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來自科技重鎮的都會異形-「Ecooter」個人電動車

  因緣際會下,今日(10/16)得以參加一場發表會,發表了許多嶄新的科技以及未來的創意概念,看了現場的來賓瞠目結舌,也為台灣的科技研發能力感到佩服,而本篇要介紹的主角,是一台名為「Ecooter」的電動輕型車,跟大家分享一下 ^^



全文在這邊:(懶得重新再貼,所以....還請勞煩點一下了,無毒連結,請放心 ^^)

http://www.wretch.cc/blog/sinshi&article_id=25446519

不知道這樣的主題應該要放在哪一個分類,所以....就 PO 在這裡了 ^^"
2007-10-16 23:54 發佈
看起來很不錯,但是上市日遙遙無期
有東西但是買不到也是挺難過的
這輛車有幾個概念設計得真不錯。

那個車輛航道偏移警示系統讓我想到,如果在路上面裝上感應器,就像貓眼石一樣,那就能很精確的判定車道,配合雷達、GPS系統,或許未來完全自動駕駛不是夢!

不過類似三輪車的設計,在轉彎時可能不穩。

看體積,無法在行人密集的建築物裡面活動,無法在人群中穿梭,無法爬樓梯、廂型電梯也進不去。

看體積,和車輛發生碰撞的時候幾乎沒有潰縮區域,不適合行駛於一般道路。


除非這種載具能飛上天,而且有GPS導航和防碰撞雷達導航,
否則這種電動車跟中國的「小貴族」相差無幾。
敬請認明 phantom_ethan 正確拼字。 phantom_ethan 僅此一家,別無分號
重點是替代能源與環保訴求.....主要鎖定那種都會市區的短程行駛,例如下高鐵之後,短程的市區,或是短程的代步車,畢竟大家都知道汽車市區行駛很耗油,摩托車又有一些先天上的限制(當然市場不同),重要的是環保訴求以及電池能源的推廣。現在常見的電池電動車,就是路上老伯伯"開"的那種,這台概念車也是使用同樣的電池動力,所以並不是性能取勝,定位自然也不同。

除了替代能怨的環保訴求之外,就是在展現他車上其他的科技結合.....
當然,這些技術結合,未來如果真的會量產,恐怕也不會導入(成本太高),再者就是上蓋可能也會取捨,要不然還要加裝空調,恐怕電池能源會不夠力。

畢竟這類產品不是要與汽車市場競爭或是新開疆域,而是在機車與汽車之間有一個區隔,原則上以現在的動力以及能源續航力來說,可以說是摩托車或是電動機車的升級版...

假設大家都拿他去跟汽車比....那自然是吃大虧了!! 大家要注意的是他的科技結合,還有他的行駛特性(360度原地自轉),極小的迴轉半徑,以及防傾斜(不摔車),這些設計...都可以作為未來類似車款的導入。

另外簡單回覆上面幾個問題:

>> 和車輛發生碰撞的時候幾乎沒有潰縮區域

與機車相比呢?。
當然如果與汽車碰撞,絕對沒有堅固成這樣,但是也比摩拖車安全係數高,不是嗎?

>> 不過類似三輪車的設計,在轉彎時可能不穩。

注意看內文唷,他有防傾斜的系統設計,轉彎到 fzr 那樣的壓膝蓋,都不會翻掉喔 ^^"
很帥阿

但是..................

如果將來量產


我鐵定不會買

因為




我家這邊風太大了........怕被吹倒XD
用相機來拍別人,也是替自己留下足跡
sinshi wrote:
重點是替代能源與環保...(恕刪)


1.電力並不是什麼新興的能源型態,電動馬達也不是新發明;
以電動馬達為動力系統的載具早就有人在量產販售了。
GPS、前後向攝影機、LED......等,也不是前所未見地應用在車上。

2.這種輕型電動車加上了遮罩和頂棚的確比現行機車安全,但增加的安全性可以說是微不足道;
否則現行小綿羊也不會幾乎都沒有類似的遮罩和頂棚。
換言之,若明知道此種設計的安全性完全不能跟一般汽車相提並論(說穿了,增加的安全性可以說是微不足道),
卻硬要說比機車增加了很多安全性,無異自欺欺人。

3.這種輕型電動車的停車位所須空間比一般汽車小,佔據道路的面積則比機車大,
而且絕不可能去停放機車位,說穿了還是要佔一個汽車位,當然要拿它跟汽車比。

4.它在室內開,無法應用於人多的場合;
在室外開(援引2.、3.)又不若機車便利、不比機車安全多少、比汽車危險。

5.這種輕型電動車上所應用到的電動馬達、電子器材和設計,每一項技術分開來都不錯,
但這些技術全部結合在一起的實用性卻幾乎等於零。
試想,微波爐和烤箱結合在一起也許不錯,可是微波爐和雷射列表機合在一台機器裡會特別便利、有意義嗎?

