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認知與兩大國內石油公司的說法都是使用符合壓縮比的汽油
譬如壓縮比為10:1,則可以加98無鉛,壓縮比9.5:1則是適用95無鉛汽油
甚至有很多車友的觀念都是升級辛烷值可以對愛車的油耗與動力表現有正面的影響。
不過普遍能一致接受的觀點是:使用手冊寫多少,就加什麼種類的汽油。
畢竟車廠上市之前一定有對汽車做過很多測試,才定出這樣一個建議值,是吧?
接下來是小弟要分享的最近發現的一個有趣現象,小弟的車是07 三菱 savrin 2.4(4g69mivec),
因為愛車在保固即將到期前,發現熱車後,引擎有很大的汽門噪音(敲擊),最後診斷疑似是mivec的
油壓調整器產生的噪音,原因不明;這個故事有懂冗長,請容小弟在此先略過,最後的故事結局是
三菱匯豐原廠以出保固的方式將整個氣缸上座全部換新,什麼汽門、彈簧、頂桿、油壓調整器...
全都是新的,匯豐是直接由製造廠調來已組裝完成的全新品直接替換,省去維修廠技師組裝技術帶來的變因。
為什麼確認是全新品?因為零件來我有驗收,到組裝完成我都全程在旁邊觀看。
誰說原廠只會推拖拉?我在不到一個月就過保了,能得到這樣的服務,真的完全不用我大小聲喔!
(真的就甘心!)

完修交車後,不管心情與開起來的車況,真的有如新車一般,靜、穩、動力十足!
直到最近無意看到關於92、95、98無鉛的討論,引起我的好奇與興趣。
原廠是指明限用95無鉛汽油,但有車友說加了92後油耗變好了!?
辛烷值的定義我很清楚,現今的車也都有爆震感知器,在電腦能調整適應的範圍內,
已經很少有爆震的發生(除非車況NG)。
我搜尋了日本與美國很多關於4g69這顆引擎的資料(壓縮比都是9.5:1),發現一個有趣現象~
日本當地很多車是使用這顆引擎,而我找到的很多書面資料包含原廠的技術手冊,氣油的要求都只是"普通汽油"
或是RON90,美國當地的開車習慣更是找便宜的汽油加,尤其是留學生,幾乎都很少加高辛烷值的汽油。
既然日本都只加RON90了,台灣的92無鉛絕對是綽綽有餘了!
於是我在前幾天氣油將耗盡時,懷著忐忑的心情前去中油直營加油站,加滿了92無鉛汽油,
開始今天要分享的驚奇之旅.....
==================分隔線===============================
先說我的車在原廠"新車"時的狀況:savrin 2.4排D檔怠速抖動是眾所皆知的了!
雖不至於像氣血循環機,但停紅燈時,方向盤與車身、座椅傳來陣陣的麻、抖,
還是曾讓我好一陣子相當介意。
我又是喜歡窩在車子前後左右上上下下忘情DIY的人......別誤會

發現引擎室傳來的熱度更是驚人,引擎運轉噪音也與日產或是豐田的同級車相比粗造許多,
而在這一次的換油實驗多天試駕後,我很驚訝的發現,原來在怠速D檔的抖動減輕到幾乎無法察覺了!
(相信我,我對車是很龜毛的人,差不多是強迫症或是歇斯底里的程度了,一點點的異音或是抖動我會馬上察覺)
你們一定會說可能是天氣的關係,可是加92無鉛是這幾天的事,而抖動消失的速度也是在一天的時間發生的!
奇怪!?不抖了...湊巧吧!?(我原先是這麼想)但幾天開下來,我確定,抖動真的大幅度的改善了!
而刻意在多個陡坡路段大腳油門測試,也沒發現有馬力下降或是爆震的產生,動力依舊隨傳隨到,聲音綿密細緻。
而今天想幫愛車將小燈燒掉的炸彈燈泡換掉,開引擎室順便以原廠規範將電腦歸零與實施怠速學習,
換完燈泡後就等待引擎自行學習怠速,突然發現,引擎的高溫減緩很多!
而同樣的,我這幾個禮拜包含換加92汽油之前的一兩天,都為了一些DIY的項目爬進爬出,
原本常常被head蓋燙到,但這樣的熱度在加了92跑了幾天後,於今天都改觀了,引擎室還是熱,
但不到燙的程度,程度大概是原先手只能在完全熱車後的head蓋上停留約三到五秒,現在則是能碰觸到十秒
才覺得無法忍受(我有被虐狂吧...我想

這樣的熱度減緩,我絕對相信對引擎的工作環境是有益的!不管是機油的劣化速度或是引擎室橡膠、線路等都是。
引擎運轉時的狀況也從以前類似快脫疆的野馬變成穩定的運轉。
聲音安靜多了!運轉的抖動也緩和相當大的程度!
這就奇怪了!!網路上很多人說98無鉛的好,或是原廠規範的重要,但我依照"日本原廠"的使用規範(RON90),
油耗不僅更好,油錢便宜了,又發現這麼多以前車子不會出現的優異表現!
我真的是搞迷糊了....那我幹嘛加95加那麼多年?!不僅油錢貴了點,車況也沒現在好!.....

說實話,我到現在還有點半信半疑於這幾天的變化,我會繼續多加幾次92無鉛,並注意車況的改變,
但我能確定的是,我現在更愛開車出門晃了,一整個心情愉悅啊!!
==========================================================
寫於文後:
我相信這樣的經驗不是任何車種都適用,一切還是以原廠規範圍加,我則是依據日本當地使用習慣與原廠規範得到這樣的結果。
如果有興趣實驗的朋友,還是詢問一下原廠技師意見,或是能找到國外製造原廠的技術手冊比較好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