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adiator wrote:
加水就能跑的...(恕刪)
--------------------------------------------------
大致舉例三種氫氣應用於車輛引擎的方式:
1.液態氫:
氫氣高壓儲存在加壓罐內,壓縮壓力可至數百個大氣壓,溫度至攝氏零下 253 度儲存,液化需要壓縮及冷卻,因此也會用掉很多能源。儲存甚至需要特殊低溫裝置,以雙層絕熱,例如外層存有液態氮。安全性設計機構須特別考量,每一環節都要很小心,否則使用於汽車也可能會像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加氫站的成本及安全性也必須特別注意,因為氫分子相當不穩定,分子甚至能穿過一般金屬容器,而氫爆的威力是相當驚人的。燃料電池汽車,還有BMW及Mazda氫能車需要瞬間大量的氫氣,因此需要液態氫高壓儲存桶提供。但是氫之燃燒溫度相當高,能達到近3000度C,此溫度已能夠輕易切割鋼板,引擎材料結構設計需要能夠承受。否則最好以燃油共軌的方式,不至於產生如此高溫或者氫脆問題,較為可行。
2.固態氫:
除了奈米碳管儲氫、工研院的化學固態氫化物(硼氫化鈉),Discovery曾經有播出過如鋁鎵合金與水反應原理,搶走水中的氧釋放氫氣。國內有家亞X能源科技研發之觸媒,應該就是類似這種合金屬,幾年前有參加他們的發表會,看他們展示,但是他們是使用一鍋滾燙的熱水倒到產氫桶(類似壓力鍋),產氫桶裡面有放這種金屬,因此可以看見化學反應冒出大量氣泡,及產生大量蒸汽,據稱儲氫桶內冷融合會產生高壓高熱,然後氣體經過一個氣體暫存桶(類似一個小瓦斯桶)經管子再接到小發電機引擎上,剛開始發動不順利,回火爆炸嚇到很多參觀者,也聞到瓦斯味,且氫分子在高壓高溫下會很不穩定,後來修復設備發電機發動後大概只維持10來秒左右..猜測為產氣量不足。此種原理較難機動性控制氫的供給,且此種合金原料本身及製造成本及殘留物處理也須考量,對於應用於車輛燃料供給控制應該還有一段路要走。此外,國內儲氫系統較知名的是X氫科技http://www.hbank.com.tw/ch/
3.氣態氫
較常見的是水電解低壓產氫之方式,氫氣即產即用,不積壓跟儲存,但也是需要電能來電解產氫。此方式會容易被質疑能源轉換效率,大部分的人會去算氫的熱值,因而否定它的能量效率。但須進一步了解,電解1cc的水大約可以產生1700cc的氫氧氣體,若以產生的可燃氫氣及助燃氧氣取代空氣(含五分之四不可燃、不助燃之氮氣)供給引擎,氫氧氣體跟燃油混合燃燒爆發所提升之燃燒效率應不可忽視,此種Hybrid雙燃料共軌系統有可能因此能夠增加引擎性能,這部份的可行性是蠻值得研究探討的。目前國內較知名的是友X科技所研發生產的氫氧能源設備,早期應用於工業跟民生,近年發展氫油車動力設備,原理是電控適時擷取車輛發電機之電能來電解水,產生氫氧氣補助及提升引擎燃油燃燒效率,最近在Youtube有看見夢想全紀錄的播出影片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cZq6PhzXsbo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