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與時俱進與國際接軌,並對應輪胎能效管理的國際趨勢,政府於今年八月預公告實施輪胎能效檢驗,預計115年7月1日就將正式實施。有鑑於此,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專案建構的「節能輪胎能效試驗室」,九月份也於ARTC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正式啟用,至於檢測項目為何?主要會針對輪胎的滑行噪音、滾動阻力、濕地抓地力,這三個項目著手,這次ARTC則是特地邀請媒體前往試驗室與試驗場地參觀,一同探究輪胎能效究竟是如何檢測。

由於後年就將正式實施輪胎能效檢驗,屆時於國內銷售之輪胎都必須經過檢驗才可販售,針對滑行噪音、滾動阻力、濕地抓地力,國家也已經制定出能效門檻與分級,這次參觀的節能輪胎能效試驗室,主要功能就是測試以上三個檢驗項目,透過在地檢測服務,可縮短送測時程並減低費用,未來將輪胎能效強制納入檢驗後,據ARTC表示,若是年檢1000萬條,每年將可節省16萬公秉的燃油消耗,與37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
事實上國際間從2010年開始,開始出現相關的輪胎分級標示,包含歐盟、日本、韓國、泰國等國家,也都陸續開始以強制性的方式來規範,台灣目前雖然尚未有強制性,均是以自願性為主,不過如同前段所述,後年也將開始以強制性來規範輪胎能效的分級。

首先滑行噪音部分,要如何得到具有參考價值的數據,其實前置作業並不簡單,測試車依據軸距有區分C1、C2以及C3,以C1為例,軸距小於3.5m屬於一般小客車範圍,同時環境條件也要納入考量,包含風速、氣溫、路面溫度、背景噪音都有規範,一切都符合標準後才能正式測試。至於輪胎本身,測試前須經過100公里的磨合,接著執行配重與調整胎壓,設定完畢後,才可以開始正式的滑行噪音測試。

將車速提升至符合輪胎種類的一定速度後,進入測試區域前需要排空檔,接著再將引擎熄火,並滑行通過,在車速範圍內的上下間距,必須量測4個車速(共8趟數據),再對數據進行迴歸分析,最終計算出滑行噪音代表值。



接著是溼地抓地力,這個項目有實車法(煞車距離)與拖車法(煞車力)兩種測試方式,這次ARTC展示的是以拖車法進行測試,拖車法必須購買專用的母車與拖車設備,這套設備造價相當昂貴,原理上為透過拖車內安裝測試用的第5輪,並於精密控制水膜厚度的測試道上行駛,母車會以定速65正負2km/h的速度前進,拖車的第5輪則有壓載、灑水、煞車裝置。此外,測試道除了水膜厚度,從柏油路面的石料粒徑、道路標線都有規範,為了就是要得出有參考價值的數據。

測試方式先從預備測試開始,壓水十次讓水膜更均勻後,會先執行標準胎的第一次測試,接著才會執行測試胎的測試,測試胎測試完成後,還會再執行標準胎的第二次測試,整個濕抓測試才算完成。至於標準胎是甚麼?標準胎(SRTT)的尺寸、設計與性能都須符合美國材料試驗協會標準規定,並於測試過程提供可靠與高度重現性的數據。
測試完畢後,得出濕抓指數的計算方式為,測試胎煞車性能除以標準胎煞車性能。最終計算出的數值即為濕抓指數(指數越大代表抓地力越好)。

眼前這條就是標準胎,標準胎的存放(溫度、濕度)也必須嚴格把關,才能維持測試數值的準確性。


最後一項滾動阻力測試會在實驗室內進行,測試用的儀器是由知名大廠ZF所製造,這套設備的造價同樣所費不貲,包含德國的TUV NORD、普利司通、馬牌都是使用相同品牌機器。至於測試方式,簡單說就是將輪胎安裝於儀器上,並以鋼輪進行帶動,再透過儀器上的扭力計、溫度計與測力計,計算出滾動組力;不過在測試前,需要先確認測試輪胎規格(尺寸、載重指數、速度、胎壓),選擇合適的輪框安裝完成後,還需靜置超過3小時以上使輪胎穩定。


從暖胎、量測滾阻與寄生損失,經過約1小時的測試(小客車胎),滾動阻力測試才算完成,滾阻係數的計算方式則為,滾動阻力減去寄生損失再除以試驗加載力,得出的數值係數越小代表著阻力越低。
以上為「節能輪胎能效試驗室」所試驗的測試項目,待輪胎能效檢驗正式上路後,就會以這套方式來做檢驗並分級,透過完整的檢測制度,目標除了達成靜零碳排政策,對於輪胎的節能與安全性也更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