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的部分我覺得要實施公車專用道,應該是為了補充捷運的不足才對,把捷運當主動脈,專用道當小動脈紓解捷運輸送出站的大量人潮,而其他不走專用道的公車充當微血管把專用道下車的旅客送到更小、更分散的道路上。
所以,公車專用道和捷運重複是要幹什麼?羅斯福路底下不是有大眾捷運系統在跑了嗎?而且時速遠比公車快、環境遠比公車舒適、疏運人次遠比公車大量,有人可以舉出相反的實證嗎?到底蓋這一條公車專用道是要幹啥?消化預算嗎?向大家證實馬市長思路不清嗎?在暢通的主動脈旁邊(上邊)動手術增加一條很容易阻塞的小動脈,問任何一個醫生都會告訴你,這是醫療疏失!醫師要負責!

而且公車專用道實施的一個要點,應該是要模擬捷運的功能,所以應該是要路線單純、車班密集才對,而不是路線複雜塞在一起,也就是說公車專用道應該不是所有公車都可以走的,而是要直行的公車才能走,甚至是專線公車才能走!如光復南北路從頭走到尾、中山南北路從頭走到尾、承德路從頭走到尾、敦化南北路從頭走到尾等等。
然後把班次密集到5至10分鐘一班,這樣就模擬了捷運系統,但是規模縮小了、費用降低了、專用道上塞車降低了、車種(路線)單純了,才能達到有效的使用,而等車的人也不必引頸相望,車來就上,到要換車的路口再換一班公車就好了。目的是把捷運的乘客待釐捷運站的路口,而轉成制也適合用在這一段車程。
下一部則是要引進專線公車低污染化,如生化柴油、油氣電共生車輛、甚至最近美國推出的氫氣公車等等低污染高科技車種,來降低主要公車幹道的空污。
最後則是是和公車專用道交叉的公車路線、酌量中小型化公車的實施。目前很多中小型路段(單、雙線)卻行駛大公車,一車停,全路停,是造成中小型路段的塞車主因。換成中小型公車就可以改善了(但是無法根絕,除非提高駕駛的水準)

好累喲,下次再來談第二個問題吧,謝謝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