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消費者對安全的意識更強烈,才會有更好更多的安全選擇
如果你小資,預算抓個75萬,請看文的你「看看再想想」
先看我整理的表:
價格75萬內,14款國產車,9個選項比較
叉叉愈多,我越擔心,你越要多想想行車安全的重要性
O=不錯or有 X=不及格or沒有 ▲=有爭議
![[字多懶人包] 小資買車,9種車不要碰之我見!](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704/mobile01-23eafdfbba781d9f78e3b36a8e629db0.png)
※資料來源:車主社團、討論區、身邊親友意見
一、沒有配備ABS的車
![[字多懶人包] 小資買車,9種車不要碰之我見!](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704/mobile01-e8cc09ca7ba5095a524e519457432b0a.jpg)
照片來源: http://www.carsafety.org.tw/TechInfoDetail.aspx?nID=83
ABS「大部分」車款為標配了,所以你不會看到車商打廣告
說他的車有ABS,倒是機車-尤其重機,也開始配起ABS!
ABS中文叫做煞車防鎖死系統,這套系統是避免踩煞車時把輪胎鎖死
輪胎鎖死會增加煞車距離
然後順便讓車輛失控,失控後車子開始會亂滑亂撞
感覺ABS很重要對吧
但少數像是TIIDA四門款並沒有配置ABS
不敢相信政府讓這樣的車也能賣
離譜程度跟替代役去賣鍋貼有什麼差別?
來,什麼叫ABS讓TOYOTA告訴你
二、車體剛性不良的車-硬不硬有差
![[字多懶人包] 小資買車,9種車不要碰之我見!](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704/mobile01-c9be70a1f268cec294d82dc5b1af3bdc.jpg)
照片來源: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3&t=3576957
你知道SIZE、耐久度和硬度,最重要的是硬度嗎?
別以為我在開黃腔,很多人買車重視車內空間多大
能不能塞5人2狗,或是還沒買就在想10年後我要賣多少錢
但事實上,車開在路上,無論你有多少安全配備
車體剛性永遠是最基本的保護,之前BMW大七撞ALTIS事件
喚醒了消費者對「社會在走鈑金厚度要有」的意識
但鈑金不是重點,重點是「車體結構的剛性!」
台灣路小車多,駕照又好考到幾乎人人都有
可是一堆人駕駛觀念薄弱的像衛生棉
每天滑FB都可以看到沒有最扯只有更扯的影片
裝行車紀錄器很重要,不過買車要挑車體剛性好的
行車紀錄器能還原真相,車體剛性是幫你保命的
新聞或01三不五時都可以看到車撞車的現場照片
雖然不可能每台車都像VOLVO一樣硬
但潰縮區的說法,事故後像鋁罐被踩扁,你還敢開嗎?
紅到國外的VIOS變型金剛版 也有人說是CHR的概念車(誤)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483794
三、操控不好的車
![[字多懶人包] 小資買車,9種車不要碰之我見!](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704/mobile01-72b5c6d961fa188af779c97e46b46299.jpg)
照片來源: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4&t=4835772
很多人說我開車都順順開,不超速不搶道
但操控好壞卻與車輛失控機率有絕對關係
姑且不論失控時有沒有動態穩定可以救你
單論底盤操控而言,絕對是避免車輛失控的第一線!
為什麼有些車可以在高速公路閃過前面的障礙物
有些只是被嚇到都可以失控?
常常聽到的”麋鹿測試”,目的就是測試車輛底盤極限
底盤極限愈高的車,代表操控愈好
面臨緊急閃避的狀況,失控的機會也較低
就算你完全感覺不出來底盤操控的差異
建議買車前找一個稍微懂車的人陪你去試駕
讓他告訴你哪一台車操控性比較好
也可以多看看資深媒體的試車心得
雖然大部分媒體都不會直接批評操控不好的車
但當你聽到他說「操控屬於舒適取向」、「足敷日常使用」
你要有所警覺,他在委婉得說:這台車你別開太快!
