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

[分享]省油大作戰! [自製氫氧氣] 老車回春術

我提供一下我自己的測試心得

我曾經用 304極板 +-+-+ 共5片 一樣濾水罐 + 小蘇打 汽車怠數30分 水溫由25度~78度此時你在看濾水罐時已經很滾燙了

一般約55度時就產生 滾燙現象 時間約15~20
製氫量 我又機車測試 可以發動2-3下但無法穩定運轉 所以應是連機車都無法發動 電流由25~50A
製氫量卻無增加

水由25~78度
電流25-50A
時間15-20分產生水溫反應
水溫於55左右呈滾燙現象一直持續
電纜線徑8平方 溫度約35度
濾水罐端子頭有燒溶現象

總測試次數不同時間各5-10次以上
目前的知約15-25區間 製氫最多最穩定 以極板來說

這樣的測試 包括 鹽巴 硫酸 漂白劑 酒精 去漬油 白醋 優碘 小蘇打 蔓駝珠 等拉7拉8的鬼東西
極板 測試過 圓柱 方板 長條板 鍍鋅鐵 銅線 鐵線 鋼線 鋁合金 等 都測試過
添加電解物 不論量多量少 只要有製氫 其溫度都會漸漸上揚

但實車測試 溫度比較穩定 應該是撞風散熱的效果

都是有差異 但製氫量仍是未達基本需求 且十分耗電 連目視都有點不想看 就是這樣

這些測試中 仍是不鏽鋼 算是比較穩定 抗酸鹼的金屬
小蘇打比較可穩定控制
白醋可抑制溫度上揚 但卻會大量起泡 這不適用於引擎真空吸入 必須有額外濾水器 且味道太刺鼻

不過 看到那 starball 的影片 說真的應該是布丁桶的花辦有加分作用 以金屬展開面積來說

目前國外看到的 就電漿火炬 製氫量最多 (以電解來說 無極版緊極棒或芯) 電流最低且有論文及報告 不過國內的學者大都無公開


以 reactor 的電器特性而言.以電路學的觀點來看.它是屬於電流源件----意思就是它是隨電流大小的改變來動作.就像馬達.您電壓夠.電流不夠.它就是不轉.因為沒有電流轉磁場. LED它是電壓源件-----它只要達到工作電壓.小電流都可以驅動點亮.既然是電流源件.當您在達到兩個電極板的工作電壓 (1.23 v )後.電壓的小變化增加.它的導電度也增加.相對的電流的消耗也增加很多.
1.所以兩個電極板間的電壓儘量讓它接近電解電壓 1.23v 就好.再高就變成做虛功.產生廢熱.
2.我實在不建議大家仍依續老美在youtube 或個人網站上的電極板併聯排列.我曾做過的實驗中證明.這是一種 最簡單卻最沒有效率的電極板排列組合您可以以產氣量來做證明.理論上電極板並聯多.相當於電極板面積加大.但為何產氣量卻不加大?所以我的心得就是並聯組合.耗電又沒效率.
3.串聯組合可以將兩片電極板的電壓有效降低到它的工作電壓 1.23v .讓它產生比較少的廢熱.相當於效率提高.
4.多容器 cell 串聯可以防止電解液在電極頭與極板間的電流旁路.可以讓電流只作用在電極板上.產生較多的氣體.效率較高.
5.各位可參考電解的反應化學式. 在正極板上產生氧氣.在負極板上產生氫氣.可是大家的電極板上為何加正電的極板卻比負電的多.看了真讓人頭暈.真不知是要產生氧氣或是氫氣.還是都忘了國中自然課的電解水方程式.
6.電解液的比率不是固定的.但有一定的比率.比重太高.電流就在極板與極板間旁路.而不是在產生氣體.所以怎麼調配.需要花很多時間在產氣量與電解液比重間作調整.
7.目前我整理的產氣量相關式大概是這樣:
產氣量 與 (電極板面積大小)(電流大小)(電解液比重高低)(電壓大小)(電解液溫度高低) 有一定的關係式.
大家多努力了.
jackkcg wrote:
就電漿火炬 製氫量最多...(恕刪)

是指用高溫, 完成CH4+O2 -> CO2 + 2H2的反應?
電漿是指, 帶電的離子氣體?
lion01 wrote:
產氣量 與 (電極板面積大小)(電流大小)(電解液比重高低)(電壓大小)(電解液溫度高低) 有一定的關係式.
大家多努力了....(恕刪)

