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on01 wrote:我想大家現在都會明瞭...(恕刪) 你的實驗比較專業, 也有仔細的觀察和驗證, 給你拍拍手! 我看了Youtube 有關Stan Mayer 的影片. 他用的水好像只是自來水, 線路圖上面有電感... 這和一般對電解的認知似乎差距甚大
lion01 wrote:現在汽車科技為了節省燃油.將油壓的動力方向盤改為電動的動力方向盤...(恕刪) 您的發言與建議真是詳盡,也給您拍拍手喔不過我個人猜想從油壓改電動,最大的好處應該是做速度感應簡單很多吧?維修保養也比較單純。不曉得關於節省燃油這部分,有沒有甚麼資料可以參考?
lion01 請教一下蒸汽內燃機知道把 如果 現今的汽油內燃機 假設使用蒸汽堆動 我想應該比電解更耗資源那為甚麼 核能發電廠 仍是靠 蒸汽機運作來發電有覺的矛盾嗎?電解的效率與能量 目前來說 也許是和汽油無法相比的 但有幾個重點1 污染值2 替代或減量永動機 的 說法在目前較高效率的電解方法 未公開前 永動機 都會如影隋行假設 公開之後 我想 就與 永動機又扯不上關係了當年的電能車 或 空氣引擎 是否也經過 永動機的 歷練 就請想想把製造 大於 消耗 就可以破除 不是嗎?" 永動機 " 就是永遠在動的機器那宇宙算不算 科學家可以算出那一天開始 那一天終止 或 要那一天開始或那一天終止嗎?ok目前工業製氫 除了天燃氣提煉或石油等 大量生產的可能就是蒸氣重組最穩定效率又高 那這部份與永動機為什麼不相提並論 原因 製造大於消耗 所以就破除了 再加上 應用面不一樣 所以又談不上了 哈哈為什麼 製氫的儲存有問題 我想網路上就可以找到答案了液態氫 金屬氫 其密度又不同了 所以 儲存的模式也就不一樣了液態氫 須氫達到270度的臨界溫度 一般 DIY 可以說非常不可能的金屬氫 雖無儲存輸送的問題了 但其金屬與製程又是 液態氫更一層樓如果說以目前單電解方式 要較好的效率 是有的 其關鍵仍是利用電能 於水容器內的高溫燃燒 1000度左右如果仍延用 單純的正負極 就必須找更好的 極板反應或添加化學式一般可小型自給製氫模式甲酫製氫甲酸製氫鋁 化學製氫熱能製氫生物製氫電解製氫有人試過用白葡萄切開後 放入微波爐測試嗎 ?如果要測試 先告知 找一台舊的或不想再用的 你會看到很有趣的事植物的酸 有趣喔目前也是電解製氫最方便於汽車應用 其他的 不是這要大改就是那也要大改不過 PWM 只是電解的電源控制的一部份 牽涉安全性 還有ECU行車電腦監控的部份噴射引擎的噴油量數據比對 雖然車廠一直在改進 但行車電腦 不是白癡也不是天才 哈哈如果朋友有要裝於車上實驗 最少的安全系數要考慮到1 線徑2 電流數據3 保護層級 (繼電器/保險絲) 除了一次側 .二次側也是要的喔hi 只是要討論 不是要筆戰 這是原則
好久沒上來了…還是一句話,信的人就跟著做,不信的人還是不信,看來看去,還是有人在用計算的,計算後的所謂實測…呵…算了。也不想口水了,我把最近實測的結果放到我部落格,也將我的做法放在那邊跟大家分享…幫幫忙,小白不要來,來者一律不客氣…還有請各位大大幫忙我一下,我想找管材,矽膠管,約10~20米長,三分管,內徑約7mm左右。價格越便宜越好。因為台中這邊我找了好幾家五金行和汽百價格不是太貴就是沒有我要的尺寸。材料行又是百米以上整捆賣的…。所以請網友大大幫我找一下。(在我的部落指點一下,台中那兒有賣、便宜點的。)http://blog.sina.com.tw/langer_home/上面就是我的部落格網址。