點開連結前喇叭音量建議關小 內有死亡事故畫面慎點
四、駕駛視線不好的車
![[字多懶人包] 小資買車,9種車不要碰之我見!](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704/mobile01-fb4d36f8f978fa4df90e45b3dad18af6.jpg)
照片來源: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4&t=4191775
台灣機車數量和密度世界第一
在台北開車都會遇到四處亂鑽的機車
搶快搶道天天上演
別以為拿轉彎車禮讓需直行車這條出來就能零肇責
有聽過應注意而未注意吧
車碰車很少有絕對穩贏,多少都要負責任
而且相較於10年前,現在的新車或許因為安全係數
也或者是外型設計上的流行趨勢,腰線一台比一台高
AC柱也設計的很傾斜,營造流線的視覺感可能也達成低風阻
更甚者,車外後視鏡的設計也朝小、尖、流線發展
但結果就是開車的視線受到車身原始設計影響
連後視鏡的可視範圍也受到外型影響視野更小了!
如果你是新手開車上路(我覺得老手也別忘記)
請記得換車道除了看後視鏡,最好也轉頭瞥一下
車內夾式的廣角後視鏡我也很推,甚至為了要有更好的視野
自費買一個夾在我公司車上的自動防眩後視鏡上!
只為了避免漏看右側B柱後方死角的車造成意外
對於A柱傾斜又大支的車,我的想法是最好別買
就算只是開一個小三角窗,都比沒有好!
不管你有沒有選擇一台駕駛視野良好的車
請記得轉彎前頭左右晃一下,確定A柱後面沒有人車
另外,行車記錄器當然要裝,但你不需要裝來盯著它螢幕看
建議裝在後視鏡後方,避免增加更多的視覺死角
當然手機座、GPS也盡量不要吸在前擋上
只是徒增視線死角,後視鏡也別掛飾品護身符
搖來搖去不但擋視線、也讓你分心
附帶一提:水晶、玉石觀音之類千萬別掛著晃來晃去
我搭朋友車的時候親眼看到他緊急煞車水晶往前甩
直接把玻璃敲裂一個洞!
加上台灣多雨,開車視野超級不好
只要雨天彷彿大家開車技術似乎就自動下降
萬一你又買高腰線車窗小,轉頭看外面也看不清楚
或是A柱粗大擋視線的車…..保險記得多買一點吧
有些車配置車外鏡頭,可以讓你看得更清楚
這種高科技配備很少國產車有
不過真的很實用!
停車被路邊盆栽暗算的機率也能降低
車身流線很好看,但最好先開開看A柱對你來說會不會有壓迫感
後視鏡會不會太小,或是為了造型犧牲了可視角度
嚴格來說這些都可以適應,但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增加風險
![[字多懶人包] 小資買車,9種車不要碰之我見!](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704/mobile01-4bd093df70ea56e0e70ebadbf01db551.jpg)
照片來源: https://www.mobile01.com/newsdetail/16008/all-new-mazda-3-2-0-sedan
類似VOLVO BLIS、LUXGEN SIDE VIEW這種東西有就盡量選配吧
![[字多懶人包] 小資買車,9種車不要碰之我見!](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704/mobile01-f831cec34da7f3428f4a7b238501518e.jpg)
照片來源: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444&t=4832563
五、氣囊數不足的車
![[字多懶人包] 小資買車,9種車不要碰之我見!](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704/mobile01-8bd0bca48166b94d9abf6dc376874d04.jpg)
照片來源: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3653163
安全意識抬頭,現在認為安全氣囊越多越好的人增加不少
證明汽車市場還是偏消費者導向
只要大家想要,車廠會把好料慢慢放出來
以前很多車買到緊繃也只有二氣囊
現在有錢連ALTIS都可以有六氣囊
不知道YARIS還在撐什麼
可是看看SIENTA,旗艦版四氣囊,再選配兩顆才有六氣囊
百萬車款氣囊給的這麼不乾不脆有點莫名啊
可以全車系標配六氣囊當然最好
或者是低階版二氣囊、高規版四氣囊六氣囊也行
總比有些車抵死不從,氣囊永遠不增加來的好
氣囊越多,給你和其他乘客的保護也越多
安全氣囊的全名是「安全輔助氣囊」,記住它很重要
但只是輔助,安全帶、車體是第一線
沒繫好安全帶氣囊反而可能造成更大傷害
或是你根本被甩出車外用不到氣囊…
而市面上居然有一種插扣是讓不喜歡繫安全帶的人
可以插在安全帶插孔裡,讓警示燈不要逼逼叫…
拜託,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前後座都要繫安全帶!
