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美國可以不玩電車, 繼續搞油車或油電車, 因為美國本身產油, 也有加拿大提供石油, 又在中東仍然掌握石油的龐大勢力. 但是歐盟不同, 要不然要仰賴美國鼻息, 要不然以後仍然要回頭跟俄國低頭去求石油與天然氣.
2. 美國可以鐵了心, 對中國電車加徵100%關稅, 就是不讓你進來, 中國也沒輒. 但歐盟跟著學, 只敢加徵38%, 並且殺敵一千, 自損八百, 以後如果搞渣了更慘的是自損一千二百. 中國現在只放話說要報復, 但並不是馬上制定反課稅, 而是私底下在慢慢拆解歐盟各成員國, 現在德國, 瑞典, 西班牙還有若干東歐國家的雜音很多, 歐盟恐怕很難在這場電動車關稅的貿易戰上得勝. 接下來這幾年歐盟的電車發展前景如何?變得很複雜!
我本以為hybrid會闖關成功,但最後竟然闖關失敗
目前只要吃汽.柴的內燃機就是不行,包含前述所言的hybrid技術車型
現在所知的讓步是內燃機使用e-fuels合成燃料就可以
但為了防範借這一個可能變相偷賣油車的漏洞,會另研究一套反弊措施
Toyota Hybrid早已開放專利,只是歐洲車廠不願意「投降」
假設2035不執行,電車是照樣賣,但日系Hybrid這個對手可能變得更有殺傷力,這樣有比較好嗎?
henrylai21 wrote:
電動車2035計畫將...(恕刪)
2035 全面停燃油車計劃 , 基於幾項事實 , 是無法,也不可能完成的
〈路透社 〉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eus-2050-net-zero-goals-risk-ev-rollout-faces-setbacks-2024-04-22/
事實是 ,距離2035年只剩下 11年
歐盟希望在 2030 年歐洲道路上至少有 3,000 萬輛零排放汽車,約佔現有汽車保有量的 12%。
然而,歐洲審計院(ECA)警告稱,目前來看,歐洲電動車生產成本較高,買一台歐洲生產的電動車最少要6萬歐元 ,如果要堅持 2035 年目標,將不得不依賴廉價進口產品,主要來自中國。
硬要全面替換為電動?歐盟可能會造成新的經濟過度依賴中國 , 並損害其自身汽車產業。
一台比亞迪的電動車只要約 1 萬歐元, 這價差太大了! 對比歐洲一台電動車單單電池就要 1萬5千歐元的成本。
這1萬歐元中國製造, 賣一台賠一台是如何完成的呢? 國家補貼
美國智庫戰略與研究中心(CSIS)統計,中國從2009年至2022年,共投入1730億美元補貼(約新台幣5.64兆)支持新能源車業(包含電動車與插電式油電車)。
目前在中國市場,只有4家電動車企(比亞迪、特斯拉、廣汽埃安、五菱)一年能銷售逾40萬輛;若剔除美企特斯拉,僅3家中國電動車企能達到損益兩平。
據比亞迪2024年4月29日提交的財報,今年前3月淨利潤為45.7億人民幣,較去年第4季下滑47.3%,營收則下滑至1249億人民幣、衰退30.6%。
在整體電動車市場成長趨緩的態勢下,比亞迪公布2024 年第一季財報營收和獲利卻能比去年同期增長。
2024年中國電動車補貼,比亞迪一家就拿1/3,其餘幾十個品牌分2/3。
今年第一批新能源汽車補貼金額公佈,大約230億人民幣,其中僅比亞迪自己就拿了接近80億,已經超過1/3,第二是特斯拉,拿了接近20億,第三是上汽,拿了16.53億。
拿了80億補貼 , 利潤卻只有45.7億?這種數學令人費解?利潤從那裏來 ? 原來獲利是來自 "國家補貼"的金額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報告,中國的補貼總額是美國或德國等先進國家的三到九倍。
報告分析,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2020年直接補貼金額約為2.2億歐元,2022年已增至21億歐元。比亞迪還受惠當局對電池製造商的補貼,讓中國佔電動車電池全球產量的 76%,而歐盟僅佔全球產量的不到 10%。中國還再追加購車補貼等。
《彭博社》同日報道指,據該項研究顯示,比亞迪至少獲得 34億歐元(37 億美元)的政府直接補貼。這反映比亞迪在技術及生產能力的顯著擴張,以及市場上日益增長的競爭力。
儘管歐盟的電動車購買量一直在增加,而此成長主要也是來自於補貼。
此外,充電基礎設施匱乏,70%的充電站集中在德國、法國和荷蘭。歐盟未能實現在歐盟範圍內建立 100 萬個充電站的目標。
歐洲審計院(ECA)的成員Turtleboom 在採訪時補充說:“(電動車)價格需要減半,而補貼似乎並不是一個可行的工具……在歐洲生產時,僅電池的成本就已經達到 15,000 歐元。”
儘管歐盟對新燃油車採用了新的測試標準和Euro6排放標準等措施,但並未真正減少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讓實現2050年目標變得更加困難。
在2024年 1 月的一份報告中,ECA 將其歸因於實驗室測試與現實世界排放測試之間的差距。委員會依賴實驗室測試,結果產生了一個有偏差的版本。
增加這麼多電動車,事實是,柴油車的平均排放量與 2010 年相比沒有變化,為每公里 170 克二氧化碳,汽油車僅下降了 4.6%,每公里排放超過 160 克二氧化碳。
“儘管有遠大的目標和嚴格的要求,大多數傳統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與 12 年前一樣多。
ECA成員尼古拉斯·米利奧尼斯(Nikolaos Milionis)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失敗的部分原因是汽車平均重量的增加。
那些加高車身,增大車輪及車重的所謂"SUV"車型,大量取代了原本的 MPV , Hatchback斜背車及旅行車Estate。車輛體積變大台了, 車室內空間非但沒有增加?增加的卻是油耗及廢氣排放?
