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認為都一樣
其實不是
現在常見的碰撞測試有三種:
1.車廠研發新車款的實車碰撞測試
2.新車款上市前須通過的法規碰撞測試
3.介紹購車民眾相對安全性的新車評介NCAP碰撞測試
第1種是車廠自行測試
以實車碰撞去檢討是否需要修正設計
最理想狀況是沒問題不用修正
那測試車就會和上市車輛一樣
但是這些資訊都只有車廠知道
車廠最多就是放個影片拿來當廣告
告訴民眾他們在車輛安全上的用心
第2種法規碰撞測試
規範在美國是FMVSS
歐洲是UN/ECE
台灣新車上市的規範是比照UN/ECE
也就是和歐洲相同
台灣ARTC所執行的就是這部分
也因為台灣和歐洲標準相同
所以歐規進口車不一定要在台灣測試
可以在歐洲經認可的實驗室執行法規碰撞測試
再拿通過結果去申請新車認證上市
法規碰撞測試[全世界]都沒公布細節
結果就是有沒有通過
第3種是通過第2種測試後上市的車輛
在經過更嚴格的標準和測試
並將測試成績評分給予星等
且公開讓民眾知道
以當作購車參考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各國NCAP、NHTSA、IIHS的結果
ivanKK wrote:
~整個新車製造/進口來台的流程為:車商可選擇國內外 53 家檢測機構進行 79 項零組件檢測(ARTC 為其中一家檢測單位),並提供檢測報告 → 隨後再由車商拿著檢驗報告向 VSCC 申請合格證,經 VSCC 審驗並核發後才能向監理單位申請領牌。簡言之,在車輛領牌前,車商須先將車輛送測,再由 VSCC 審核發放領牌合格證照。
所以只要車商拿著國外的核可機構送測資料,
根本不需要ARTC做"測撞"
意思就是說,
即使是"台灣特仕車",
車廠也只需要拿國外母廠的測試資料送審,
根本不需要在ARTC做測撞
首先,要區分車體跟電氣零組件,車體是撞擊測試,電氣零組件像是開關、儀表版、昇降馬達、保險絲等都需要符合電氣類安全規範認證。
一部車如上79項零組件組裝而成,79項檢測是所謂原物料(非組合品)或半成品(自行開發組裝的)由製造商在研發過程送測取得的相關電氣安全認證文件。認證包括CE、VDE、UL、CSA等等。
第二,每個國家針對車體結構和電氣類產品都有各自審核標準,不一定所有國家都會承認製造地所屬國的檢驗認證文件,所以產品必須重新送測並通過當地販售要求的標準。送測檢驗過程,檢驗單位依舊會要求廠商提供產品內部相關零組件報告(第一點),檢驗單位在依文件決定哪些項目要測哪些項目可以不測。
台灣是個很特殊的國家,台灣沒有量身訂定符合國內環境及人民習性的標準,所有標準值都是參考國外,變成台灣的檢驗單位很信任國外的報告。但必須強調的是國外的標準的確是很嚴格,只是台灣的法規雖然參照國外,可是標準完全是配合廠商的財力來做調整,像是修改計程車車型這種怪事。偶爾會配合社會新聞時事風向(觀感)修改一下。
至於您所說的台灣特仕車,有兩種,一種是國內組裝生產,一種是國外組裝生產後在台加影音套件或安全配備之類的。
國外組裝進口的車並不是拿母廠測試資料,完全亂講,是要拿當地製造國的認證資料。沒有製造地的販售許可,是不能外銷的。
申請販售許可前也要提供相關安全認證文件。認證文件則要跟CE、UL機構去花費申請審核。等於進口車已經被檢驗好多層再進入國內。
可是特仕車裝的零件又分原廠的配備和非原廠的,如果是原廠的,可能是把高階的配備下放,當然無須送測。
但如果是非原廠料件,就得看非原廠料是否有相關認證文件,否則,依舊得送測。
結論,不是進口車不需要送撞擊,而是台灣政府單位沒膽識,不敢說國外的文件一概不承認,必須一樣都得測試,而且要通過台灣自己設定的標準(如果有,希望是高標準)。就我所了解,美國、中國、日本等大國,想要在當地國家販賣,還是得送當地國家的檢驗中心。
國內車商和政府單位感情多好,我是不知道,但光看ARTC那種標準,怎麼還覺得進口車不用送測很不公平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