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紅的是【休旅SUV】/【跨界休旅crossover】吧?
為甚麼會覺得旅行車越來越紅? 該不會是把所有兩廂式沒尾巴的都當作旅行車?
【休旅SUV】
Honda CR-V 單月領牌可以超過1500輛,
Nissan X-Trail 單月領牌可以超過1000輛
Toyota RAV4 單月領牌可以超過1000輛
...等等
【跨界休旅crossover】
Toyota Corolla Cross單月領牌可以超過3000輛,
(應該超過全台灣旅行車wagon的領牌數加總了吧?)
Toyota Yaris Cross單月領牌可以超過1000輛
...等等
【旅行車Wagon】
台灣國產wagon只有Ford Focus Wagon,單月領牌大概500輛的水準,都比不上前面那些SUV/cross熱門車款的。為甚麼會覺得旅行車越來越紅?
====
進口車配額有限,對車商來講,賣旅行車比賣轎車的營業額多,維修技術也基本一樣,所以願意導入旅行車。但銷售也很普通。
而國產車廠商,在選擇未來生產車型的時候,就該選最有銷售實力的車款(如SUV/cross),跟一般轎車Sedan吧。固然有熱愛wagon的車迷,但是應該還是少數
兩臺軸距都是2700mm左右, 車重都是1500kg附近,
由於馬力差距較大, 所以只說與馬力無關的項目.
裝載貨品能力旅行車>>SUV, 長度差異, 不倒後座, 旅行車可以塞五個大型飛機行李箱, SUV只能兩個.
過彎能力, 旅行車>SUV, 重心高差異, 旅行車側傾少, 感覺上側滑極限高. 例如新生高架八德路上的那個彎不煞車過彎, 旅行車可以安心的大於60km/hr, SUV少了5~10km/hr.
乘座感受, 頭頂空間旅行車>SUV, 但腿部空間SUV>>旅行車, SUV由於座椅較高, 坐下來大小腿可以垂直, 接近一般座椅坐姿, 旅行車小腿要前伸, 比較像坐矮沙發, 老人家喜歡坐SUV, 上下車較省力.
ps.
早在20年前出國, 就發現歐洲與日本, 5門車>>4門車, 比例可能超過5倍, 4門車為主的市場是美國, 大陸與臺灣, 如今臺灣其實也是5門車>>4門車, 純有尾轎車即使豐田都保不住市場.
但不是因為壓縮了休旅車的能見度
而是一般四門車的能見度
以前休旅車:四門:旅行車可能是35:45:10
現在休旅車:四門:旅行車大概是50:35:15
的確旅行車變多 但遠不及SUV跟CUV的增長量
休旅車就是車長比較短 但是比較高
旅行車則是比較長 然後比較矮
大概是正方形VS長方形的概念
空間容量我覺得差不多
但是休旅車比較高 就會比較好放置平常裝卸的貨物
(想像正方形跟長方形 容量一樣 正方形的空間會比較好利用吧)
台灣人這麼務實 光是這個優勢 就打趴什麼外型好不好看阿 操控好不好啊之類的
所以跟休旅車比 根本比不贏
但我覺得路上旅行車能見度 是真的有提高 只是遠不及休旅車的增加度
還有就是車價吧 在以前 四門車當道時
四門車選擇多 價格低(跟現在休旅車同級比)
VS
當時休旅車(選擇少 比起來稍貴)
VS
當時旅行車(選擇少 很少平價車款 大多都是豪華品牌 加上外型比較像棺材車)
造就了當時四門車能見度最高
對比休旅車崛起
四門車 選擇越來越少 價格也越來越貴
VS
休旅車 選擇超多 價格各車廠都當主力在推平價款
VS
旅行車 選擇越來越多 價格也有比較平價的品牌開始販售
我覺得這才是能見度的主因(當然也是車商因應市場需求的改變)
最後提一下 我是開旅行車 操控其實車廠都有去配置後方的懸吊 磅數增加之類的 我是覺得支撐性比較好(像我的車 四門跟旅行 原廠跟改裝避震都是不通用的) 所以我覺得跟四門是沒有太大差距
跟休旅比的話 歐系豪華品牌休旅操控真的是不錯 日系的就真的偏軟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