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輪定位也能DIY

本來是要找外傾角的調整方法
沒想到看到蠻有趣的前輪簡易定位方法
想下次試自己看看
順便給有興趣的人參考看看

2016-01-14 14:2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前輪定位
嘗試使用了拉線法來DIY定位,目前車況不錯,一些心得分享。(非汽車專業人士,歡迎指正)
先說自己整理歸納的操做程序分享。

1.把車子開到一個平地上。
2.四輪胎壓檢查打好。並確定自己的車輪車架沒有間隙搖晃問題(這點一般人可能難以確定,只是提一下,如果球頭什麼的有搖晃間隙,定位就是白工)。(另外~真的很不可思議,有好多「老司機」都認為一般家用打氣筒(像腳踏車那種)無法打進汽車輪胎,都說「打的動嗎?」)
3.準備好兩片(一輪)紙板之類的東西,用來墊在前輪下(方便減少摩擦,原地轉胎使用),把前輪開上去。
4.扶正方向盤後,在方向盤和儀表之間的間隙貼一條紙膠帶,膠帶上畫條線,從間隙間剪開,之後用來確認回正方向盤用。
5.先把方向機拉桿(惰桿)的調整螺絲鬆開。完成後回正方向盤。(方向盤往左右打到死點,可以使操作方便點。)

6.拉線,在車輪旁拉線,我用的綁線物體是椅子腳,方便上下調整拉線離地高。
6-2.拉緊,拉直後,調整拉線高度剛好在輪圈軸心高度。
6-3.然後根據車輛「前後輪距」數值,調整拉線距離「輪圈軸心」的距離。例如:前1445,後1420的輪距,前後輪差25MM,單邊差12.5MM,那後輪拉線距離,要比前輪「遠」12.5MM。這樣拉線才會平行於「車輛軸線」。
題外話,像我的車主手冊,寫的前後輪距就「不正確」,照著拉好線,兩條線前後距離差好幾公分。所以拉好後可以稍微量一下拉線後距離是否一樣。不過量測時可能會扯到拉線,之後需要再次確認與前後輪軸中心的距離,以輪距為準應該比較好,因為距離近,量測值才準,兩條線距離太遠,線又有彈性,純粹確定大概平行用而已。
影片中使用「後輪」拉線有點不能理解,如果後輪歪掉(左右各歪哪邊你也不曉得),拉線不就也歪。另外由於後輪長度短,就算後輪很正,因為有量測的誤差,與車軸線的平行度一定不如前後輪量測出來的。


7.這樣就可以開始量測束角,後輪如果可調整,聽說要先量先調。但是我只有前輪可調,省略後輪。
7-2.可以量測輪圈或輪胎前後,距離拉線的距離,就可得知目前束角情況。例如數值輪胎前方比後方多,那就是內八前束,如果前方數值較後方少,那是外八前展。
7-3.可利用三角函數換算「距離差」成角度。(網路有計算機可用,可以事先算好「目標值)例如:15寸輪圈直徑381MM(⊿下邊長),前後輪差1MM(⊿右邊長),⊿右下角90度,即可得知左下角(前束)的角度,也就是束角的單邊角度。

8.調整拉桿,看是前拉桿,還是後拉桿,把拉桿轉進轉出就可以改變束角角度。(方法不多說,不會找其他教學說明,這裡只講怎麼測量調整)(底盤太低手伸不進去,也可以轉動方向盤來調,麻煩一點。如果碰到線可能還要檢查拉線距離是否有改變)
8-2.!!注意!!每次調整後,要「測量前」,都要到駕駛座查看方向盤是否處於「正中點」(剛剛不是有畫線,這時需要反覆檢查就很有用處),因為調整的推力是會推動方向機的。

9.反覆調整測量,直到自己想要的數值出現。
10.調整好後,轉動方向盤到死點,鎖緊固定螺絲。
11.再次打正方向盤,量測左右輪數值是否有跑掉。沒問題再收線,收輪胎下的紙板。


========
事後心得想法。
1.因為拉線有彈性,即使用游標卡尺量,同一點連續量兩次,可能也會有0.2~0.3的差距,因此精度個人認為不用追求太高,0.5MM內的精度應該差不多。(原廠數值也有容許誤差,通常都大於0.5MM換算出來的角度)
個人想到的影響精度的項目有,輪圈的偏擺程度(有車廠定位前先做偏擺測量嗎?),輪圈上的泥沙,或是撞傷凹凸痕。
使用直尺直接讀數據應該最方便。拉線這樣的軟物件夾合式的測量工具並不好用。
2.想放大精度,可以量測輪胎前後,兩點距離越遠,就能量得越精。(不過輪胎因為是「軟材質」,不曉得他的變形量有沒有值得信任)
3.量測點的泥沙記得清掉,隨便一粒砂也可以有0.1MM以上的誤差)
4.有想過使用鐵捲尺來替代拉線,或許可以減少橫向彈性引起的測量不穩定問題。不過沒有實際做過,其中的缺點難處無法告知。
5.有想過使用雷射筆來替代拉線,但是由於只能調整雷射筆角度,距離放大到3公尺以上時,頭部轉一點點,尾端就不曉得飛到哪去了。可能需要拿根長桿綁住固定雷射筆的基座來轉動。

輪胎的外傾角搞不好也可以這麼量,吊一條鉛錘線在輪胎旁,量測上下點的距離鉛錘線的長度,三角換算就知道角度了。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