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世界上輪胎最多的汽車——中國制造


someona881 wrote:
裝備制造業確實是經濟發展的核心產業之一,看看臺灣與韓國就可以看出其重要性。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后,韓國不惜舉國動員,欠下巨額外資,從國外進口了大量技術設備來發展重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十年之內,韓國在造船、汽車、鋼鐵、電子等領域突飛猛進,甚至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
而韓國與臺灣的經濟差距也急劇拉開,以前被臺灣人瞧不起的韓國,現在經濟規模是臺灣的兩倍以上,人均所得也超過了臺灣。
臺灣產業發展在這10年內可以說是止步不前,各種競爭優勢也在逐步喪失。如果不趕快扶植本土的核心產業技術開發,實現產業升級以謀取更高的產業利潤,臺灣再向上發展的空間就極為有限了。
(恕刪)


雖然您在01貼有關中國的一些豐功偉業,但評論還算持平中肯,所以我可以跟你聊一下中國的產業!

記得在1997年去過西安交大,與他們副校長,某書記與一些知名教授吃飯聊天,論中國的基礎科學發展比台灣紮實,也搞出許多東西!

一個大國當然有許多科研是很頂尖的,難道台灣沒有嗎???

您所提的robot,台灣的ITRI(工研院)十幾二十年前就開發了N個type,但為何業界不用???

我也去過中國幾個lab,論prototype要有多少就有多少,台灣也一樣,拿大筆科專當然是以美日德為目標,但酒喝一喝,中國的教授也會老實講,玩玩研究是可以,商品化還是很有問題!

從古到今台灣的大學教授幾乎都是以留美博士為主,論資質絕對不差,大陸五六十幾歲的這一輩教授受文革影響,很多學歷都不高,不過天資也不會差,只要有大筆經費下來,要做出東西不是問題!中國的國營企業也能承接這些研發成果,但為何國營企業像樣的很少?不是在技術問題!

研發出來才是問題的開始,畢竟要商品化時,還要有量產技術,商場競爭的考量!

像汽車工業,是封閉的系統,你跟外國談技術引進,人家給你total solution,你要自己更改其中一種設備,人家就不保證原來承諾的,當然也怕肥水外流,間接也扼殺本土企業!

若景氣好,賣都來不及,當然全套外國設備引進馬上賺錢,誰還給你慢慢的給國內業者機會?現在中國可是比資本主義還資本主義,商場競爭無奇不有,中國還可以不甩專利問題,大家都唯利是途,誰來有良心的說以扶植本土企業?國營企業都不一定這樣幹了!國企那些人買外國設備好處多多,我就看過國企一堆人去歐洲驗機,十數個人歐洲一月遊,只剩一個職工在驗而以,開銷當然由廠商付,廠商開多少中方就接受,價差流到....國企有競爭力才有鬼!

私人企業則是將本求利,不惜任何代價賺取利潤!好了,今天我要買設備,外國廠商發現中方已有國產"樣機"時,不等你有發展的空間,綁標,殺價樣樣都來,努力把你趕出市場,尤其日本人更是如此,今天你的對手是這樣的無所不用其極的打壓,中方的財力,氣又不長,尤其是以科研的研發成果,研發出來拿了大功後就拍拍屁股,再想一些科專來拿經費,誰還理你如何商業化?

現在是山寨當道,人們發現用別人的技術,改一下做些應用就可以賣錢,努力研發既有技術的口袋要深,氣要長,私人企業有誰會這麼有認真的雷峰精神???

中國的私企各個都有雷峰精神,大家都努力研發,那台灣的聯發科就不會賺中國人的錢飽到名列世界前幾大蕊片設計商了!

中國很多企業都說抄襲可以培養競爭力,吸收國外的技術後就可以技術輸出,還可以與原廠打對台!說給外人聽,給上級領導爽罷了,苦幹實幹徹職查辦!有個樣子後就交差了,反正要吹誰不會?人家的研發砸錢是砸假的?失敗的經驗會告訴你?為何要這樣的設計是有原由的,只是給你圖面依樣畫葫蘆罷了!人家的know how與know why會跟你講?圖面給你就不錯了!為免後幻,一些利害的殺著不會留著?

台灣一路走來,吃過不少虧,私人企業以賺錢為本,不一定會給國產商機會,所以有技術不一定會有商品出來!

