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

網拍三大機油賣家正式開戰!導火線:法國原裝TOTAL QUARTZ INEO MC3 5W-30機油



onlysammi wrote:
誰找我? 有啥事
機...(恕刪)


VW504/507都沒有可以當頂級?

如果好用怎麼不見進口車指定使用TOTAL??

廣告文就誠實,後面標記你是哪一個賣家不就好了

不要老王賣瓜自賣自誇,還竹科附近自取也太明目張膽了



悲傷惡魔 wrote:
如果好用怎麼不見進口車指定使用TOTAL?? ...(恕刪)


100多塊還要全合成的價錢談甚麼504/507 ?
N P F M L各大車廠包含進口車都有用到Total法國原廠代工的油
你不知道? 是你書念太少 認識的朋友太少 請多多充實知識及能力
不然只能在惡魔的世界,繼續悲傷
TOTAL QUARTZ INEO MC3具備BMW的Long-life-04,以及賓士的MB 229.51雙認證,夠用了吧。

機油的選擇

artist1128 wrote:
一定要VOLVO嗎?


悲傷惡魔 wrote:
VW504/507都沒有可以當頂級?

他是說福斯的喔

01小十字 wrote:
他是說福斯的喔...(恕刪)


對厚....看到V就打錯了....那個車廠我太討厭了,直接被忽略....
寫這篇其實主要是討論:
1. 如何用認證選擇高C/P的歐洲正廠機油
150元就有SN 賓士229.5/229.51 BMW LL01/04 C3
而且是Total Shell等世界一級的大廠

2. 不少人推薦美國酯類紅線、PAO神油(AMSOIL含量遠遠大於美孚一號)
預算有320元的人可以考慮

3. 低黏度環保節能是目前及未來的趨勢,跟天氣及車子里程數都無關
既然認證過了,原廠自備機油300元1萬公里保養,省錢又省時間,何樂不為?

4. 很多人嫌G3+ XHVI油太便宜怕不夠厲害
我鄰居Altis計程車跑70萬公里了,每2個月1萬公里換4瓶
用的正是殼牌喜力ultra 5w40,這瓶在掏寶很火,各位可以去看看賣多少

5. 台灣平行輸入水貨貿易商現在很競爭,有人問我是不是廣告文?
兼差賣機油只是興趣而已,因為之前喜歡試油,各大廠5w30-40全部用過了
心得就是:有過認證的話水準差不了多少,頂多就是添加劑讓你初期感覺拉轉爽度而已

引用hsuchiehhao並更新SN A3/B4 2014新版數據來說:
1. Shell Helix Ultra 5W-40
2. Viscosity 40°C, cSt 79.1
100°C, cSt 13.1
3. Viscosity Index 168
4. Density @ 15°C, kg/l 0.840
5. Flash Point (PMCC),°C 242
6. Pour Point, °C -45
7. HTHS 3.68
----------------------------------------------------

1跟2一起說明.
黏度規範是5w40
A.首先要先了解機油流體特性 低溫黏40CST數值高 /高溫不黏100CST低....
那SAE 40的黏度規範 範圍是12.5~16.3(請參考規範)
你再回頭去看看 100CST落在13.1(偏下限)....可以說這罐相對其他5w40/10w40來說"不黏"
40 CST 79.1 相當好.....有0w40的水準 PS:很多0W40的 40CST數據落在80~85左右.....

3.VI值計算 只是一個凸顯40CST與100CST"落差"的一個數據....
例如有兩款機油A與B
A機油 40CST=80 100CST=15
B機油 40CST=80 100CST=14
VI值一定是A比較高...
如果你看的資料夠多....VI值的影響跟基礎油有關
但也有可能是VI值是使用黏度指數增進劑去拉高的...這種機油衰退會很快(ENI AGIP平價油系列)
機油好壞 基礎油佔了7-8成....PAO與ESTER的基礎油性能表現很好

4.密度跟基礎油有關....也跟添加劑有關
最明顯的例子是酯類機油比較重....MOTUL 300V 5w40 密度0.893
依般三類基礎油產品密度都落在0.840~0.855 (這數據是我的經驗值)

5.FLASH POINT 閃火點...這關係到機油的揮發性(高溫耐受性)
機油通常閃火點都落在200~250度.....
通常黏度越高的機油閃火點越高....
以這罐SHELL HELIX 5w40來說...閃火點242非常好
如果你不幸買到舊版SM是206喔! 稍微低了點 要注意失油 特別是老車

6.Pour point 凝固點
機油中多少有含有蠟....超低溫時容易凝結(車不容易發動)
不過 這沒什麼....台灣碰不到 零下30度的開車環境

7.HTHS 3.68....
HTHS跟機油黏度有關....黏度越高 HTHS越高....
HTHS關鍵數據是2.6....SAE20的機油HTHS大約就是2.6....(TOYOTA的技術文件)
也是目前市面上黏度最低的機油0w20/5w20的HTHS數據,保固內新車就應該用
--------------------------------------------------------------
基礎油的部分 殼牌的基礎油 跟人家不同....他是VHVI跟XHVI
VHVI (very high viscosity index)
XHVI (extra high viscosity index)
說到這邊...要順便講GTL(gas to liquid)

