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目擊】台灣第一撞!ARTC實車碰撞實驗室開張

墨菲 wrote:
如果ARTC不能夠以真正公正的做法,自行隨機匿名購置車輛來進行撞擊測試,
而只是單純接受車廠的委託,那麼撞出來的資料自然會有其公正性上的質疑,

包括新車上市該做的油耗與排污等測試,一直都盛傳有所謂的{選手車}問題,
但是無從証實,事情也就一直這樣做下去,

看到這裡...舉手發問一下...
隨機匿名購置車輛的經費來源...應該由哪個單位來負擔呢???國外的例子是如何???

選手車的傳聞不斷...原本就是難以避免的...再加上對於大馬力小車身的車來說...油耗測試要通過並不容易...也許這個規定有些部分原本就不見得合理吧......
就像四期環保標準中...二行程機車要在冷車狀況下驗排氣...基本上是用這種不可能的任務來封殺的吧...
不過...從油耗與排污測試的例子...不難想像...如果國內的撞擊測試採用的方式...沒有能夠隨機匿名的抽樣...那麼出來的結果...恐怕也跟鄉下的紅綠燈一樣...僅供參考......
我也不想倚老賣老,年輕有為的人我當然會尊重,但是看到胡搞瞎搞的小毛頭還真是生氣
感謝墨菲兄提供的資訊!!

小弟也非常注意車子 的安全結構與底盤特性...

以下也有各種車種時速40 mph (64km/h)與5 mph 的撞擊測試.
點選查詢的車種與送測年份..GO.
按這裡檢視網頁 按這裡檢視網頁

fecr2 wrote:
運將大哥們常說的名言:啊車又不是開來撞的. 安啦!

對大多數的台灣同胞而言. T牌的神話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引擎不是很大. 車體一定要大板. 而且要4門的才有市場.
很多年來一直都是這樣. 管你哪牌風雲車種. 咱們台灣可不吃這一套.
活生生中槍倒地的名車還不是比比皆是.
雖然這次GRUNDER撞的沒有讓大家很爽.起碼還有勇氣撞...
不會來撞的新車還是不會撞. 會買的同胞也不見得在乎這一點.

不過墨非兄敢說敢言倒是造福了大家.
有時候媒體操作之後的假象並不是大家所知道的...哈哈


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下
我選擇我要的
既然國內的選擇這麼差
我只好選擇國外的了

良好環境下創造出來的產物
我們有幸可以買到
為什麼要屈就於別人的眼光或是業代的說法?
我一點也不用為這個事情擔心
呵呵~~~~~

xlkoala wrote:
墨菲 wrote:
如果ARTC不能夠以真正公正的做法,自行隨機匿名購置車輛來進行撞擊測試,
而只是單純接受車廠的委託,那麼撞出來的資料自然會有其公正性上的質疑,

包括新車上市該做的油耗與排污等測試,一直都盛傳有所謂的{選手車}問題,
但是無從証實,事情也就一直這樣做下去,

看到這裡...舉手發問一下...
隨機匿名購置車輛的經費來源...應該由哪個單位來負擔呢???國外的例子是如何???

選手車的傳聞不斷...原本就是難以避免的...再加上對於大馬力小車身的車來說...油耗測試要通過並不容易...也許這個規定有些部分原本就不見得合理吧......
就像四期環保標準中...二行程機車要在冷車狀況下驗排氣...基本上是用這種不可能的任務來封殺的吧...
不過...從油耗與排污測試的例子...不難想像...如果國內的撞擊測試採用的方式...沒有能夠隨機匿名的抽樣...那麼出來的結果...恐怕也跟鄉下的紅綠燈一樣...僅供參考......


就我所知道,美國的US NCAP或是IIHS或是NHTSA的撞擊測試,
都是由政府固定編列預算來支撐的,
歐洲的EURO NCAP以及日本的JAPAN NCAP則好像是以一種公益社團法人的型態存在,
這些單位好像都可以仰賴一些研究資料與研究成果的販售來獲得資金援助(不知道收不收廣告?),
政府出錢支持應該也是必然的,
但有沒有汽車廠在政府的要求下共同出資?其實我覺得也不是不可以,
只要有夠好的規範來約束即可...
當然,像是美國的{Consumer Report}很厲害,
它不是公營單位,卻能夠持續花錢作各種產品測試(包括撞擊測試!),
這就很讓人敬佩了哦!