不過中國的軍工比台灣好太多,要超英趕美,人家不給你,只能硬頭皮研發的確可以有些作為!很多航天與軍武是不能做假,一翻兩瞪眼,所以技術儲備是有一定深度的!

但軍工要轉民間還是有一定難度,不過若能在軍工體系養大後再出來與外商決戰還有可為,不過私企的老板是以賺錢為本,只要賺錢就好,不會管你是啥技術的!Time to market常讓國產設備商吃鱉,國產化不是那麼容易的!台灣已有太多經驗!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2006年美國軍費幾乎占世界一半。




目前來說,美國軍火研發的路子還不是其他國家能夠模仿的。

僅以2008年美國軍費預算為例,高達6070億美元,占全世界軍費總支出的42%!

這是什么概念呢?
2008年臺灣的GDP規模不過才3929億美元左右,排名世界第26位。
2008年波蘭的GDP規模為5363億美元,排名世界第18位。
2008年土耳其的GDP規模為7209億美元,排名世界第17位。

也就是說美國一年的軍費開支,比全世界除前17個國家以外的任何一個國家GDP都要多。

正是在這種極度揮霍的軍費開支下,美國才能支撐起其巨額的武器研發計劃,譬如22億美元一架的B-2戰略隱形轟炸機,110億美元一艘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14億美元一艘的弗吉尼亞級核潛艇,2億美元一架的F22戰斗機。。。。

說到軍火工業,在二戰前后美國的工業生產達到頂峰狀態,無論是民用工業品還是軍工產品,產值規模均居世界首位。而到了現在美國雖然還是世界第一大工業國,但其優勢產業幾乎都已經收縮到與軍火工業相關的延伸產業。包括美國大量的高技術研發計劃,有相當部分都是由武器研發計劃來支撐的,例如現在大家都在用的互聯網就是冷戰時期美國國防部主持研究的項目。美國硅谷的信息產業鏈,也是靠冷戰時期美國國防部的武器研發項目才逐步發展起來的。

可以這么說,軍火工業幾乎就是美國科研創新體系的龍頭,由于有巨額的國家預算,因此美國敢于不惜血本來開發新技術。

武器研發由于其尖端的性能指標,因而可以說是現代工業體系中技術含量最高的項目。由其衍生出來的民用產品,自然性能高人一籌。譬如航空母艦、核潛艇是目前世界造船工業的頂尖產品,隱形戰斗機是航空產業的頂尖產品,航天飛機是太空領域的頂尖產品,火炮技術是鋼鐵冶金領域的頂尖產品,美國杜邦公司研究的芳綸1414(即凱夫拉防彈纖維),最初是冷戰時期研發航天器的高技術材料,冷戰后逐步擴散到民用領域,被稱為“王牌纖維”,其強度是鋼鐵的8倍。

還有個例子就是嬰兒尿不濕,最初為美國宇航員設計的產品,擴散到民用領域后創造了數以百億美元計算的產業。而美國政府每年為NASA撥付的研發經費都在200億美元以上,為了阿波羅登月計劃浮出的預算,折算成現在的價值,更是高達數千億美元,這都不是其他國家能夠承受的。

以中國為例,中國雖然GDP總值已經超過4.22萬億美元,但是每年用于太空研發的投入,不過才是美國NASA的十分之一。沒有巨額的科研經費,自然難以開展創新型高技術研發項目。

不過從目前來看,美國耗費巨資用于高技術研發,所產生的衍生價值已經有越來越小的趨勢,不知道美國的這種燒錢模式,能否繼續維持下去。

從美國日本的發展經驗看,國家砸巨資搞技術研發,扶植新的高增長產業是維持國家經濟競爭力的必要手段,只是各自所采取的方式并不相同。

中國必然也會走上這條道路,雖然中國目前在科技研發上的投入遠低于美國,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總量在未來20年內超越美國,中國用于新技術研發的投入也必然會超越美國。

2030年前,中國有可能會實現載人登月計劃,以規模龐大的太空計劃,來牽引整個科研創新體系邁向一個更高的層級。





這是中國計劃在2020年左右,組建成的“天宮一號”太空實驗室方案,中國目前的太空計劃,基本會從神舟系列宇宙飛船,到組建太空站,最后實現載人登月。與之配套的巨型運載火箭和航天器,已經在研發中。