基礎油分五大類.....GROUP 1~5
三類基礎油(統稱G3+):HC(氫裂解)、VHVI、XHVI、GTL
四類基礎油:PAO
五類基礎油:ESTER酯類與其他

美國那邊針對第三類基礎油 是不是全合成的問題 有打官司(CASTROL VS MOBIL)
目前趨勢是G3+的基礎油漸漸取代PAO (價格因素)
或者說MB229.5的認證以前都是PAO基礎油才有辦法過關.....
這支SHELL 5w40 XHVI的基礎油已經有MB229.5的水準
歐洲目前主流5w40....應該都是三類基礎油為大宗
好一點的機油會用G3+G4去調配.....純100%PAO基礎油 很少....我從不知道Mobil 1含量有多少


onlysammi wrote:
1. Shell Helix Ultra 5W-40
2. Viscosity 40°C, cSt 79.1
100°C, cSt 13.1
3. Viscosity Index 168
4. Density @ 15°C, kg/l 0.840
5. Flash Point (PMCC),°C 242
6. Pour Point, °C -45
7. HTHS 3.68
----------------------------------------------------
1跟2一起說明.
黏度規範是5w40
A.首先要先了解機油流體特性 低溫黏40CST數值高 /高溫不黏100CST低....
那SAE 40的黏度規範 範圍是12.5~16.3(請參考規範)
你再回頭去看看 100CST落在13.1(偏下限)....可以說這罐相對其他5w40/10w40來說"不黏"
40 CST 79.1 相當好.....有0w40的水準 PS:很多0W40的 40CST數據落在80~85左右.....
3.VI值計算 只是一個凸顯40CST與100CST"落差"的一個數據....
例如有兩款機油A與B
A機油 40CST=80 100CST=15
B機油 40CST=80 100CST=14
VI值一定是A比較高...
如果你看的資料夠多....VI值的影響跟基礎油有關
但也有可能是VI值是使用黏度指數增進劑去拉高的...這種機油衰退會很快(ENI AGIP平價油系列)
機油好壞 基礎油佔了7-8成....PAO與ESTER的基礎油性能表現很好
4.密度跟基礎油有關....也跟添加劑有關
最明顯的例子是酯類機油比較重....MOTUL 300V 5w40 密度0.893
依般三類基礎油產品密度都落在0.840~0.855 (這數據是我的經驗值)
5.FLASH POINT 閃火點...這關係到機油的揮發性(高溫耐受性)
機油通常閃火點都落在200~250度.....
通常黏度越高的機油閃火點越高....
以這罐SHELL HELIX 5w40來說...閃火點242非常好
如果你不幸買到舊版SM是206喔! 稍微低了點 要注意失油 特別是老車
6.Pour point 凝固點
機油中多少有含有蠟....超低溫時容易凝結(車不容易發動)
不過 這沒什麼....台灣碰不到 零下30度的開車環境
7.HTHS 3.68....
HTHS跟機油黏度有關....黏度越高 HTHS越高....
HTHS關鍵數據是2.6....SAE20的機油HTHS大約就是2.6....(TOYOTA的技術文件)
也是目前市面上黏度最低的機油0w20/5w20的HTHS數據,保固內新車就應該用
--------------------------------------------------------------
基礎油的部分 殼牌的基礎油 跟人家不同....他是VHVI跟XHVI
VHVI (very high viscosity index)
XHVI (extra high viscosity index)
說到這邊...要順便講GTL(gas to liquid)
基礎油分五大類.....GROUP 1~5
三類基礎油(統稱G3+):HC(氫裂解)、VHVI、XHVI、GTL
四類基礎油:PAO
五類基礎油:ESTER酯類與其他
美國那邊針對第三類基礎油 是不是全合成的問題 有打官司(CASTROL VS MOBIL)
目前趨勢是G3+的基礎油漸漸取代PAO (價格因素)
或者說MB229.5的認證以前都是PAO基礎油才有辦法過關.....
這支SHELL 5w40 XHVI的基礎油已經有MB229.5的水準
歐洲目前主流5w40....應該都是三類基礎油為大宗
好一點的機油會用G3+G4去調配.....純100%PAO基礎油 很少....我從不知道Mobil 1含量有多少

這一段感覺好熟悉

如果引用別人的文章還是說一下比較好
advantage wrote:
我自己對這一點是有點...(恕刪)


有空可以找找BMW歐洲氣溫<10度測試的油溫,
還有台灣氣溫>30度的油溫...

感想就是...歐洲車還是在寒帶環境使用,寒帶機油也一樣.
不然BMW為何有823 option...

稀機油HTHS不夠高,用久了引擎躁音變大,怠速不穩就是初期症頭.
更甚者就是換機油變加機油.
「独裁者は出現させる側により多くの責任がある。積極的に支持しなくても、黙って見ていれば同罪だ……」
這邊有一篇測試可以參考一下
裡面有幾支最近網路討論的還蠻夯的機油


超多種機油測試耐高溫程度~您用的機油~上榜了嗎?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3729999&p=1

01小十字 wrote:
這一段感覺好熟悉如果...(恕刪)


我都有在看.....
討論區有這種風氣 很好

平價200元以內5w30/5w40產品很多選擇了
有競爭有進步
  • 8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