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其實對塞車這個議題做過很深入的研究
原文連結 ( 原文連結有圖文說明 )
http://msuvictor.pixnet.net/blog/post/31769846-%5B%E7%9F%A5%E8%AD%98%5D-%E9%AB%98%E9%80%9F%E5%85%AC%E8%B7%AF%E7%82%BA%E4%BB%80%E9%BA%BC%E6%9C%83%E5%A1%9E%E8%BB%8A
在沒有任何瓶頸下,只要高速公路的車輛密度大約在80車/公里,也就是前後空間車間距,也就是頭對頭約略在 12.5 公尺,就到達臨界密度(critival density)。到達臨界密度以後,因為與前方車輛太近,因此如果前方車輛作出一些反應,後面車會比前面車反應還大,一輛一輛往後傳,如圖:
臨界密度
圖裡面是位置相對座標,是以第一輛車運動原速率的等速座標。
之前日本富士電視台播放一個環型軌道上車輛,過一陣子自然會塞車的節目,他不只是綜藝節目,他其實是有論文的,那個節目由日本的學者:Akihiro Nakayama、Minoru Fukui、Katsuya Hasebe、Macoto Kikuchi、Katsuhiro Nishinari、Yuki Sugiyama、Shin-ichi Tadaki 和 Satoshi Yukawa 共同研究地,他們在 Traffic and Granular Flow 研討會和Jap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Applied Mathematics......等等有投稿刊登。總之結論就是:證明即使沒有瓶頸也有可能壅塞。
但是日常生活的高速公路處處都是瓶頸,包括交流道、車道縮減等,至於瓶頸的角色是在於他是一種引發設施(trigger),真正的關鍵在於密度,密度夠高自然就會崩潰,(崩潰 (breakdown)就是塞車,只不過是一個很學術的名詞,但壅塞發生始於瓶頸點,則只是順勢產生的。
這張圖橫軸是時間,縱軸是空間,藍線是車輛軌跡。
可以看到有車輛軌跡部分呈現水平的(紅色箭頭),但是他前面的車流都很順,所以表示壅塞起始於他,而他前方有一個隧道,還原當時的現場,這位駕駛有壞習慣:他跟車跟很近,然後又急剎。因此壅塞時常始於這種糟糕駕駛人,而不是烏龜車,以下還會提到比較瓶頸與非瓶頸崩潰機率如下,以下只是案例說明,數據不是精準的數據:
崩 潰機率
↑
│
│
│ ... ... ... ...
│ . .
│
│... .............. ........ ................. .......
└─┼──────────┼───┼─────────┼────→ 位置
上匝道 下匝道 上匝道 上匝道
某瓶頸崩潰機率:
x1
prob(崩潰率先發生在某瓶頸a)=∫f(x)dx = prob(a)
x0
有效瓶頸上游x0
有效瓶頸下游x1
A
prob(崩潰率先發生在 瓶頸) = Σ prob(a) = 99.9%
a=1
也就是說瓶頸的確是崩潰的開始處,但非瓶頸處也有可能崩潰,只是機率較小。
至於烏龜車:烏龜車對於高速公路的影響大部分是正面的。
有以下兩點
(1) 對於車流的影響是變換車道行為:由以上提到臨界密度是重要的指標,因此以密度來看:變換車道如果造成密度變高,則使車流崩潰機率升高,變換車道如果造成密度變低,則使 車流崩潰機率降低。(參見BS Kerner <introduction to Modern Traffic Flow Theory and Control: The Long Road to Three-Phase Traffic Theory>)龜車後面的車換車道,會造成龜車的隔壁車道多一輛車,龜車的車道少一輛車,所以兩者效應(密度變高、密度變低)同時發生。
到底何者效應比較強,就必須看變換車道變換的漂不漂亮,如果變換車道的人亂切,造成後方急速剎車,那麼崩潰勢必難免,因此駕駛紀律事實上是可以降低塞車發生的機率的,在這邊駕駛紀律表示變換車道到底是否有確實看後照鏡、變換車道是否有加速到隔壁車道的速率並且不使後方車剎車......等等,因此守法安全的駕駛對於公路順暢是有幫助的。
(2) 無變換車道行為下:烏龜車對於車流的平滑是有正面作用的。由於真正造成崩潰的原因是,跟車太近、急剎,因此如果前方車輛已經停止,烏龜反而可以把它平滑掉。
