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陸浙江電視台汽車周報和小強實驗室有關時下汽車精闢且公平比較的節目後,
覺得這兩個節目完全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對時下汽車做了非常公平的實測和檢驗,
讓我們廣大的消費者在購車時能有多一層的參考資料。
而在台灣充其量只是所謂的車評試駕錄影,
比起大陸這兩個節目,
台灣的這些節目都似乎顯得膚淺,
並且這些試駕又往往太過主觀有失公平,
能提供給我們消費者的實質參考價值上就大打折扣了。
真希望台灣能有類似這樣的節目出現....
能夠"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檢視時下上市的汽車!"
Ok1988 wrote:
你說的另一個我沒看...(恕刪)
我是覺得"小強實驗室"和"汽車周報"的節目裡頭對其時下的車款揭開好多不為人知的結構秘密,
例如:前後有沒有防撞鋼樑、前後懸架的結構及材質、車體側邊和車頂的焊接方式、車窗框結構、車輛動態穩定系統、
是否配備煞車優先系統....等等還有好多,
其實這都是一些專業知識,我們一般的車主消費者是不懂這些,
但這些種種卻攸關著我們的座車安全。
若是汽車製造廠沒提供我們詳細的資訊,我們那裡知道這些呢?
隨便提出一個問題,我們可能就啞口無言了。我們每一位車主,我們的座車有否前後防撞鋼樑呢?這鋼樑尺寸如何?安全度如何?
看了這節目後才驚覺,開了幾十年的車子,卻對這些重要的問題這麼生疏與陌生。
老運將 wrote:
單就防撞鋼樑這方面...(恕刪)
不知道您有沒有查過美規對於內鐵的要求說明?
它的要求說得很清楚,是為了防制低速(11或15km/h以下)的撞擊導致的車體周邊損毀過大
而不是對駕駛或乘客的防護措施
厚薄並不表示內鐵的效果會差很多,使用超高或高張力鋼製的內鐵可以做到很薄,但一點都不會比肉厚很厚的鋁合金內鐵防撞力差,
也不會比相對較厚的普通鐵製的內鐵差,同時重量也較輕
另外追撞的防護效果看後內鐵是看不出所以然來的,在不了解有無行李箱強化副梁或是延伸到第三排/車尾的強化結構設計下,沒有實際撞擊並不會知道防撞抵抗能力到哪
不然就像過去沒有後座強化結構的wish一樣,就算有給你內鐵(或是你自己裝了),遭遇到後車強力撞擊時它一樣會縮到整個屁屁(第三排)都不見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