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ve wrote:
交通部這些人我看是一堆不懂車的人在搞,A,V的人絕對比它們還懂,也知道其中的眉角....
昨晚喝醉痛批這生態了之後,還是得講點正常的話
客觀點講
因為交通部要管的範圍太大,如果都是懂車的人,可能公路會不知道怎樣維護這種結果,紅綠燈怎配等等
如果剛好最大咖不懂車,其中也不完全算他們的錯
但本島公家還有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雙(多)頭馬車,
管個油耗,能源局的要管效能,環保署的也要管co2,那到底以誰標準為標準?誰的不過不給賣?誰要聽誰的?
我猜到目前還是沒下文
前幾年兩證合一後,車重到底是噪音分級當標準還是污染分級當標準?引擎族為主還是車系為主?
就這樣倉促上路了,
然後只要當官都有個問題:位高權重時,不承認自己不懂的專業部份...
而且只順暢運行不夠,一定要每隔一段時間弄點變化,好讓民眾覺得你有在做(多)事
所以遇到下轄單位馬屁心比較重,有意捧你LP時,你根本聽不出真話假話,這話有沒有建設性,該不該做,
就被牽鼻子走了,反正豐功偉業算你的,你爽了,你下轄馬屁單位也會比較好辦事,好請經費
生態大概就這樣
所以我先前對新竹某研究單位也很感冒...開會時角色高於廠商之上,這沒問題,
但本來應該用專業角度回答上面的詢問與目標評估,卻站在官方立場...其奉承度大於專業使命
現在有沒有好點不知道,就同樣背景出身的業者,聽起來總不高興
但業者敢怒不敢言,合格證在人家手上發的,惹毛了官府,人家用力一點仔細接待你,
就足以讓新車晚半年上市,這種專業的使命在背後計算下,誰要跟錢過不去?
送測第一線也只是領薪水的,你要回去跟老闆說"這樣做不對,我們來爭取法規改革"嗎?
講句難聽的,部份車商老闆也不見得懂車
至於測試過程或結果全公開透明,身為前業者我持保留意見.
因為送測就有點像看醫生,有些驗不過的case其本來就是改善目的一環,內部檢討
但其本身本來就沒必要公開的,就像你有病也不會隨便跟他人講一樣
我在業界那幾年,也因為這樣打消某幾款車引進過
(測試車先來,發現驗不過換車復驗還是不過,整批訂單取消)
如果是待售車種而非實驗,測不過不給賣就是懲罰,所以測試內容本身是什麼沒問題的
至於代理能過水貨不能過,除了本身產品良率以外(這的確有很大的波動)
多量送驗還是少量逐車送驗,測試內容還是有差的,
(原廠也是會很多有驗不過的情況,特別五期開始後,但可以換同型車去測...瞭吧)
不過,法規是死的,現在電腦車..(咳...)
業者不怕測試,比較怕新車定期抽驗,因為要封OBD(測不過可換車複測一次,再不過合格證取消重送審)
美規車之前更好笑,車身上會莫名其妙出現一些東西,醜的像對岸拼裝來的
我們業者稱之"改善方式"...所以其程度跟某市長說要打通頂樓變兩間就算改善差不多,耳朵蓋住就算沒聽到了
上頭有人問為什麼哈雷噪音能過...簡單講原廠狀態,十之八九設計上本身都有完全對應到法規測試方式吧
堂堂美國大機車廠這種設定不會?別鬧了
k66778 wrote:
廢掉應該只是增加路上危險車種的數量,
對全民有何益處???
就我看法,如果審驗單位拿掉(改原場文件審制)
交部只要兩個開放條件就好(當然也要環保署也同意...還有經濟部能源局...很多匹馬都要同意)
歐盟(歐規的根本)可賣的我們能賣,加州(空污法規全美最嚴)能賣的我們能賣
這兩點就夠了
國慘怎辦?換我們送去測啊,取得當地文件就能當地賣,還可以增加出口,又等同保證其品質和世界接軌
有什麼好處?
車種選擇馬上變多,國內扶不起的阿斗通通死光光因為經不起競爭,
你再也看不到只有兩安的車在路上跑
新車與海外的同步率變高,不用人家都改朝換代了我們還在開舊款
加速國內代工廠的組裝品質(若他們有意繼續生產的話)
有利中小企業生長(國外合格改裝品引進)...等等
危險的車?用專業角度看,現今國慘車都很危險耶...
廢,
我個人絕對雙手讚成
但我理性也知道不可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