中國比長征5號更龐大的千噸級巨型火箭研發計劃,近期已經逐步顯露,主要用于載人登月。
kch008 wrote:
你講的不錯 但那只是理想狀況
所以台灣人一堆在狀況外 還中小企業產業鏈
沒有全民瘋狂股票贊助電子業 電子業會有今天
可是贊助了這麼多錢 這麼多年來應該至少有數十兆吧
台灣有哪些可以當作戰略產業的 可以在全球有話語權的

金融風暴 德國小企業倒了一堆 不是倒閉就是被外國收購
中小企業是經不起風暴的
倒了就是別人的 這次風暴 中國日本檢了一堆 德國小企業
這次台灣若無中國贊助 不知會倒多少
韓國車霸佔自己本地市場 可沒虧待韓國人民 韓國車在當地是很便宜的 在國際也做出成績了
台灣呢 屁都沒有 ...(恕刪)


您講到了"糞",您這位中國網友,是不是中國的網路太"和蟹"了,來01當出海口宣洩?

小心不要踩紅線!

不然一路好走!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rogerkuo2001.tw wrote:
您講到了"糞",您這...(恕刪)


很抱歉啦 我是台灣網友 不是大陸網友
此糞通彼份啦
rogerkuo2001.tw wrote:
雖然您在01貼有關中...(恕刪)


有利可圖自然會有人去做
更何況只是要中國男人 心裡都有民族自信心
這些自我研發的企業 只要技術品質慢慢趕上
屆時就會受到人民熱捧
以前轉民用化的速度是慢了點 思維受限
現在有錢可撈 速度會很快的

大陸這種以市場養技術的策略 只要每個領域成功1,2個就夠了
屆時人民的熱情就轉注到這些品牌上
發展與淘汰其他非國產品牌 的速度會加快
像汽車 屆時第一個淘汰是韓國車輛

去山寨化 是每一個成功企業的必走之路
尤其是要走出國門那種
你說的不錯,中國科研體系確實存在很多毛病,不論是國營企業還是私營企業都存在創新不足的問題。但這并不影響中國企業逐漸形成強大的產業競爭力。從美國財富雜志發布的世界500強榜單來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跨入世界級企業集團行列,1998年的時候,中國僅有8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而2008年這個數字已經增長為43家,而且還有十幾家企業已跨進了世界500強企業的門檻。這其中有相當數量是工業制造企業,既有中國國企,也有民營私企。2008年世界500強企業最后一名的達標線為185億美元。

而且單從工業制造業來看,30年前,甚至直至2000年的時候,中國整個工業體系都存在科研經費投入嚴重不足的問題,這才是限制中國企業創造力發揮的首要問題。

至于山寨,目前來看并不是最關鍵的問題。中國現在要解決的是工業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逐步吸收國外先進制造技術和工藝,形成產業優勢,在生存下來后,然后才能去考慮如何創新,并維持產業優勢。日本企業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在這一點上,無論國企還是私企都是有清醒認識。

而且中國的科研經費撥付體制現在也越來越市場化,沒有市場競爭力的項目,幾乎很難得到經費。
除非是國家重點扶持的戰略性產業,國家才會在長期無盈利的情況下,持續保持財政上的科研經費扶持。
現在也有一些科研人員以項目來混科研經費,不過一旦效益不彰,或者被曝光,下場不會好到哪里去。

在近幾年國家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和中國工業化進程迅速提升的情況下,中國整體的制造業水準,已經有了一些成果,這其中既有國企,也有民企。國企優勢主要集中在造船、重型機械、化工冶金、航空制造等產業,民企優勢主要集中在電子電器制造、通訊設備、造船等領域,兩者既有競爭,也有合作,總的來說,因為科研經費的關系,國企的創新能力還是要高于民營企業。

