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nknown wrote:
你真的有做過實驗嗎?還是不要誤人子弟~
雖然佩服樓主的精神,但這應該算是不嚴謹的實驗,連定量也沒有。
"aabb大法"已經把我的想法講出來了
重點在於「看過之後,寫成心得,當作期中報告」
就是因為這是一個不完美的實驗
所以,要學生來看過之後,做成期中報告
這樣才有可看性,打出來的分數才有鑑別力!
才知道學生對於研究設計瞭解多少!
還是很佩服樓主實踐的精神!
至於有人說到,設計一個很嚴謹的實驗
當然就稍微修正一下實驗之設計,當然說不上完美,但最少多了一點嚴謹
(在此聲明,不是要批評樓主,只是以這個為例子,來講實驗設計。)
(以我這樣可以當天開來回台北─台南,中間還跑台南─彰化來回的人,還是十分敬佩樓主)
Day 1
甲駕駛A車,加中油
乙駕駛B車,加台塑
由台北至花蓮來回
停的時候,兩車都一起停,且記錄停的地點
末了計算油耗
Day 2
甲駕駛A車,加台塑
乙駕駛B車,加中油
一樣由台北至花蓮來回
在Day1的停車點,也要兩車都一起停
末了計算油耗
其中A車、B車都是由生產線剛下線的同一車型車子, 算是random,
cross-over的部分,是以駕駛者X油的種類
因為不同駕駛者的駕駛習慣影響油耗應該比較大
這只是一個小修正,還有很多可以修正的部分
誰這樣做過?────
印象中曾經有一次看到某雜誌的記者,跟另一雜誌的記者這樣做過
不過,是比較不同車型(使用相同的油)
PS:我竟然認真了!

其實 "完美的實驗" 是大都所追求的, 它就像在金字塔的頂端.
而不同的實驗加上不同的實驗前提, 其實就好像是在金字塔的底下只不過大家是在不同的角度(實驗前提)開始各自努力開始朝著頂端往上爬.
重點在於, 與其指著別人說別人剛嘔完大便體重比較輕所以爬得比較快....不公平, 還不如討論是不是大家都同樣走陵線上去或是等完全沒風的狀態等等....還來得有意義些.
做學問的方法有很多種,科學方法是其中的顯學,不代表它是唯一,也不代表它沒有限制。
科學方法的實行也有很多種,做實驗是其中的顯學,不代表它是唯一,也不代表它沒有限制。
設計實驗的時候要非常慎重的去排除不相關的變項,並且讓實驗變項的效果發揮到最大,但即使在實驗室裡,也未必能把這一切控制得盡善盡美(若依某些實驗魔人的看法,不同的研究人員和燒杯都有可能造成誤差呢),更不用說教育學、心理學這些人文科學的實驗中,個體本身就充滿了許多無法控制的變項,因為即便是同卵雙生子也還是有不同的性格呀!
所以實驗設計還可以分成真實驗設計和準實驗設計:在真實驗設計裡,我們用隨機化和對控制變項的處理,也僅能以追求近似理論上的完美為已足;另外尚有「準實驗設計」,藉由非隨機控制組和時間序列等方式,以儘量接近真實驗設計的狀況。
回過頭來檢視版主的設計,沒有控制或者難以控制的變項其實不少,但在檢討這個部分時我們也要考慮,其中是否有些變項即使不加控制也不會影響結果?是否有些變項可能影響結果但程度或許輕微而可以忽略?是否有些變項會影響結果,但可以用實驗設計來平衡?會對結果造成重大影響的變項是否有可行的方法來改進?
同一車廠生產的同款式車輛也許條件很類似了,但總還是有相異的地方;同一輛車自己跟自己比較某種角度來看可以克服前者的缺失,但又會造成歷史的差異,真是左右為難。何況如果沒有實驗室的實驗者生不出兩輛車,也分不出身同時開兩輛車的時候,難道就沒有辦法追尋答案了嗎?
版主沒有向這種無奈屈服、設法進行了辛苦的實驗,然後費心整理其中過程和結果出來的作為,是最令小弟佩服之處,所以看罷大作後雖然也會想到科學實驗設計的問題,但想得更多的是,以一般人手上的資源,還有什麼地方可以超越他的作法呢?
話說回來,小弟也像某些朋友一樣,長期嘗試用最簡單的紀錄油量油錢的方式來找尋答案,結果與更嚴謹的版主相同的人似乎不在少數,很好奇如果有更精密的量測,翻盤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如果翻盤了,那又是什麼變項的控制失敗導致我們的結果呢?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allen_liu wrote:
可是小弟眼拙...., 除了比樓主多花了2趟車次去平均數據外,並沒有其它明顯可以降低誤差的的手段,
有大大幫我說明囉
allen_liu wrote:
而且小弟還將你沒提到的部份用樓主的環境狀況(含全程路段長度..等任何樓主已知的條件)去套用...
對啊!所以我才說,long way to go
我只是舉出一個例子,說明可以小幅修正。
本來我就沒有說要舉完美的例子!
只是想說,這邊應該有一些在學的學生,還是要say something!
allen_liu wrote:
除了這篇雜誌測試文之外, 我們有幸可以看到你寫出所謂的嚴謹實驗嗎?
要寫不難,要做很難!我沒有樓主的實踐力,只能佩服樓主!
所以,我從頭到尾一點都沒有批評樓主的意思;而且還很佩服樓主身體力行的勇氣!
只是先前有人誤解了我建議將此篇改成「研究方法與討論」的標題的意義,只好進一步說明。
ps: 在做了很多所謂嚴謹的研究後: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study
之後,目前我做的都是real-world的研究,更有趣了!
iunknown wrote:
沒做過理化實驗嗎?最...(恕刪)
但是我看起來你好像只有考過理化實驗
你知道嗎
若用(1)油量(2)距離(3)油門(4)順逆風(5)其他
若每項的誤差為1%, 則總誤差變成 99x99x99x99x99=95%
所以若你真的要求這樣高
那我就幫你算第一項的油量要如何做
50L的油量, 誤差要在1%, 就是要在誤差0.5L
還有你有個大錯
就是體積是最難準確測量的單位
你說用燒杯量筒就知道你對真正實驗是沒有經驗的
量筒去量50L, 你知道實驗級的量筒只有多少公升嗎
一公升的量筒去量50L, 錯誤會被放大50倍
版主都知道要避掉這樣的問題所以只加油一次
所以真正要量要用重量
但別忘記秤的單位要比測量單位小一級
就是要用x.xx kg 小數點第二位才能代表
所以別忘記量的時候要在室內
不然光是風吹就會讓你的數據大於1%誤差
所以你說用抽油器和量筒真是很差的主意
我的方法才精準
1. 把油箱拔掉
2. 用丙酮將入將油箱內盛餘油料帶走, 並吹氣將丙酮趕走
3. 空油箱秤重為A.xx Kg
4. 再加50.00 Kg 油
5. 等到要加油時, 別忘記每次都要重複步驟1到4, 這樣才會準
6. 所以加油的地點, 一定要在室內沒風, 又可以讓你加油的地方, 按照你的標準, 路邊加油太看不起你了
7. 最後跑完把油箱拿去室內秤重, 扣除原先空重A Kg, 剩下就是凈油量
8. 你先量50L的油, 再到進油箱的方法不好, 因為你怎能確定每次都加50L進去, 說不定你在倒油的時候外洩到別的地方, 所以只有直接測量車子油桶增加的重量, 才是最準確的.
這樣講好像也不會很複雜, 一定有人可以想的比我更詳細, 大家一起來找碴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