點,在講安不安全的時候附註「材質都相同的情況下」
這樣一來就比較不會有爭議,消費者要不要以長度面積來評判安全與否,就是各自的見解
雖然小施只是想趁這次兩家爭議來水影片,但裡面講到的東西反而清楚表達了兩家在這次爭議中的盲點
而目前廖怡塵也拍影片發表自身聲明了,後續杰運會不會再發影片來回覆
這場汽車媒體間的大戰還有無後續,杰運是否會再做回應
亦或者杰運汽車真有底氣,直接告下去?
大家覺得後續這場汽車媒體間的戰爭會如何繼續下去?你們挺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