以下中國近年來在工業制造領域研制的一批重型產品目錄。



《中國超級機器一覽》

世界最大橋式起重機——大連重工20000噸橋式起重機 總投資:3.5億元
世界最大油壓機——中信重工18500噸自由鍛造油壓機 總投資:20億元
世界最大模鍛液壓機——8萬噸模鍛液壓機 總投資:40億元以上
世界最大數控臥式車牀——武重DL250型5米數控重型臥式車牀 總投資:1億元以上
世界最大單臂起重船——振華港機7500噸藍鯨號起重船 總投資:15億元以上
世界最大、精度最高軋鋼機械——中國一重5.5米寬厚闆軋機 總投資: 2億元以上
世界最深鑽井機——川科1井12000米超深鑽井機 總投資:2000萬元以上
世界最大浮船塢——30萬噸級“中海峨眉山”浮船塢 總投資:5.8億元
世界第二條激光沖擊強化生産線
世界最大環保型超級油輪——30萬噸級VLCC華山號 總投資:10億元以上
世界最大薄膜式LNG船——滬東中華造船14.7萬立方米LNG船 總投資:11億元以上
世界最大立式車銑牀——齊重數控25米數控重型雙柱移動立式車銑牀
世界首個陸造圓筒形浮動式儲油生産平臺 總投資:10億元以上
世界最大缸徑船用柴油機——滬東重機8K98MC型船用低速柴油機 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
世界最大電渣重熔爐——上海重機450噸級電渣重熔爐 總投資: 1億元以上
世界最大海上浮式生産儲油船——中海油海洋石油117號30萬噸FPSO 總投資:25億元以上
世界最大LCD顯示屏 ——亞洲第一天幕奇觀,面積超過足球場 總投資:2.5億元
世界最大水輪發電機——三峽70萬千瓦水輪機組 總投資: 4億元以上
世界最大數控軋輥磨牀——上海機牀MKA84250/15000-H數控軋輥磨牀 總投資:1000萬元以上


還有一些就不一一列舉了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567360&extra=page%3D1




2009年7月,中國北方重工研制成功的3.5萬噸垂直擠壓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主要用于生產核電站用的厚壁無縫鋼管,此類產品國際市場的價格每噸高達2萬美元。
此前世界最大的黑色金屬垂直擠壓機是美國威曼高登公司的3.15萬噸擠壓機組,幾乎壟斷了世界市場。
中國曾經尋求美國威曼高登公司轉讓生產技術,但遭拒絕,以求維持壟斷地位。
北方重工為此項目投入了7億元人民幣,聯合清華大學、太原重工等集團,歷時3年才研制成功。
攻克了擠壓工藝、壓機設計、大型鑄件制造、大噸位鋼錠制坯等一係列世界性技術難題。
各種性能指標均優于美國產品。




該機器自重超過4000噸,僅幾架牌坊就高22.5米、寬7.4米、厚5米、重達2692噸,由太原重工軋鍛設備分公司制造。




除了某人在潑糞外,我們可以好好的看一下台灣的企業!

在金融風暴下,台灣的企業倒的不多,沒有像德國企業一樣的倒風成群,中國網友對台灣的產業不了解!

基本上,台灣的產業鍊與德國的中小企業是不一樣的,台灣的公司的上下游是連成一體,不是單獨可以擊破的!要倒是整個一起倒,與韓國的對陣中,有些產業研發投入不足,被比下去是應該的!

德國的中小企業是單獨個體,不景氣是直接受害!

但台灣只有兩千三百萬人,不是樣樣都要研發,所以集中在某些領域是應該的!

以台灣不受重視的工具機產業,算是機械基本工業吧,工具機產業2008年出口值是全世界第四,人均產值世界第二,贏過韓國11%,台灣政府就利用聯盟的方式,用政府來帶頭,目標全球第三,台灣沒有像樣的汽車工業扶植,發展的方向只能朝傳統的工具機,還有面板與半導體方面走,誰說台灣用產業鍊不行?

我認識的兩位朋友今年在設備業還成長,因有本事取代了日本機台!

以IC設計來說,提出晶圓代工的另一面就是IC設計,基本上台灣是此一產業鍊的發明者,這個產業鍊好像中國也沒模仿起來!全世界也只有台灣玩成功!

台灣的強項在電子業,PC除了HD外,都有廠商投入,台灣雖然走在美國之後,技術層次沒有日本高,但產值也養活了台灣許多人口,台灣的電子業的強項其實是"logistic",不是硬體,中文就是運籌唯握,這點是台灣人的專長,台灣的廣達等除了沒打品牌外,什麼都自己研發,要千萬台有品質的限期交貨,還有貼牌給人家上市,目前只有台廠有能力!其實這個優點也是缺點,因此產業也只能支稱國民所得一萬多美金,若棄之可惜,廠商若還故步自封將來是會有麻煩的!不過台灣的3C產品也越往高階走,因低階被打爛了價格,不往高階走是不行!

