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要安全,買尾巴短的小車請考慮潰縮區.



1. 從善如流,改了標題,因為我覺得該網友的建議很有道理. 討論的是潰縮區,這也是我的本意。(感謝 矮子喬登)
2. 所謂尾巴短的小車泛指mini car.
3. 如果你是mini car車主,請不要閱讀此文,裡頭主觀內容可能會讓你不爽。
4. 尾巴短的車不見得潰縮區小,簡易判斷方式就是量測後座與保桿距離.
請參閱: [閒聊] 看不到車尾...不表示沒有車尾... (感謝 xlkoala板主)
5. 至於潰縮區要多大,似乎沒有公正單位給我們答案。
6. 目前幾乎沒有稍具規模的公正單位對後撞做測試。(如果有人知道請告知)
7. 尾巴長、潰縮區大不見得就安全,也要看有沒有偷料、設計好不好。
8. 如果後座不坐人,就以測試單位的結果來考量安全性,但是星星多的也不見得後撞是安全(沒測過)



最近版面很多文章都在討論車輛安全,不管有沒有ABS, 氣囊,尾巴短的小車都是相對不安全。

小車優點就是好停車,低耗油,但是為了安全,還是購買大一點的車吧.

以目前的結構技術,前撞或是側撞都還有被動安全機制來保護,但是後撞幾乎沒有,連氣囊被動保護也沒有。

後撞能保護乘客的只有結構及潰縮區,小車後行李相對很小,也就是說它後面的潰縮區很小,如果追撞者一樣是小車或房車應該還好,但是如果是大客或大卡,真的很不敢想像,尤其是在高速、快速公路,被追撞有可能變成夾心餅乾更危險,國內貨車的行車道德很差,喜歡亂超車,貨櫃車還好,但是很多載菜、載動物的車,為了趕時間,喜歡把大貨車當房車開。

在討論有沒有側面氣囊時可能也要考慮國情,以美國行車環境,因為地大路廣,很容易超速,尤其是在鄉間道路,車子又不多,所以高速側撞的機率比較高。國內一般道路因為車輛多,行車通常不快,就算側撞嚴重性也不大。要小心的是高速撞擊,通常國內高速公路車禍就是追(推)撞與跨對向的對撞(機率不高),正面側撞的機率不高。

所以買車如果預算不高,應該著重在主動安全(ABS, TCS)以及前雙氣囊,如果後座常坐人,要買後面潰縮區小的車一定要慎重考慮,除非不跑高速公路。 另外假七人座的車第三排幾乎緊鄰後保桿,你敢讓小孩子坐嗎?
2006-12-28 9:22 發佈
嗯......的確是這樣,後撞擊是多一寸長就多一寸安全的,沒事就離
後面的大型車遠一點就對了!
沒屁股=不安全??
這一點的想法跟老一輩的人不謀而合!!

我想不論是啥車, 只要發生意外, 這都是機率問題吧~這一切就交給上帝決定吧!!><"

國內一般道路因為車輛多,行車通常不快,就算側撞嚴重性也不大。???
>不遵守交通規則, 即使慢速側撞都有一定的危險! 會發生意外, 你無法預知對方開車習慣,
車速快~當然是其中的危險條件之一, 總不能說市區車多, 車速一定慢喔, 至少我看到的這不是定值!!

是這樣比的嗎?
難道golf會比altis不安全?
現在的技術已經不是用空間換取安全了
並不是越遠就越安全
材質及相關技術才是重點
防彈衣都可以越來越薄了
用國產車去撞進口車
結果還不是差不多
??
小弟蠻想知道smart爲什麼不能在美國賣的原因

是因為安全問題嗎?

IIHS沒有他的測試報告

不然想看一下前撞,側撞跟後撞可以拿到何種等級


世界上的人口越來越多

所以有錢買的起車子的人也越來越多

如果買個人都想買大車

地球的環境只會加速惡化吧

如果每個人行車都遵守交通規則

有體諒其他人的同理心

那麼不管是大車或小車

對交通安全來說都無關緊要
版主強調的是沒屁股的「小」車吧
比如Swif、Yaris之流吧

我覺得啦(個人淺見)
就算車體剛性夠,但小車車重輕
如果屁股被大車重重撞一下後
就算車體沒變形,在車重輕的情況下
動能轉變成位能的情況有限
你車子一定會被撞得比較重的車遠