6.這台車,完全沒有發明和未來概念或啟發性可言。援引1.。


如果這台車要稱作發明,那這個「發明」僅能證明有生產輕型電動車的技術而已;無法證明有無研發能力。
樓上的同學說的部分內容雖然沒錯,但是對於此項發表獨特的菱形底盤、360度原地選轉、短小的迴轉半徑以及自傾抗翻系統特殊性,卻避開了,實在可惜。同時原文中也並沒有提到比機車增加了很多安全性,不知道您是在哪邊看到的?又停放汽車車格就必須與汽車同等看待,不知道是哪邊讓您誤會他必須停放汽車車格呢?原文中的 圖片以及影片,似乎並沒有使用"停車格"做示範耶?

這類產品若因為加上蓋子,就必須與汽車相提並論,對它也會有些不公平,畢竟如果把上蓋拿掉之後,他與目前同機車形式電動車並無太大的差異,重點在於整體技術的整合以及獨特的新平台屬性,以及台灣擁有此類技術的專利與相關技術,因應未來化,將可以快速的輔導國內廠商進入這塊市場,與世界一同競爭,無需向國外購買類似技術的專利,避開龐大的成本與授權專利金。

以現在這個階段來看,這類的產品確實沒有什麼太大的特殊或是需求性,畢竟現在有便宜輕巧的機車可供使用,但是當哪天汽油完全耗盡時,未來的大眾交通工具以及生活型態的改變,讓人們可以透過大眾交通網解決遠途需求時,這類短程的替代性環保產品,將有他的一席之地,加上屆時台灣亦能自行供應相關零組件與專利時,恐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只是現階段在某些條件未成立之下(如:能源替代性、交通法規、大眾交通網等),這樣的產品畢竟是屬於概念的階段,量產的機會也還不大(所以才稱為概念車),假設現在就用放大鏡去看它,甚至否決它,那也就不用再多談什麼了,未來這樣類似的產品也不會受到世界不斷的開發與討論了,不是嗎?
不錯的車呀,加油,加油,這就算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東西,鼓勵 鼓勵人家有這麼難嗎?
sinshi wrote:
樓上的同學說的部分內...(恕刪)


上一篇的部分內容(安全性...等)我是在回應sinshi的看法。(引言和恕刪,我現在已補上。抱歉。)

下面是澄清我的看法。

1.最小迴轉半徑或原地360度迴轉,這只要短軸距或轉向輪可以旋轉90度一樣可以辦到。
事實上一般叉棧板的叉動堆高車的迴轉半徑就已經趨近原地360度迴轉。
360度原地迴轉,這根本不是發明,是早就有的技術。

2.其實不用說是菱形底盤,即使是雙菱形底盤或蓮花底盤也都一樣,
整台車的技術沒有創見、又沒有實用性或量產價值、沒有競速運動價值、沒有藝術價值,
那底盤再好也是枉然。
(耗電力也是耗能,除非載具的電力源源不絕,否則只能承載兩個人的這種底盤,極無效率,如何能稱得上環保。)
它防傾倒的技術就更不值一提了!即使是segway那種「兩輪車」都可以防傾倒了!

3.在現實物理環境裡面,它就是要佔一個汽車車位。
說清楚些,它佔的空間大於機車、小於汽車,所以不得不以汽車體積視之;
我們可沒有一種停車格的大小是介於機車格和汽車格之間,
所以實際應用上不得不以汽車體積視之。
(它示範了停在兩台車中間,但地上若有停車格,它的停車格只可能是汽車停車格,
而且不會因為它佔據三分之二的汽車停車格,剩下的三分一停車格就可以停得下另一台這種電動車。)

4.一項好的發明,會形塑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也會依循現有的生活方式,進而發明創造。
但這台電動車所應用的技術,我們早就在應用,它的出現幾乎沒有值得珍視的創造性;
它也不是依循我們的生活應用而被創造出來的。


我不懂專利法規,但如果「只是要生產」,我同意你說的「快速的輔導國內廠商進入這塊市場,與世界一同競爭,無需向國外購買類似技術的專利,避開龐大的成本與授權專利金。」


但是以它本身並「沒有創新的技術或概念」看來,它已經沒有量產的可能。
這是循環論證。
要是市場有需求,那麼這種設計早就量產了;這種設計沒有量產,那就是市場沒有需求。



史上達 wrote:
不錯的車呀,加油,加...(恕刪)


「鼓勵」很簡單但也要很謹慎,
我不認同這樣的電動車可以在2007年稱得上是概念車,所以我沒辦法鼓勵這種無謂的「自以為是發明」。

但我並沒輕視他們的努力,即使他們的努力只是掙得經費,而無法回饋社會。

我要「勉勵」大家,以他們為借鏡!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