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cedes Benz先推!如果量產後的成本,氫氣,安全性會是問題...為何Benz與Honda,Toyota,Gm 要開發燃料電池車 ?難到他們都是笨蛋嗎 ??現在不做以後就會後悔,台灣永遠做代工的命..可悲的是,現在連代工都做輸對面的了..
Howard1223 wrote:Mercedes B...(恕刪) 燃料電池車跟氫氣車原理上是有落差的看文章中成大教授題到的應該是FCEV,其實未來願景還挺看好的!大大提到的mercedes燃料電池車是FCEV,燃料電池產生電力推動馬達帶動車輛行進,在這強調一下,有版友提到挪威,他們也是針對"氫燃料電池",生質能原就比較沒有爭議了,但看來還是有不少人不清楚他的缺點,已經量產的生質酒精在經濟上都不符合成本,例如製造玉米酒精所需要的能量會超過玉米酒精能提供的能量!
我對石化業也不了解.看到Discovery說:氫(氘、氚)最方便的來源就是海水.現在各國都在搶石油,南海東海的島嶼主權爭奪,這應該說明石油目前還是主角.台灣還老神在在,置身於外.難道有甚麼法寶,還是無能...pencotwo wrote:目前氫最廉價的取得方...(恕刪)
氫(內燃機)引擎BMW 收掉了因為成本高(液態氫儲存以-253℃保持氫的液態氫系統約有1/3的電能必須用來維持槽體的低溫,使氫維持於液態,且從隙縫蒸發而流失的氫氣約為總存量的5%。)而且內燃機的氫能效率只有燃料電池一半。即便燃料電池轉成電,還要馬達轉成動能。但馬達的效率百分之90以上。所以還是比內燃機高。燃料電池才是氫最好的解決方案。然而燃料電池有很多種,磷酸(PAFC),熔融碳酸鹽(MCFC),固態氧化物(SOFC),鹼性(AFC),質子交換膜(PEFC)。車輛適合的是質子交換膜(PEFC),因為小型化,操作溫度低,安全。但因為會用到貴金屬,一樣不便宜的。固態氧化物(SOFC)效率高,發電單位成本低,但因為高溫且體積重量大,只適合當作分散式發電的發電機。氫的來源,是石油提煉的副產品,如同二氧化碳一樣。你我喝的可樂汽水,裡面的二氧化碳就是從石油來的。所以成本不高。麻煩的是儲存。當然,從石油來還是不環保,人類未來最終也不會再用石油。所以氫的來源就可以是從生物方法,核能,太陽能,電能而來。電能聽起來很笨,因為就是要氫能轉電能,還用電去電解水產氫。這一部分,就是現階段你會看到一些公司的廣告,如氫氣瓦斯爐,汽車引擎除碳...等。是為了方便用氫,而不是把氫當能源。生物方法就是用細菌分解廢水,廚餘中的醣類。菌種有暗發酵,光發酵之分。核能目前能做到的,一樣是用現有的核能電廠,發電後用電電解水。一樣很笨。因為轉來轉去只會越轉越低效率。但有新技術是直接用核反應的高溫,在攝氏900多度下,水直接裂解成氫和氧。這部分的技術,加拿大某大學已經有此技術了。太陽能目前也是用太陽能板發電後,產生的電去電解水,(風能也是,利用風力發電)但目前也有技術,利用特殊的觸媒,在太陽光的照射下,水會直接裂解成氫和氧。非常環保,只利用到陽光。風力發電(或水力)去電解水也是很環保。例如在海上作海上平台,利用洋流或波浪發電,電解海水產氫,又順便提煉工業上需要的氯和納。先寫到這點到為止結論:2015氫能取代石化能是絕對不可能的。2050才有可能。以汽車業來說,用電池的電動車(油電車)會先發展起來。五年後電動車應該會有爆炸性成長。氫能(燃料電池)電動車...嗯,沒那麼快。畢竟充電比充氫方便。電網已經存在社會很久了。除非各個加油站都有充氫設備。但以目前台灣政府瓦斯車都推行成這樣,氫能應該更不樂觀。註:氫能車基本上就是電動車,一樣是電能馬達車。只是一個用電池儲(化學能)電,一個用儲氣瓶和燃料電池儲(氫)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