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

好市多 Mobil 0W40評價很兩極化

再過5年,
20的有歐洲車的認證,
再說吧.
IN大有進步,加油,
我已經比較了解你想說什麼了.
我不覺得inconceivability大的觀念有甚麼不一樣耶,只是大部分的人都堅持自己的觀點,不去看別人真的表達的是甚麼意思,事實上有些觀念是並容且不衝突的,但卻常常陷入雞同鴨講,問的問題與回答的答案往往也不對題,再加上有些人喜歡在旁邊推波助瀾,就形成01現在還蠻奇怪的文化,人的問題往往大過事情本身..啊,離題了
這就是01嘛
一點觀念不同,就是壁疊分明
只是讓我覺得有點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感覺
對機油就是有那麼一點嚐鮮的興趣而已
30~60、定番無限級我統統用過(機車沒用過30的)
在夏天汽車上我還是不喜歡用30的,忽略會走火保謢性問題
長途後那種無力跟粗糙的運轉質感我就很不喜歡了
如以機車而言像我現在沒有那樣的環境,現在我就用5w40(原廠20W40)
Mobil EP 5W20確實我也早就買來放了,原因除了嚐鮮,就是車轉給家裡長者用
將來會變成是短途使用居多,當然也沒了拉轉操車,預估秋冬之際換油時就上這油試看看
這就是我所謂的調整,依用車環境與習慣做一些改變
(日本三菱都有特別提醒,黏度20的油潤滑不足,不是每台車都適用)
在這的差別是,改成較低黏度的比較沒事,但黏度調升的就會被虧然後被視之為落後可笑
30慢慢變成通用的主流,我想有一部份真的是跟環保節能有關
因油品(基礎油)這幾年並沒有什麼突破性的發展
目前最要求保護性的認證是VW,連VW的認證對HTHS都有一定程度的基本要求
(這也是我一再懷疑低黏度拿不到認證的原因)
所以如果駕駛方式常超出正常的工作溫度時,為什麼不能加強保護性或提早更換油品???
當然這只是眾多情況之一
因此我才一再找資料來間接證明(如TURBO與NA、高性能車款選用有認證但黏度相對高...等等現況)
嚴苛的環境也是,有資料但解讀不同...

可能是太多人加入,話題旁支太多,讓人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但主要原則仍是依用車環境與習慣做適當的調整
如果真的沒什麼特別的情況,當然依原廠的規範就行了

我認同選認證油是聰明的做法
不過有些油品的包裝跟官網真的都會亂吹,最好還是再行確認
IN大,從40換30.20時候要注意一下,
有時候墊片會漏油,要小心

其實最近20的會流行,還不是油價的關係
講難聽一點,就是把寒溫帶的機油拿來用,
只是賣油的很會包裝,把它塑造的很厲害的樣子而已,
其實20的機油用礦油的技術就可以做出來了,
一點都不特別.
IN大,你之前說高速公路水溫爬比較慢,沒錯.
不過你有可能被水溫表騙了, 因為高速公路的撞風效率比較好,所以你會發現水溫真的比較低,
不過引擎工作溫度卻已經達到了,
因為還有一個東西叫水龜,就是節溫器啦,
當水箱溫度低於引擎時,它就會關閉,讓引擎進行小循環,保溫.
當水箱溫度比較高時,它就會打開,讓引擎進行大循環,散熱.
所以你就會發現,在高速公路行駛時,水溫真的比較低,有時候只爬一格而已,
不過下休息站或交流道時,水溫馬上恢復正常,因為工作溫度確實達到了.
就這樣,這是我發現比較有趣的地方.
阿嘉5011 wrote:
IN大,從40換30...(恕刪)

墊片的問題感謝提醒

但我的油溫也一直沒上來捏
不過就算是暖車後,在高速公路只要不拉轉油溫也是在90度以下就是了

其實SAE黏度的制定本來就是以環境溫度為基礎
當然也有說明,這只是單以黏度論不考量油品的特點
SAE的官方資料好像要付費,反正對照圖大同小異,我就借用BIZOL潤滑油官網的圖
沒有什麼特別原因,就是GOO完後找張看起來比較清楚明白的而已



有時候魚與熊掌不易兼得
像空氣力學中的下壓力一樣,追求下壓力帶來的就是高風阻
所以在高下壓力而又低風阻就是一個追求設計的方向
油品亦然,進步的方向應該是低黏度就有高附著力(酯類就是個方向)
不然還是遷就以黏度的提升來增加附著力,如果有這個需求的話
http://i441.photobucket.com/albums/qq137/78781178/SAETEMP.jpg


機油進步多多

上圖都還沒列0w20,看來還有更新的

來源如圖及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906813&p=3
機油的粘度越大越好嗎?

