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電動車不是唯一!鋰電池的能量密度物理局限注定電動車無法取代所有運輸工具

ThomasLin wrote:
還是想回一下這個討論...(恕刪)


現在一些車媒都開專欄把有軟體的Tesla跟沒軟體的牛頭牌分開來看了
還捧了一下牛頭牌這樣能節省開發成本,降低車價
你說呢? 笑死對吧

沒有軟體的電動車
反駁不了就惡意檢舉,真是一群垃圾農企粉!
這裡真的有天才,可能MIT出來的,智商竟然高過豐田,還敢笑豐田?
整篇都在偷換概念

一下說鋰電池能量密度低所以無法使用在大陸型國家,怎麼美國電動車滿街跑?

鋰電池能量密度低,那怎麼一堆續航里成5-600公里的車? (真要說破千的也有,但那就是特例)

現在電動車續航里程超過500是非常常見的,我的純油車滿油開到乾頂多600,實際加油週期大概4-500KM

長距離行駛車不休息人也要休息,平均時速100,開400公里人肯定需要休息,利用休息時間充電才是正途

再說通勤事實才是佔行駛里程來源的80%

不說還在實驗室的電池技術,固態電池已經在準備量產階段了,固態電池理論能量密度比現行三元鋰要高四倍,不說四倍,就說一半就好,能量密度翻倍,一樣是鋰電池就可以給你隨便破千的續航里程

基礎建設更是好笑,難道現在到處都有的加油站是一天蓋起來的?

要說充電站,建設難度比加油站簡單太多了。當年汽車剛出現時也是一堆人在講買車沒地方加油,開遠一點就沒有加油站了
yagami7215 wrote:
整篇都在偷換概念一下...(恕刪)


隔壁樓在有提到plugshare 都分享網站還截圖了.
還有人說那是因為台灣車太少了 所以沒有排隊充電

台灣現在不缺充電樁啊
反駁不了就惡意檢舉,真是一群垃圾農企粉!
yungdab@excite.com wrote:
還看不出來這整個是top down的改變壓力嗎,能不能取代或用啥取代是全球菁英領導階層決定的,
台灣人還沾不上邊,
等燃油車這派能掌控制定全球碳排放, esg標準, 主流媒體, 政府官員的時候再來討論你的數據


今天看到的電動車行業格局,其實也就10年,開這個頭的是Tesla,但是真正形成規模的是中國政府的全力支持,美國在川普時代還搖擺了4年,等到了拜登時代才再度確立這個路線,但美國的兩黨政治注定了可能還會繼續搖擺。

中國在2016年的時候,針對電動車的補助,一台NEDC400公里續航的電動車,可以拿到7萬5人民幣(台幣超過30萬)的補貼,所以可以看出來中國政府是多想用錢砸出一個行業來,2022年還有剩1萬5的補貼,市場規模已經正式突破500萬台,然後23年所有補貼取消,但我估計今年突破600萬台應該沒什麼問題。

回到我引言的說法,跟所謂碳排放無關,中國之所以全力砸電動車,是因為中國每年有接近7成的能源是進口的,然後這7成裡面有近6成是給車用的,也就是一年中國有接近40%的進口能源都是給車子燒掉的,用最極端的角度來看,中國如果把所有車都換成電動,對外的能源依賴度就會非常低,這裡完全是單純的戰略生存的考慮,然後附加價值就是能夠重新定義車子的供應鏈體系,原來內燃機時代,所有的供應鏈全掌握在日本跟西方國家,但如今的電動車,寧德時代已經是全球電池市占率第一了。對中國來說,砸成了,重新定義行業,砸失敗了,也就維持現狀,中國砸失敗的例子也不差這一個,芯片就是個好例子。

所以為什麼拜登又重新拉回電動車,除了民主黨本來就是溫室效應理論的擁護者,另外不可否認的就是不能把這麼大的產業被中國全吃乾淨,實際上,現在中國出口海外的電動車數量已經很大了,這幾年鴨子划水划出來的供應鏈還是很有實力的。
henrylai21 wrote:

純電車瓶頸太多

1) 重量
2) 充電時間
3) 嚴寒地帶

這三點決定了電動車的局限性


你以為氫不用轉換成電
就可會有可用電嗎

寒冷也是氫的問題之一
更多訊息: https://www.facebook.com/HankRS225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