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我們的習性,現今以排氣量課稅還是最沒爭議,因為車廠送檢排氣量不好動手腳,國外原廠也有數據可查。不用去眼紅小排氣量掛渦輪的車,也是要付出代價的,至少在相同的馬力下,還是有省油。
以馬力,售價,油耗等等課稅??
嘿嘿~這就精彩了,可動手腳的空間可大了~還可以分"送檢測版"跟"市售進化版"~

我們的機械腳踏車(簡稱機車,速可達),也是慢慢進化而來,還是老話一句,騎兩輪的最好慢一點。
至於台灣用車市場,政府是應該要引導,級距還要再更細一些,2000CC以上應該要再增加累進稅距,2000以下每100CC排氣量去減免,增加民眾使用小車的誘因,以夠用為原則。不然現在台灣大家都往2400CC,1800CC這兩個級距去擠,不超過就好。
為何這麼說?以歐洲一些國家及日本的所得都比我們高,國家地理也都比台灣大,他們的小車市場卻比我們更加蓬勃,也就是沒道理以台灣的用車環境及市場的導向是北美市場。
所以,我們的政府不管用任何的方式,加稅加油價也好,最終應該要能引導台灣的車市走向小車,低排氣量,油電或柴油等等。
不過大家還是不要誤會,我個人先前也是沒熟慮買了一台大排氣量的北美日系品牌,自己也是有點後悔,車很好沒毛病,但就覺得自己胃口有段時間也被養大而沒考慮到實際的使用需求。
補充一下~
前面可能沒說清楚先把燃料稅寫進來討論,造成誤會。
基本上,我是不反對燃料稅隨油徵收,直接廢除亦可,併入其他稅種調整。
我主要的觀點闡述是在牌照稅的部分,以排氣量課稅是相對公平且順乎我們的民情。
有些網友提議以車價來徵收牌照稅,不但獨厚國產車,進口小車將完全無生存空間。
若單純以社會觀感來說,C63 AMG跟C200雖然車身大小幾乎近似,但牌照稅的差距我想大部分的人都可以理解跟接受。
1/19
牌照以車價課稅的利弊前面已經補充很清楚囉~
以車價課稅才是稅上加稅,保障的是國產車,以後賣國產車都躺著賣了~
而更大的問題是,以後小車市場將更萎縮,國產車廠追求利潤無意願生產,消費者購買誘因不高,不以夠用為原則,而進口小車市場將全軍覆沒,無一能生存。
********************
應該這麼說,同樣的里程數,有人每天市區開,有人住郊區或一個星期長程出遊開一次,其實是常開市區的人,行駛在路上的時間較多,油耗跟污染也較大。
有人用車需求不大,住市區有完善的大眾運輸可以使用,寧願買台車家裡放或市區代步。這些人其實不一定要買車。
而政府的政策除了講求一定的公平性,也是在嘗試用政策引導市場,減少路上車的數量及往小排氣量,小型車去引導,也加速淘汰一些老舊的車。
我想任何事情的討論都應該全面性的仔細去思考,而不是只談表面的公平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