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onyang wrote:
1. 不是每個車型都得4.1L/100km,是全車廠(fleet-wide)平均。
2. 超過了就付款,以排碳量超標的數據累進計價,那價格,其實大家都付得起。因為這標準的目的是"鼓勵",不是"禁止"。
3. 不是以"車重"為標準,許多車廠為了節能,大幅採用碳纖及鋁件,以降低油耗及碳排放,同時提升性能。台灣以車重為標準的油耗,讓車廠的輕量化變得沒有意義,因為性能車永遠做不到。
台灣的法規向來是東抄西撿的綜合體,搞得標準不合邏輯,跟不上時代,若達不到就不能上市,的確是世界最嚴苛。
你講的全車廠平均,跟單一車型耗能標準是兩回事
日本、歐洲都是採用車重分級,不是只有台灣這樣
下圖是歐洲不同年份單一車型耗能標準

這是2030年日本單一車型耗能標準

兩個都是用重量分級的單一車種耗能標準
至於為什麼用車重分級,因為阻力跟車重正相關

歐洲2005年就開始用車重分級,單一車型未滿足耗能規範的無法上市
台灣2017年跟上採用車重分級,已經晚了12年是還蠻跟不上時代的啦
但要說"世界最嚴苛"?
還差的遠好嗎,我們的規範落後於歐洲跟日本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