本來我也知道.在大家一頭熱的時後.告訴大家殘酷的事實是件 不道德 的事.一定會引起公憤.可是當操作電流大於20安培以上就有潛在的危險性.所以還是告訴大家一些基本常識.我不會去東想西想的.核能電廠用什麼不想知道.因為太遠了.也太危險了.核爆的陰影會殘存心裏.雜七雜八的製造能源方法.我不想用.因為我沒太多錢和時間去做驗證.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不知道.我很懶.只會挑經過驗證後的來做.因為我不想當別人的白老鼠.浪費我的時間.小時後很想做機器人.長大後發現這個理想太遙遠.現在偶爾組組鋼彈模型.汽車的設計很奇怪.汽油混合比設定在14.7(大概值)如下圖:不是在最佳燃燒點 (就是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圖中橫軸是空氣 vs 燃油混合比, 黑色實線是 CO 排放量,綠色虛線是 HC (碳氫化合物) 排放量. 綠色實線是 NOx (氮氧化物) 排放量.理論混合比是在 14.7:1.如果不需要最大動力的情況, 稍微調稀混合比 (> 14.7:1), 就可以讓引擎在比較省油的方式運轉. 但加速性能就會變差.稍微調稀混合比, 比方說 16:1 實際上會提升燃燒溫度, 對熱機來講這是好事,效率會提升, 但是, 燃燒溫度提升, 氮氧化物產生量也會提升, 16:1 這個區域剛好就是氮氧化物產生量最大的區域. 由於排廢氣控制的考慮,市售車輛的引擎都會儘量工作在 14.7:1 的區域, 主要是配合廢氣觸媒轉化器的運作需要, 提供適當 HC/ CO/ NOx 比例的廢氣讓廢氣觸媒轉化器可以發揮最好的效率.但是, 這樣作的第一個風險是稀薄燃燒調整不當會造成鋁質活塞頂部氧化,日久甚至會燒穿. 造成引擎大修的後果.所以您想改進燃燒效率就一定顧不了環保.和您的車子.汽油這種燃料太難搞了.電解製氫.方法有很多種.製程也有很多.但效率不彰.您喜歡那一種:水電解製氫的方法:重水電解製氫法另一方面, 能源科學家也積極的開發各種更經濟, 更省能的水電解製氫的方法, 例如更換不同的電解液! 相對於傳統採用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鉀的鹼性水溶液作為電解液, 有些工廠則使用純度大於百分之九十九的重水來作為電解液, 被稱為重水電解製氫法;這樣的生產製程的優點是除了氫氣之外, 還可以生產出高純度的氘氣, 氘氣可以應用在光導纖維材料的製造, 核醫學, 製藥和控制核聚變反應, 也是很重要的軍用材料, 例如中子彈.*煤水電解製氫此外, 使用煤水電解製氫, 也是另一種選擇, 這種製程使用加了煤粉或其他含碳物質的煤水漿作為電解液, 可以有效的節省電解耗能達到百分之五十以上! 他的缺點主要是除了氫氣之外, 還會產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而不是氧氣, 對於環保有相當的壓力.*高溫熱解水製氫另一方面, 高溫熱解水製氫和熱化學製氫則是目前深受期望的水解產氫製程; 有關高溫熱解水製氫, 其核心理論簡單來說, 就是將水直接加熱到超過攝氏3,000度以上, 部分水蒸氣就會分解成氫和氧; 他的困難度在於操作的溫度太高, 熱能來源是重要的大問題, 其中核聚變產生的熱, 以及太陽能熱系統, 則是被期待的可能解決方案.熱化學製氫:另外, 熱化學製氫和高溫熱解水製氫的生產流程最大的不同點在於, 熱化學製氫是利用一連串不同, 但是又相互關聯的化學反應, 最後將水分解成為氫和氧氣的系統. 他的優點是, 在製氫流程中, 只會消耗水和一定熱量, 期餘各種添加元素和化合物, 都不會損失, 是非常好的封閉循環系統.只不過由於熱化學製氫的每個化學反應製程, 都必須在高達攝氏1,073~1,273度的高溫下進行, 熱能所需雖比高溫熱解水製氫的製程低, 但還是個麻煩點. 不過, 新一代的核分裂用高溫冷氣反應堆, 他產出的氦氣出口溫度高達攝氏900度, 很適合整合熱化學製氫廠一起設立.另外, 太陽能塔式集熱器透過反射鏡直接追蹤太陽, 將反射光精確投射在集能器, 將光能轉變成熱能, 加熱水或是其他介質產生蒸氣. 目前, 這樣的太陽集熱技術, 已經可以產生攝氏600~1200度的高壓熱蒸氣, 可以提供熱化學製氫系統來使用.熱化學法, 從化石能源製氫:前面提過, 目前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使用的氫氣, 主要是以天然氣( 甲烷 ), 煤炭( 焦化或汽化 ) 和石油( 甲醇, 乙醇, 氫質油和重油 )當作原料, 在高溫下與水蒸氣發生化學反應, 來產製氫氣;這樣生產方法, 在製程上都相對成熟. 