BBC 新聞
電動車:歐盟對中國製造加徵關稅「已成定局」 稅率高低成關鍵
美國提高對華電動車關稅至100% 是否引發連鎖反應
歐盟打了中國最疼愛的「孩子」:對華電動車關稅落地最高48.1%
電動車:從降價潮到高合停工,中國車企「春劫」之後面臨慘烈淘汰賽
歐盟調查中國電動車補貼:你要知道的重點
中國電動車:歐盟宣佈展開反補貼調查背後的原因與影響
奇跡還是?虛胖?解讀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AB面
電動車前方的一大「路障」:報廢的鋰電池怎麼辦
TVBS
電動車不香了?近半車主後悔都在抱怨這點 想開回傳統油車
麥肯錫(McKinsey & Co.)6月發布2024年消費者報告指出,美國的電動車車主中,有相當大比例感到後悔,其中有46%的美國車主坦言,他們下一次買車時、「非常」有可能改回選購燃油引擎車輛。這項調查在全球近3.7萬名消費者中進行,除了美國,澳洲是另一個高比例、想換回燃油車的國家,高達49%比例的電動車車主感覺後悔,想回歸舊時內燃機的美好。
負責調查的分析師坎普肖夫(Philipp Kampshoff)向《汽車新聞》(Automotive News)表示,美國希望回歸燃油車的電動車車主比例之高,連他自己都感到意外。「我從沒想過會是這樣,原本以為一旦買了電動車,就會一直開電動車下去。」在全球範圍內,將近四分之一的電動車車主想回歸燃油車,
(1)主要抱怨的原因是,「無法在家中充電」。
(2)另外有35%電動車車主表示,市面上缺乏可用的充電基礎設施是最大原因;
(3)34%認為電動車的持有成本過高,
(4)還有近三分之一(32%)的車主則抱怨,電動車嚴重影響他們長途旅行的駕駛模式。
想回歸燃油車的國家比例:
澳洲 49%
美國 46%
巴西 38%
中國 28%
德國 24%
挪威 18%
法國 18%
義大利 15%
日本 13%
herblee wrote:
2035 全面停燃油車計劃 , 基於幾項事實 , 是無法,也不可能完成的
〈路透社 〉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autos-transportation/eus-2050-net-zero-goals-risk-ev-rollout-faces-setbacks-2024-04-22/
事實是 ,距離2035年只剩下 11年
歐盟希望在 2030 年歐洲道路上至少有 3,000 萬輛零排放汽車,約佔現有汽車保有量的 12%。
然而,歐洲審計院(ECA)警告稱,目前來看,歐洲電動車生產成本較高,買一台歐洲生產的電動車最少要6萬歐元 ,如果要堅持 2035 年目標,將不得不依賴廉價進口產品,主要來自中國。
硬要全面替換為電動?歐盟可能會造成新的經濟過度依賴中國 , 並損害其自身汽車產業。
一台比亞迪的電動車只要約 1 萬歐元, 這價差太大了! 對比歐洲一台電動車單單電池就要 1萬5千歐元的成本。
這1萬歐元中國製造, 賣一台賠一台是如何完成的呢? 國家補貼
美國智庫戰略與研究中心(CSIS)統計,中國從2009年至2022年,共投入1730億美元補貼(約新台幣5.64兆)支持新能源車業(包含電動車與插電式油電車)。
目前在中國市場,只有4家電動車企(比亞迪、特斯拉、廣汽埃安、五菱)一年能銷售逾40萬輛;若剔除美企特斯拉,僅3家中國電動車企能達到損益兩平。
據比亞迪2024年4月29日提交的財報,今年前3月淨利潤為45.7億人民幣,較去年第4季下滑47.3%,營收則下滑至1249億人民幣、衰退30.6%。
在整體電動車市場成長趨緩的態勢下,比亞迪公布2024 年第一季財報營收和獲利卻能比去年同期增長。
2024年中國電動車補貼,比亞迪一家就拿1/3,其餘幾十個品牌分2/3。
今年第一批新能源汽車補貼金額公佈,大約230億人民幣,其中僅比亞迪自己就拿了接近80億,已經超過1/3,第二是特斯拉,拿了接近20億,第三是上汽,拿了16.53億。
拿了80億補貼 , 利潤卻只有45.7億?這種數學令人費解?利潤從那裏來 ? 原來獲利是來自 "國家補貼"的金額
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報告,中國的補貼總額是美國或德國等先進國家的三到九倍。
