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錯,國產車的價格太貴,原因是經濟規模太小造成零件跟國外比完全沒有競爭力。
所以當初用關稅保護國產車廠能成長,希望它們有一天能跟具有競爭力。
最後演變成國產車挾著關稅優勢一直保持目前的高利潤不可自拔,不信的人可以去看和泰的營收。
U-Car老闆 Bob哥曾說過,車子的售價不是 成本+一定比例利潤 = 車價。
而是消費者可以接受的最高金額 = 車價。
我來翻譯、翻譯~
白話一點說就是如果有一台車成本是30萬,原本賣50萬就能獲利。
但市場上同級進口車都賣到90萬,那國產車賣80萬就能賣出去的話。
車價就會訂80萬。
汽車線上的羅哥也有拍影片講過自製率議題,大意就是國產車零件其實很多都是進口的。
現在只針對中國車檢查自製率,但其實和泰很多零件也非自製而是東南亞進口。
充其量只是保護了國產"組裝線"的產業而已,但因為失去低價競爭者造成國產車價過高。
那未來很可能就是進口車成為最"划算"的選擇。
造成選擇進口車的人會反轉成大多數,最終國產車就會滅亡。
變成跟澳洲一樣國產車全部消失,全部車輛都是進口的狀況。
我個人在聽到後的感覺是,反正我也都只買進口車。
那乾脆鼓吹大家都買進口車就好了,國產車愛怎麼玩就隨便它們。
您應該想法也差不多吧,那我們就靜靜看著這件事情成真吧。

在日本擁車條件可不是那麼簡單就算車價便宜又物超所值,光個車庫法和舊車稅制就讓當地人很難擁車了。難度絕對不亞於彎彎放任車商哄抬來減少買車的人。


再來討論北米,講真話,它們車輛是很便宜也物超所值,但是當地人平均薪資再配合當地物價和稅制,也讓人難以負擔新車了。更要命的是,他們都必須要靠汽車生活,就因為小綿羊無法滿足當地生活需求,然後當地公眾交運輸更無法滿足他們的生活文化....因此很多都是要被迫背著另一個沒得選的車貸在過活。先說北米也有不少可買不起新房子都要背沉重房貸,這可不是彎彎才獨有。

相對在彎彎,依照彎彎的環境要多數島民要避免擁車的生活是可以辦到的,但是彎彎人的奴性除了強外,也改不了想靠車並想當道路大爺和大姊的醜習。難怪國內這些車商就看準並吃定當地消費者,這種問題彎彎消費者自己也要負責....多加利用這些避免擁車的方法,根本就不用受到這些廠商的剝削,但為什麼就是做不到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