現在大部分生產出來的氫氣, 主要使用在化工、化肥和冶金工業; 例如烴的加氫、精練重油、氨的合成與製造甲醇等; 另外, 台灣早期居民使用的煤氣燃料, 其中就含有不少的氫氣.*烴類分解生成碳黑和氫氣當然, 還有一些特殊的產氫製程已被開發出來; 例如, 烴類分解生成碳黑和氫氣的製氫方法, 透過熱裂解或等離子體法, 除了可以從烴類分子得到氫氣外, 還可以生產碳黑, 用作橡膠和印刷工業等需要, 另外還有一個優點是, 這種製程不會產生二氧化碳, 造成污染.除此之外, 也可將硫化氫分解, 來產製氫氣; 或者只透過新型氧化物材料, 如鐵改性稀土高氧化物, 配合甲烷和水蒸氣交換, 在相對低溫攝氏300~700度下產製氫氣; 另外硼氫化鈉在鹼性水溶液中, 也可水解成為氫氣和水溶性亞硼酸鈉.至於, 日本能源科學家, 利用核燃料儲存設施中, 產生的γ射線, 照射輻射性催化劑, 或是利用螢光物質, 將γ射線轉變為紫外線, 然後照射光催化劑, 將水分解為氫氣和氧氣; 另外, 美國科學家則將頻率為600Hz的交流電, 輸入鼓型空腔諧振器, 讓諧振器中的水分子產生共振, 分裂成氫和氧; 因為這種方法的能源轉換率很高, 可能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 因而電子共振裂解水的製程深受期待.在實際應用方面, 有些人認為, 可以利用城市中現成的天然氣輸送管, 然後在天然氣產區, 或者港口附近設立大型天然氣( 甲烷 )製氫工廠, 將產製的氫氣, 利用現成的天然氣輸送網, 送到城市的氫氣加氣站, 或是居民家中的燃料電池發電機使用;另外也可以考慮直接將中小型的天然氣製氫系統( 如製氫重整器 ), 安裝在地區型燃料電池發電站或居民家中, 透過輸送網, 直接將天然氣( 或是甲烷、丙烷、煤氣和石油氣, 也可以使用甲醇、乙醇 )直接送進各地的製氫重整器來產氫, 供應燃料電池來使用. 其中日本大阪瓦斯公司, 就已經開發出相關應用, 正在測試改良中.技術的東西.如果沒有商業量產化.您想使用.就必須不斷的燒錢燒時間去一步一步完成.隨時與未知的危險共舞.如果您認為值得.就作吧!
我想再請問一下,怎麼知道電線是可耐多大電流的?我試寫一下手頭上有一顆12v,30A的繼電器所附的電線規格:CSA TR-64 LL112407 FT1 105度C 14AWG LF 1015 E193578 AWM VM-1 105度C 600V WATEH這兩串文字,能看出可耐多少電流嗎?謝謝 !
528樓 部份文章 來至 能源科技請使用轉貼文章出處資料來源 能源科技網站 - *氫從哪裡來?http://blog.roodo.com/energytech/archives/2636889.htmlHI 這樣比較ok喔最大馬力混合比約12:1最佳燃燒混合比約14:1小數點 個人懶的管他 因為是接近理論三菱的缸內直噴系統第一次為60:1 噴油 主要為活塞與燃燒室溫度散熱第2次為14:1噴油 此噴油才能燃燒產生動力所以 缸內直噴 目前不會卡省油 但動力提升與機械極限提升
看了論談中的內容與部落格後.想建議有興趣想繼續玩下去的人.格局放大一些.應該關心的是各位做的電解器 產出的氣量是每分鐘多少公升 ? .而不是省油與排氣管滴不滴水?為什麼?不是要省油嗎?我的想法是省油當然是重點.但汽車的噴油電腦不是白癡.噴油量必須符合環保法令與加速性及省油.這個混合比數值不可能去更動它.所以您的努力很可能做白工( 除非您將噴油電腦 fire ).排氣管滴水這在一些日系車子上.不用裝什麼東西.早就排氣管到處滴水.沒什麼好玩的.但電解器 產出的氣量是每分鐘多少公升 ?可就不得了.如果您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產出量多到可以驅動車子.這樣就不必使用汽油了.不是更好.在臺灣1.屏東的發明家謝文展父子的電解水製氫驅動汽車引擎.還得過金牌獎 2.桃園黃先生的電解水製氫驅動他的 2300cc車子.啟動靠汽油.啟動後靠電解後氣體 ..所以電解 "好像" 還可以玩.前提是他們的東西必須是真的 ( 您看到了嗎 ? ) .否則就跟 youtube 上一大堆的產品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