至於排污與油耗測試,台灣過去的做法基本上是美系與歐系的混合種,
嚴苛度更高一層,甚至還會將車身重量一併考量進去,
但是輕量化大馬力卻是車界的趨勢,所以一些性能跑車難以過關就是這種原因,
但是仍然有那種看起來絕對不可能通過測試的車子(Pagani Zonda!!)卻可以合法掛牌,
所以自然就會不斷地讓人再背後議論紛紛啦!
舉個例子來說吧,
就以柴油小客車重新開放進口的認證測試為例,
聽說ARTC就是在{歐規}的三期排放標準數值之下,
卻以{日規}的三期測試動作進行,
歐規是規定在固定的時間之內徐踩油門,
但是日規卻是要求在固定的時間下重踩油門多下,
誰都知道柴油引擎雖然已經愈作愈棒,
但是重踩油門急加速仍不免會出現明顯的碳微粒子(眼睛看見的黑煙),
所以,像是F牌M車的TDCi死測活測就是搞不過,
就連M牌的C/E車也是重複幾次送測才勉強通過,
而除此之外最奇怪的是,
像LR牌的D車真是標準的史前老車,引擎也不怎樣,
卻能夠輕鬆通過而拔得頭籌(2005當然就不可能啦!),
而與M牌共用同一具引擎的S牌R車,卻也可以順利通過,
成為柴油引擎SUV市場的大贏家,原生科技的M牌車卻測得灰頭土臉.....

這中間,或許的確有很多地方值得多加發覺來仔細討論的吧??
但是ARTC總是搞神秘,所以...唉.....
MURPHY LOVE MOBILE01

oldk wrote:
感謝墨菲兄提供的資訊!!

小弟也非常注意車子 的安全結構與底盤特性...

以下也有各種車種時速40 mph (64km/h)與5 mph 的撞擊測試.
點選查詢的車種與送測年份..GO.
按這裡檢視網頁


啊啊!感謝oldk兄提供的這個網頁啊,真是不錯,
大家可以點選2004年式Mid-Size/Family Car的選項,
然後看看Mitsubishi Galant,
那就是台灣的Grunder的美規原生車款,
但是要留意一下,網頁裡的測試乃是車頭Off-Set的偏置撞擊喔!
MURPHY LOVE MOBILE01
到底那台小車 "軸距拉長1公分" 安全是問題 ? 還有屁股 大陸台灣都有賣得小車
yahoo google 都找不出來
多給點提示 ..
另一個想法
對於那些買泡菜牌的車子的人
經濟考量是各大問題
我想有不少人是從機車上跳汽車的吧
那麼安全性還是昇一級

墨菲 wrote:

啊啊!感謝oldk兄提供的這個網頁啊,真是不錯,
大家可以點選2004年式Mid-Size/Family Car的選項,
然後看看Mitsubishi Galant,
那就是台灣的Grunder的美規原生車款,
但是要留意一下,網頁裡的測試乃是車頭Off-Set的偏置撞擊喔!


看完一個感覺:頭枕也很重要!!難怪新的歐洲車多有主動安全頭枕....
andy2000a wrote:
到底那台小車 "軸距拉長1公分" 安全是問題 ? 還有屁股 大陸台灣都有賣得小車
yahoo google 都找不出來
多給點提示 ..

大陸車市不熟,不過我猜是某N牌M車
某個長賣一輪的老妖怪... 四門三廂車體是台灣自己生出來的東西...

edit
-----------------------------------------------------------
po文的時候沒看到之前的討論已經有人猜這臺了

這款四門三廂車型後面的尾巴是台灣自己加上去的
當年推出的時候曾經被媒體小小聲的質疑過一陣子,不過後來還是照樣賣

許多人還認為只要有尾廂就比較耐撞
殊不知尾廂潰縮設計不良,發生推撞時反而會對後座乘客造成更大的危害
貓對於那個有安全顧慮的車車趕到有興趣,
雖然貓現在已經擺脫開迷你小車的日子,可是..大家都知道的
好奇心害死貓這個俗諺.

貓腦袋裝想到有改變的小車分別是
Nissan March
以及
Ford Festiva
的三廂版本

話說貓開了Festiva五門板好幾年說.
停權計數:3次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