六、沒有動態穩定的車ESP 、VSC 、ESC等等
![[字多懶人包] 小資買車,9種車不要碰之我見!](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704/mobile01-503e2eceea106a2f09086c844d84a867.jpg)
照片來源: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613002962-260402
大部分人開車很少有機會練習緊急閃避
即使你選擇操控不錯的車,降低失控的機率
但底盤總是有極限,加上緊急狀況可能駕駛經驗不足
只想一直反打方向盤修正回來,或是猛踩煞車
車輛可能都因此失控!
這時能救你的除了你平常的駕駛的經驗、技術、
車子的底盤操控,最後的防線就是電子動態穩定系統了
前陣子有一則新聞印象很深
CAMRY的新聞採訪車因為雨天路滑,在五楊高架上打滑自撞
又被後方閃避不及的計程車追撞
追撞發生後計程車司機下車擺放警告標誌時
竟然再被追撞從五楊高架摔落國道一號身亡
如果今天動態穩定系統是必備,CAMRY不會因為天雨路滑失控而自撞
接下來就不會發生一連串的憾事
類似ESP這樣的動態穩定系統不只在雨天實用
平常開過積水、細砂石路面
或者在高速公路轉動方向盤角度過大時
都有造成失控的可能
這時候動態穩定系統是有機會救整車人的命!
在高速公路嚇到失控
ESP車身動態穩定系統 有/無差異比較
七、偷工減料、誠意不足的車
別以為鈑金生鏽,或是鈑金薄到用手壓就凹下去這些只是小事
一台車的成本,很多都在看不到的地方,一些顯而易見的偷料
反而是凸顯這台車到底COST DOWN多少的癥兆!
更甚者,有些車商看準反正大部分人買車只比價不做功課的心態
狂出只換新外型不換新引擎的所謂「新車」
舉例來說,TUCSON不管是汽油或柴油引擎,都沿用自IX35
剛改款上市的ELANTRA也不惶多讓
雖然改款前是1.8,改款後分為1.6級2.0
但是引擎技術完全是舊世代產品
2.0引擎只有152匹馬力,效能有點低啊
HRV更不用說,底盤完全來自FIT
地球夢對台灣消費者而言就真的只是夢…
這或許對安全不會有影響,但完全是誠意問題
八、後勤能量不足的車
後勤有多重要,先看過這篇文章就知道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36&t=5106205
連換個最基本的煞車來令片都要待料
等多久?不知道
好不容易來令片到貨,結果技師安裝錯誤
車主開不到20公里冒煙,又拖回原廠相見…
MAZDA改全日本進口後賣的也嚇嚇叫
等上幾個月交車都很正常
不過新車數量大增,我現在觀察的點反而是
後續的後勤能量和服務品質好像跟不上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76&t=5008565
不過這邊要跟大家溝通一個觀念
保養廠不是7-11,裡面的場地工具技師都是成本
不可能準備一堆空位讓你隨時去都可以馬上處理
可把它當做修汽車的醫院,沒先掛號預約就跑去看病當然只能等
如果想減少等待時間,一定要提前預約
不然就不要怪保養廠怠慢你
九、原廠對於保固推拖的車
原廠保固爭議不少,但提到車主大團結對車廠提告的
應該就這兩家吧,HONDA和FORD
HONDA的鏽鏽家族問題只有一個,生鏽
鏽在鈑件深處,HONDA只願意用點漆處理
而且只處理肉眼所及的部份,像拉開膠條就不算數
難怪車主氣到跳腳
FORD的PS變速箱車主自救會也很團結
已經走入司法訴訟階段
只能說買台車不只送汽車維修課程
也開放加選民法課
附上最近很紅的圖…
![[字多懶人包] 小資買車,9種車不要碰之我見!](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704/mobile01-6dd20c4e6ff59764c7d77b3009c959f6.jpg)
照片來源:https://searchcar.com.tw/article.aspx?id=21
結論
我知道有人會說,講了這麼多,那你自己買什麼車
很抱歉我這邊不是要推薦車,當然更不是推我自己買的車
如果你有在收看嘉偉哥的影片,就應該知道他常常說
「不要叫我推薦你一台車,因為你要買什麼車你自己最知道」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預算、需求、喜好和重視的點
以上我說的,給你參考,最後掏錢買車的人是你
這台車
不僅承載被家人朋友關心重視的你
也承載著你所關心重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