附議, 所以那個quantum sphere才用這個奇怪的單位mA/cm2 (平方公分)
基本上面積越大參與反應的電子越多產氣量越大, 但是要加大電流, 才有效, 但是這樣導線會受不了.
越導電是越好, 但是短路就不好了, 電子還沒參與反應就變成熱, 變成電湯匙. (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
在正極板上產生氧氣.在負極板上產生氫氣.可是大家的電極板上為何加正電的極板卻比負電的多.看了真讓人頭暈.真不知是要產生氧氣或是氫氣.還是都忘了國中自然課的電解水方程式

hi 你也可以馬上把正負極更換的 ok
氧=可助燃
氫=燃料

2者都有益 且應可馬上置換是把 上文的排列方式 有寫重點且2者都有寫 只是習慣性的先代正的方式說明


atw137 兄所說的有接近了
溫度約1000度 也就是在水中燃燒 = 電能-->熱化製氫

電漿 / 等離子 都是類似原理 應用面不同
atw137 ----奇怪的單位mA/cm2 (平方公分)

這個就是 單位面積上的電流密度.這是重要的一個量測數值.在做電解上面很重要的一個觀念.
以下的圖是我以前在做中性板靠實驗時.測試後整理出來的.提供給有興趣的人做設計的參考.
看得懂的人請發表心得.讓其他人也知道您的想法.不要 "藏私 "喔!




這只是當初圖表的一部份.為了牽就 640*480.多餘的部份就刪掉了.
知識是大家一起討論出來的.個人總會遇到盲點.因為我們的能力都是有限的.集合大家的力量.或許就可解開自然的奧妙.
大家製造的氫氧氣進入引擎去燃燒.那引擎燃燒室內的情況會是怎樣呢?這是有沒有產生氫氣的驗證.各位有沒有想要知道?
如果想要知道就要將火星塞拆開.引擎停止時會有活塞在最上面和最下面.您可以用 LED 探照燈伸進去照明.然後您就可看到活塞的頂部呈現什麼顏色.另您的火星塞表面顏色正常嗎?呈黑色或白色?有沒有白色點狀物呢?

我自己的引擎活塞觀察時.活塞頂部呈現白色的一層類似灰的物質.沒有加 REACTOR 製造氫氣前是黑色的.加入後是白色的.有時是整片.有時是散狀.但確定是白色的.那大家的活塞頂部是什麼顏色呢? 我的火星塞呈白色上面有白色點狀物.

實驗的驗證不是單向的.必須多角度從不同的面去驗證.再作討論修改.這樣才能將不正確的觀念改過來.才有可能穫得進一步的成果.
lion01 wrote:
大家製造的氫氧氣進入...(恕刪)

該不會油泥(機油)乳化了吧?
那個白白的以內燃機來說 算是稀薄燃燒的現象
因為有可能hho的氣體 沒有經過 空氣流速感應器 所以算是有一點 2次進氣燃燒的現象

白白的結晶體 也是積碳的一種 只是一般的積碳大都是黑色的

有關這類燃燒的資料 以前NGK網站都可查尋 現在我不知道是否仍有



另一點
汽車也有噴水進氣系統與水燃器資料可以參考 這還不算是啥機秘的資料
有內燃機基礎的朋友應該不難查到

轉貼資料來源為 http://www.northursalia.com/

http://www.northursalia.com/techdocs/spark/spark.html
lion01 wrote:
5.各位可參考電解的反應化學式. 在正極板上產生氧氣.在負極板上產生氫氣.可是大家的電極板上為何加正電的極板卻比負電的多.看了真讓人頭暈.真不知是要產生氧氣或是氫氣.還是都忘了國中自然課的電解水方程式. ...(恕刪)

基本物理學, 正電子跟負電子的數量會是一樣的(其實只有帶負電的電子), 正電的極板比負電的多, 那麼正電極板的產氣效率變差了(單位面積的產氣量), 反過來負電極的面積比正電極大, 負極的效率變差, 我覺得兩極面積不一樣, 效率會被比較大的限制住, 也就是反而降低了電流密度, 產氣量不會有改變,
我個人看法, 電流密度 = 2x電流/(大面積+小面積)
而產氣量大部分正比於電流密度.
  • 1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