報告分析,電動汽車製造商比亞迪2020年直接補貼金額約為2.2億歐元,2022年已增至21億歐元。比亞迪還受惠當局對電池製造商的補貼,讓中國佔電動車電池全球產量的 76%,而歐盟僅佔全球產量的不到 10%。中國還再追加購車補貼等。
《彭博社》同日報道指,據該項研究顯示,比亞迪至少獲得 34億歐元(37 億美元)的政府直接補貼。這反映比亞迪在技術及生產能力的顯著擴張,以及市場上日益增長的競爭力。
儘管歐盟的電動車購買量一直在增加,而此成長主要也是來自於補貼。
此外,充電基礎設施匱乏,70%的充電站集中在德國、法國和荷蘭。歐盟未能實現在歐盟範圍內建立 100 萬個充電站的目標。
歐洲審計院(ECA)的成員Turtleboom 在採訪時補充說:“(電動車)價格需要減半,而補貼似乎並不是一個可行的工具……在歐洲生產時,僅電池的成本就已經達到 15,000 歐元。”
儘管歐盟對新燃油車採用了新的測試標準和Euro6排放標準等措施,但並未真正減少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讓實現2050年目標變得更加困難。
在2024年 1 月的一份報告中,ECA 將其歸因於實驗室測試與現實世界排放測試之間的差距。委員會依賴實驗室測試,結果產生了一個有偏差的版本。
增加這麼多電動車,事實是,柴油車的平均排放量與 2010 年相比沒有變化,為每公里 170 克二氧化碳,汽油車僅下降了 4.6%,每公里排放超過 160 克二氧化碳。
“儘管有遠大的目標和嚴格的要求,大多數傳統汽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與 12 年前一樣多。
ECA成員尼古拉斯·米利奧尼斯(Nikolaos Milionis)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失敗的部分原因是汽車平均重量的增加。
那些加高車身,增大車輪及車重的所謂"SUV"車型,大量取代了原本的 MPV , Hatchback斜背車及旅行車Estate。車輛體積變大台了, 車室內空間非但沒有增加?增加的卻是油耗及廢氣排放?
BBC 新聞
電動車:歐盟對中國製造加徵關稅「已成定局」 稅率高低成關鍵
美國提高對華電動車關稅至100% 是否引發連鎖反應
歐盟打了中國最疼愛的「孩子」:對華電動車關稅落地最高48.1%
電動車:從降價潮到高合停工,中國車企「春劫」之後面臨慘烈淘汰賽
歐盟調查中國電動車補貼:你要知道的重點
中國電動車:歐盟宣佈展開反補貼調查背後的原因與影響
奇跡還是?虛胖?解讀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AB面
電動車前方的一大「路障」:報廢的鋰電池怎麼辦
TVBS
電動車不香了?近半車主後悔都在抱怨這點 想開回傳統油車
麥肯錫(McKinsey & Co.)6月發布2024年消費者報告指出,美國的電動車車主中,有相當大比例感到後悔,其中有46%的美國車主坦言,他們下一次買車時、「非常」有可能改回選購燃油引擎車輛。這項調查在全球近3.7萬名消費者中進行,除了美國,澳洲是另一個高比例、想換回燃油車的國家,高達49%比例的電動車車主感覺後悔,想回歸舊時內燃機的美好。
負責調查的分析師坎普肖夫(Philipp Kampshoff)向《汽車新聞》(Automotive News)表示,美國希望回歸燃油車的電動車車主比例之高,連他自己都感到意外。「我從沒想過會是這樣,原本以為一旦買了電動車,就會一直開電動車下去。」在全球範圍內,將近四分之一的電動車車主想回歸燃油車,
(1)主要抱怨的原因是,「無法在家中充電」。
(2)另外有35%電動車車主表示,市面上缺乏可用的充電基礎設施是最大原因;
(3)34%認為電動車的持有成本過高,
(4)還有近三分之一(32%)的車主則抱怨,電動車嚴重影響他們長途旅行的駕駛模式。
想回歸燃油車的國家比例:
澳洲 49%
美國 46%
巴西 38%
中國 28%
德國 24%
挪威 18%
法國 18%
義大利 15%
日本 13%
各國執行上可能不會同步
先看最近的,挪威2025就禁售燃油車
整個歐盟不論時程有沒有變數,這個大方向是不會變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