天氣轉暖,氣溫逐漸升高,一些車主或司機朋友們在進行車輛定里程保養的同時要更換機油。考慮到夏季使用,在選擇機油粘度時,有人認爲機油粘度越大越好,這種看法是否正確呢?
  機油的粘度不僅是機油分類的依據,而且也與發動機功率的大小,運動零件的磨損量、活塞環的密封程度、機油及燃料的消耗量、發動機冷啓動的順暢性、零件的溫度等因素密切相關。人們一般感覺:機油的粘度越大,油膜越厚,發動機的磨損量越小,密封程度也越好,動力更强。但是機油的粘度過大,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缺點:

1. 發動機低溫啓動困難

  機油粘度過大,在發動機低溫啓動時上油太慢,油壓雖然高,但機油通過量幷不多,主要是因爲粘度大,油的泵送性能差,此時最易出現暫時的幹摩擦或半流體摩擦,這正是發動機摩擦的主要原因。試驗證明,發動機啓動時,曲軸轉動所需克服摩擦阻力的轉矩大,因此轉速低,不易起著火。
  
2. 功率損失大

  機油粘度大,零件摩擦表面的摩擦阻力也就增加,這樣不僅使零件磨損增加,而且摩擦損失功率也增加,另一方面曲軸的攪油阻力也會增大,這樣發動機內部的損失功率增多,也就降低了發動機的有效功率。有研究表明:潤滑油100℃粘度降低1個單位,可節約燃料1.5%。即使用粘度小的潤滑油,可减少燃油消耗。

3. 冷却作用差

  機油粘度大,流動性差,循環速度慢,從摩擦表面帶走熱量的速度也就慢,其冷却效果也就差,易使發動機過熱。

4. 清洗作用差

  機油粘度大,油的循環速度慢,通過濾清器的次數也就少,不能及時把磨損下來的金屬磨屑、炭粒、塵土等雜質從摩擦表面帶走,其清洗作用差。

  中高檔發動機潤滑油提高抗磨損性是可以通過在潤滑油中加入添加劑來解决。因而機油粘度越大越好的觀念是不正確的。

來源http://sinolube.sinopec.com/information/customer_answer/20080704/4831.shtml
xW20 30沒有那麼脆弱!當然我一直都不反對用xW40的機油,40來說算是99%車種可以用了,至於50以上,小弟真的覺得太虐待車子了!

除非車廠要求,能使用低黏度又不吃機油,我認為是最適合的!

嘗試一次就知道了~~~

呵呵...有兩句話我想應該再強調一次
其實SAE黏度的制定本來就是以環境溫度為基礎
當然也有說明,這只是單以黏度論不考量油品的特點

這張圖談的是標準,不是什麼品牌的油
沒有直接0W20規格又如何,加入這種規格後所有標準就重新洗牌了嗎?
標準已經給你...還不能有基本的判與應用能力還能說什麼呢
不然你願意自費下載SAE最新的黏度規範以正視廳也很歡迎

機油粘度越大越好的觀念是不正確
就又如難道機油粘度越小越好一定沒錯?
20跟40兩者,夏天40較合用但未必需要到60..當然不是越大越好
這種說法本身就有文字的陷井有誤導之嫌,當然不一定是越大越好而是看你有沒有那種程度的需求

我已經講到快爛了,還是有人沒看懂
黏度的意義在增加附著力,特別是有高溫的車況
ACEA的規範都要求HTHS要有一定的水準,難道這些人跟我一樣無聊?
當高檔添加劑無法有效隨機油附著於零件上,請問如何發揮理想的抗磨損效果???

請客觀一點看待黏度的意義,此連結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906813&p=3
內容有提到HTHS還挺詳盡的含ACEA分級的取向特點,我不知道為何要視而不見?
關於黏度我已經舉了很多現況或實例,我不想一直重覆這些東西
  • 1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