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udy Shiau wrote:像氣囊來說台灣歐洲進口車是歐規台灣販售的歐洲車都曾配置2氣囊或4氣囊但歐洲市場幾乎沒有標配2氣囊或4氣囊吧!?改為標配6氣囊就像歐洲市場而已怎麼會需要改變配置?因為本來就是標配6氣囊了 15年前,也就是2001年,福特在台灣生產的mondeo,也就是metrostar,當年其中一個車款是配6氣囊的,只是叫好不叫座,會買的沒幾個!15年後,幾台國產車配有6氣囊?
其實用法規去定安全配備太慢了,而且會有成本轉嫁的問題。我們有ARTC嘛...撞擊結果不公開沒關係,請提供一個安全係數就好,作為保險公司在承保車輛的保費參考就好。美國也是這樣幹的,容易肇事的車款、車色,死亡率較高的車型,安全配備以及安全係數較差的車,保費就是比較高。假設日系進口車+4安全氣囊+ESP的保費(最低安全標準來說)一年是5000元好了,那國產+2氣囊+無ESP的保費就是要1萬5以上,讓消費者自己去選擇,買車的當下是挑選安全係數高的,還是將來保費要付出較多。
f50996 wrote:其實用法規去定安全...(恕刪) 用保費當作一個手段是很好但是肇事率高或致死率高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是汽車相對不安全而碰撞測試也只能表現大概之前是有看到說美國打算以碰撞成績也就是相對安全性來做為保費依據所以現在已經執行了?
美國應該是以實際的肇事跟死亡率來算保費,倒不是根據撞擊結果。例如 18歲,駕照未滿2年、紅色、舊款BMW雙門、雙氣囊、沒在念書這保費會是超級高~高到沒幾年就會超過車輛殘值的那種。但如果是30歲、無肇事紀錄、銀色、BENZ、4門、6氣囊,保費就會是一個正常能接受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