韓國的汽車業也經歷數十年的研發,價廉物美是現在,以前還不是內銷補貼外銷?現代二十年前的PONY也賣來台灣,當時論品質還比台灣差,爛車一台!基本上台灣的汽車政策是失敗的,N家國產,結果是三個和尚沒水喝!人謀不臧,唉!

韓國的大財團是政府輸血而壯大的,基本上台灣靠政府扶植的成功的不多,反而是爹不疼娘不愛的中小企業慢慢的發展!台灣因民主化,這種財團化根本就不能在台灣生存!

韓國的產業發展是因政府的全力支持而狀大,台灣現在的經濟發展政策也開始往這條路走,台灣的學界科專與業界科專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像DRAM產業,TMC的成立還讓三星擔心一陣子,但除了TMC外,三星考量台灣的台塑關係企業的南亞科等受母公司全力支援跟本打不死外,所以就不殺價競爭了!不過我還是不看好!

台灣產業要升級,政府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無法像韓國財團那樣全包外,個別領域還是會扶持幾個產業與公司來發展!台灣政府要介入DRAM,就會讓三星考慮一下其政策一樣!

我所認識的廠商,研發的意願越來越強,因台灣處在這種環境,研發的成果越來越豐碩,會讓廠商一直投入!台灣政府也越來越幫忙!產業鏈的各點都勇於突破,成果自然不差!

台灣是小地方,要提升國民所得其實要走利基市場也不錯,量產型的移去大陸生產就好了!我認識的廠商走利基市場的都過的很好,工具機汎用型的量大售價低,但專用型的量少但利潤高,基本上我看過的專用型的是賣一台賺一台,因要負擔研發費,間接的也養活了許多的研發人員!技術門坎也會因此讓競爭者無法趕上!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臺灣產業的關鍵問題是“碰到了玻璃天花板”,因為臺灣根本不具備主導產業標準的能力。

以臺灣電子產業來說,晶圓代工產業主導權掌握在美國手里,由美國INTEL、AMD等上游企業制訂技術標準,然后由臺灣企業來執行。臺灣的LCD、LED產業主導權掌握在日本手里,無論是LCD生產線設備,還是LED專利技術,絕大部分都掌握在日本手里,臺灣在這方面的技術能力乏善可陳。

在這些臺灣的“優勢產業”上要想繼續提升,就必然與美國、日本相關企業的核心利益產生沖突。以臺灣的能力是無法翻身的。這也是臺灣產業長期止步不前的根本原因。
someona881 wrote:
你說的不錯,中國科研體系確實存在很多毛病,不論是國營企業還是私營企業都存在創新不足的問題。但這并不影響中國企業逐漸形成強大的產業競爭力。從美國財富雜志發布的世界500強榜單來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跨入世界級企業集團行列,1998年的時候,中國僅有8家企業進入世界500強,而2008年這個數字已經增長為43家,而且還有十幾家企業已跨進了世界500強企業的門檻。這其中有相當數量是工業制造企業,既有中國國企,也有民營私企。2008年世界500強企業最后一名的達標線為185億美元。
(恕刪)


老兄,您可不可以不要再貼那些中國的攻關項目了?

中國的CCTV報的都是這些,難道我會不知道?

沒有人說中國人不聰明,當中國人發現貪小便宜賺的不夠多時自然就會去研發!

貼這些攻關項目不能代表啥,內行的人都知道,再貼就以我們古時的話來說是"為匪宣傳"!

台灣人從來不喜歡這些教條的,因賺錢是他們在賺,除了有政治目的宣傳外,貼這有啥用?

還是擔心台灣人瞧不起中國人?台灣人在大陸當台商,台勞,台流的數十萬人,大陸是什麼樣我們都很明瞭,不用再貼這些攻關項目了!

中國若有發明一些連美國都沒有的新產品,讓台灣人讚不絕口時,自然就口服心服了!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給二位拍拍手,看二位的論述可以增廣見哦,不錯.....二位加油,台灣加油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