把它平滑掉的重要性在於:加速和減速得不對稱,人在加速時,反應比減速遲鈍,因此只要有第一個人開始煞停後,就難恢復原本的狀態 (state),這稱做車流的磁滯效應(hysteresis),就是物理學磁場學到的那個部分。
在德國西部的高速公路系統,在部分路段執行可變速率控制(Variable Speed Limit Control),也就是塞車的時候速率會調整,例如:偵測到某路段快要塞車了,通常以密度為指標,那麼他的上游速率變成 60、更上游70、更上游 80。所以,德國這種控制,其實是要讓壅塞上游的車變成烏龜,可見烏龜對於車流平滑的重要性,至於其效果如何?可見下圖:
實施速率控制前:
速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流量
實施速率控制後:
速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流量
在同樣車流量下,可明顯將速率提高,將狀態(states)轉移到上方。
再來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有的交流道沒什麼車上下,但卻時常壅塞?這要從巨觀來看,壅塞可能會穿破瓶頸後繼續往上游傳,但是卻會使瓶頸接住後在任一瓶頸停留。
=======================================================
高速公路會塞車的原因:
1. 駕駛人喜歡急加速,急減速 ( 加速到離前車很近才急踩剎車 )
2. 頻繁的切換車道 ( 導致後面車輛踩剎車引起的連鎖效應 )
3. 車流量真的太大
4. 車禍 (其實真的塞到完全不能動的狀況,其實80%都是有車禍)
mobile常常吵的內線龜車問題。
正確解答: 其實駕駛人保持""法定最高速限""而不亂切換車道,才是對交通順暢有幫助的
亂切換車道,超速亂飆。等出了車禍才真的是大家塞到動彈不得的原因
另外;市區塞車的原因
除了車流量大以外,其他幾乎都是違規停車造成的
我住桃園。如果同樣是桃園人,一定能體會市區違規停車的狀況有多嚴重
另外我也常去台北石牌那裏
石牌路往榮總那邊,也常常看到這種違規停車的混蛋
往榮總那邊的車子已經夠多了,而且兩邊都是紅線;
但那邊常常就是有些混蛋直接閃個雙黃燈就停在慢車道上,下車買早餐或去7-11。
這些人根本沒顧慮後面的車子塞成一團
還有很多機車騎士會出車禍都是因為要閃違規停車的車輛
其實市區違規停車;比高速公路龜車...還要該死100萬倍
那附近洽公及臨停來說-根本沒位置停
但收費了呢?!空空...停車位超好停 (除例假日外)
為何呢?就是凸顯了目前很多人都是路霸-把車位私有化
結果就是要停車的人-沒地方停-只能並排-造成了原本道路縮減-減少容車空間
但這邊解決了-換另一邊不好停-因為原本的車輛都移到另一邊沒收費區域
我覺得要解決塞車問題-首先就是減少車輛-當然不是說不賣車或是提高車價
而是像日本一樣-購車要有停車位證明-不論是買還是租
(一般透天自家門口也不能算-除非你停進去-車身不在路上)
減少一戶多輛-占用車位及道路問題-把道路還給使用者
這樣路邊車輛減少-道路行駛變得更好容車量更多加上路上車輛減少
尖峰時間也不會因為路邊車輛而塞車(臨停/等車位....等)
非行駛之車輛占用道路.過小的巷弄街道不能停車...之類的
都有助於交通順暢
ihcmm wrote:
日本其實對塞車這個...(恕刪)
小黑B E90 LCI 330I >>>> 小灰W Focus Wagon
ihcmm wrote:
4. 車禍 (其實真的塞到完全不能動的狀況,其實80%都是有車禍) ...(恕刪)
應該加句"停很久"吧...
個人經驗走走停停時只有0.8%是因為車禍
不然都是你上述的原因
從現在雪隧假日必塞就可以應證
龜車頂多開60 大家習慣好也是跟著開60
(以前速限60也不會這麼塞)
因為整體車速慢 速差影響反而比較小...
還有認為自己很快的車
喜歡貼別人屁股開不但頻踩煞車影響後車
因為貼龜車屁股開在超車切換車道時
初速度一定比其他車道還慢...
通常也不會注意切換車道的安全距離
又影響其他車道一次
所以真正元凶是誰應該很清楚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