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為何台灣目前沒公佈新車碰撞結果和要求更多氣囊配備


fishtank wrote:
自由經濟下要知道誰是...(恕刪)

jimpeng25 wrote:
我也覺得應該從保險著...(恕刪)

這是很好的建議
美國IIHS也就是保險公司支持的
雖然已有NHTSA但乾脆連碰撞測試都自己做
我之前想過既然台灣普遍不守法
有些法律也是訂的不讓人服氣
那為何不像美國
在法律罰則前有個保險制度做緩衝?

但是真要執行絕對需要政府辦強制性的介入
因為那必需要所有保險公司都同意才有辦法
不然車主找另一家不遵守的保就好了
而且細節上的訂定應該還蠻複雜的
想要整理出大家都接受的費率調整方案
我想並不容易
當然重點是誰要開始動?
保險公司自己嗎?
如果真有夠大利益
我想不用推動他們自己早就開始做了
除非政府有偷偷扯後腿
連油有沒有混的調查都推拖拉了
這種撞了會死人的事情會公佈嗎?
看看做夢能不能夢到
Cloudy Shiau wrote:
最近常聽到希望台灣能強制6氣囊及ESP/ESC作為安全標配的聲音
而有比較多熱烈的討論
但是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樣
其實一直搞不太懂台灣汽車安全相關的法令和規範
所以只有罵來罵去卻只是罵爽的
後來查到一些相關的資訊才比較瞭解
但因為我不是專業人士
所以如有錯誤希望盡量指正

台灣對汽車安全規範最常見的錯誤
是將「碰撞法規」和國外的「新車評鑑」NCAP搞混
所以常看到有人對ARTC不公佈碰撞結果相當不滿
但是ARTC目前所執行的是「碰撞法規」
規定其結果是不公佈的
而只要能通過才可以上市販售
所以可以上市就代表通過
而台灣的檢測基準在車輛安全審驗中心VSCC網頁都有
車輛安全檢測基準
「碰撞法規」在各國都有各國也都有些差異
而且歐洲、美國、大陸和日本都和台灣一樣
都「不公佈結果」!

這時候我想有人要罵我說謊了
因為明明網頁上就有很多歐洲、美國、大陸、日本新車的碰撞報告
還有星等的給予
怎麼說國外都沒有公佈結果呢?
那是因為有星等給予的是「新車評鑑」NCAP
如: Euro-NCAP, NHTSA, C-NCAP, J-NCAP
那是要提供給民眾購車前的參考
所以必須給予簡單的星等和積分
來簡單清楚的表示「同年份」「同一級」車輛的相對安全
星等及分數越高越相對安全
這應該是台灣購車民眾所希望有的資訊
但是台灣目前並沒有這樣的制度和機構
所以應該推動台灣新車評介T-NCAP
才可讓汽車安全更透明化
全球NCAP發展現況這篇文章還不錯
其中有提到碰撞法規和新車評鑑的差異
及簡介各國的NCAP
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ps:修改原標題:為何台灣目前沒公佈新車碰撞結果和要求氣囊配備

...(恕刪)





氣囊不用多啦,
全車系只要2顆就好~
鋼性一樣阿~加強什麼~
車又不是買來撞的~

銷售量一樣冠軍阿
對於國外法規未強制6氣囊的部份
最近看到有文章指出
future of car airbags
像美國雖然只有強制前二氣囊
但是因為法規規定標準對側撞要求的保護水準
會「迫使」車商在84%車型上標配保護頭部和軀幹的側氣囊
而不完全是像我之前說的車商「只」想在NCAP得到好成績而已
所以其實法規標準的訂定其實相當重要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美國NHTSA2011開始執行的翻滾測試法規
會使配置氣簾成為可能的必要

其實反觀台灣也有相同的例子
台灣法規未規定氣囊需為標配
但是因為前撞保護的標準
使車商會標配前二氣囊來達成法規認證的標準

所以要對政府有訴求
也不一定需要要求標配6氣囊成為法規
只要修改碰撞法規標準就好
但是我想那部份因為太專業
一般民眾很難觸及
加上台灣沒有透明化的新車評鑑NCAP
只有直接從氣囊數去計較
但是氣囊數多不代表碰撞成績就好
氣囊只是被動安全的一部分而已
關於氣囊的好處可能不少人強調
尤其美國甚至一些保險公司
會給安全配備較齊全的車子較低的保費
也就是較安全的車可繳教少的錢