另外Ucar也有一段美國對於小車的撞擊測試
http://tv.u-car.com.tw/tv-home.asp?tvset=43#playtv「2006年美國IIHS迷你車撞擊測試影片」
最後也建議還是大一點的車比較安全

所以,我覺得小車比較適合市內代步用
要上高速公路開遠程,還是大一點的車體比較安全
其實"沒尾巴的車子安全性較差"已經是10多年前的觀念,實際是否較差要看國外撞擊測試的結果,很多都甚至比一些有尾巴的還安全,這牽涉到車身剛性、防潰等....安全技術的提升 但是要順帶提醒大家,國內代理商整車進口或是歐規日規車輛國產化後,因為成本等...原因是否採用與國外原型車相同標準就要另外討論了,不去講車身剛性這類的問題,光是安全氣囊、ABS、TCS、EBD這類的輔助安全措施省得省刪得刪.... 而因為台灣大部分的人買車都只注重外觀(空力套件、鋁合金輪圈、尾翼)以及內裝(皮椅、視聽設備、沒用的防盜器、腳踏墊、飾板....)車商當然會把重點放在這些地方....這些也是消費者往後該注意的.

台灣早年大概交通規畫這類的學者都是美國學成歸來,整體規劃都比較近似美國(前陣子在某討論版上看到有人評論說台灣捷運系統等...大眾運輸太晚開始規劃那時的學者以為我們跟美國一樣以開車為主,但事實上人口暴增車輛也跟著暴增,小小的台灣根本負荷不了.... 這不是這裡討論的範圍)事實上美國是因為一向路寬油便宜所以車越做越大以利長途況且大概除了紐約市區(有地鐵及方便的大眾交通工具)外的地方也幾乎沒什麼停車問題,家家有車庫;日本則是因為路小速限低(其實台灣比較接近日本)油價高養車難所以一直鼓勵小車,也為了環保甚至對1000cc以下(沒記錯的話)的車有些減稅措施,你要開大車也可以,貴且要有自己的停車空間. 換到歐洲,因為小鎮多、路小難停車實際上也很多掀背小車在路上跑,高速公路限速130km/hr有些國家有無速限路段,鄉間道路90km/hr~100km/hr 還不是照跑?
在台灣小車一向給人不安全的觀感,所以以往通常是家裡第二台車、婦女的市區買菜車,要不然就是年輕人在開,事實上在歐洲常會看到全家人共乘出遊我曾在義大利看一車的老人開著台corsa車頂還綁釣漁工具...
事實上台灣的停車空間不多,巷道狹窄又因為市區道路複雜(有速可達)更有沒掛牌的拼裝車上路,根本容不下太多的大車甚至是大概從出廠到報廢都在市區慢慢開的suv或是大型四輪傳動休旅車....
車身如果高只是增加風阻提高重心(底盤不夠好的話跟同級轎車比較容易翻車)
所以如果能提升大部分的人的駕駛道德,並要求車商提升車輛安全配備以台灣的道路速限來開車根本比歐美來說都還安全.
所以買車還是要看需求,看到隔壁鄰居買V牌S系列的瑞典進口休旅車只為了每天來回加起來不到1小時市區塞車的上下班車程,覺得實在是種浪費也增加環保負擔....他們的理由是~ 開轎車容易被欺負...所以習慣高的車~ 為了安全性買那牌的 這值得大家好好思考.
Uber輸入介紹碼5120b搭車享優惠. https://www.uber.com/invite/5120b
空間潰縮絕對是必要的. 只想靠內鐵來保護對後撞車是大車風險太高,大多是潰縮來吸收.
以Altis 與 C2 兩台車被後面大卡撞,以後座乘客我不覺得C2會比Altis安全.

或許我發的文會對一些小車車主礙眼,但是後行李箱的潰縮區真的很重要。
而且現在的技術對後車追撞又有多進步? 雷諾休旅車的設計也是輪胎室下沉潰縮.

我還未看過國外NCAP有後撞測試,能否請Hans Cheng介紹一下網址.
國外行車安全距離是必備觀念,就算有緊急事件,加上煞車都可以把車速降到較低,而且我的發文有說,被房車追撞應該還好,在國內,大卡大貨車行車習慣不好,所以沒尾巴小車相對威脅較大。

zaza213 wrote:
現在的技術已經不是用...(恕刪)
  • 1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