但氣囊的壞處呢?
不只是台灣,美國人也斤斤計較
這篇文章
就有提到氣囊好但是為何不多裝一些?
壞處有:
1.氣囊需要材料和人工成本,也就是要更多的錢。
在美國2006Ford Fusion側氣囊的選配也將近要600美金
但這成本價格的部份在多年的研究製成上,目前已經降低了不少
2.氣囊配置會增加油耗,更多的氣囊會增加更多的重量。
台灣人一天到晚都在說要買省油車,但實際購賣真的會把省油考慮在前?
國外連氣囊配備會增加油耗都會被討論,不過那就是權衡的問題。
且車商並不公開氣囊配備的總重所以也很難估計。
3.氣囊可能造成傷害或死亡,尤其不正確使用下。
IIHS統計自1990年代起有有290起因氣囊死亡的案例,但卻有超過27000件被氣囊拯救的。
死亡案例有來自於至於前座的小孩,和未與方向盤保持10英吋的駕駛。
而現在的氣囊很多是二階段或多階段的,可以大大降低傷害性
而側氣囊沒有任何死亡的案例發生,利弊應該蠻明顯的

氣囊配置我想在歐美是共識
但是多少顆還是一直未定
在2007年本有文章提出NHTSA可能會將在2009年將側氣囊為標配成為法規
但現在2014年了似乎是沒有
有些問題我想不只台灣,全世界都一樣

Cloudy Shiau wrote:
IIHS統計自1990年代起有有290起因氣囊死亡的案例,但卻有超過27000件被氣囊拯救的。


兩權相害取其輕 不能因為氣囊可能造成少部分傷害便以偏概全 因噎廢食

更要小心部分氣囊傷害負面案例被不肖汽車業務人員放大檢視 塑造許多反安全 倒果為因 似是而非的行銷話術

aquaeuro wrote:
兩權相害取其輕 不能...(恕刪)

這部份我想應該是用更開放的態度去面對
台灣賣車的業代用氣囊的壞處(可能致命)來強調「氣囊無用」的說法
現在應該還常聽到吧?
但是要買車的消費者聽了這些話有何反應和感想?
是真的就只完全接受這些片面資訊
還是能知道完整資訊更好?
如果過份強調氣囊好處
那我想就和只說氣囊壞處一樣偏頗
二方永遠不會有交集
也沒有機會改變現有大多數人的觀念
購車消費者本身若提昇自己所知道的汽車相關資訊
普遍對氣囊有正確認識
使老強調氣囊無用的業代賣不出車
那賣車的車商態度和銷售方式才會改變不是嗎?

想要對安全設備有正確的認識
就應該讓人有正確透明的資訊
正反面都該要有
無奈的是
台灣汽車資訊普遍存在片面甚至有誤導之嫌的資訊


更新幾項資訊

1.台灣將於2018年起開始強制當年新車配備車輛動態穩定系統ESC/ESP
且於2020年全面實施
值得鼓勵走向正確方向
但不知為何還要等4年?

2.台灣油耗測試標準將於2016年1月日起,統一採用歐盟1999/100/EC指令及其後續修正來執行
唉!終於將結束歐規和美規並存的可笑現象

3.Euro-NCAP在2014年的測試中
後撞造成的甩鞭效應防護的測試
除了之前的前座外
後座也加入測試
車商在座椅設計上應該要更花工夫
不該只重視前座了
我相信主動式頭枕的設計會慢慢退出
主要設計方向應該是直接以靜態幾何和位置就可以防護的方向前進

但是後撞直接造成傷害的評估測試
我想還要再過一陣子
現在測試修改應該放在測試方式的調整
IIHS的前方小面積撞擊測試帶來不少迴響
Cloudy Shiau wrote:
最近常聽到希望台灣能...(恕刪)


因為台灣是落後國家
最近看了Euro-NCAP的測試結果
才發現2015的撞擊測試又做了些修正
評分細項做了調整
評分標準更嚴格
想拿五顆星更不容易
也因為改變不小
2015的成績是不能和之前年度[相比較]

測試方法和程序上
除側撞以較大
較大的改變是
在前方撞擊測試中加入了[全正面]的撞擊
且也保留原來的偏正面撞擊測試
全正面撞擊測試原來各國NCAP中只有美國的NHTSA堅持這樣做
很多歐洲車在Euro-NCAP正面撞擊測試分數不錯卻在NHTSA正面只能拿4顆星
沒想到Euro-NCAP也進一步加入
可見認為全正面撞擊是值得實行比較的
而且在這項的測試中不但有前座駕駛還有[後座]的成績

全正面撞擊的後座成績是Euro-NCAP
既2014後撞甩邊效應成績增加後座成績後
又一項[後座]成人保護的測試成績可供參考
且美國的NCAP: NHTSA及IIHS已在側撞測試有後座成績
可見小客車後座的乘客保護
越來越備受到重視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