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關於拉桿神話。更新


無敵e小秉 wrote:
財質是鋁的就別裝了,只有浪費錢
要裝就是鋼材首選

鋁不見得比鋼爛
彈性係數比較重要
一切都是要適當比較重要

我記得k8拉桿裝的太強底盤會裂掉
所以底盤還需要強化

引擎式上拉桿裝最有感覺

但是裝拉桿有壞處
橫向連結的拉桿撞一邊壞兩邊
jcpapa wrote:
鋁不見得比鋼爛彈性係...(恕刪)


那就是個人見解
我比过就是鋁的不優

如果你車有鋼材的可以裝
可以2者自己去比較

防傾桿是需要彈性,但卻有人拿鋁萊做(怪
錳鋼(俗稱彈簧鋼,有彈性,做彈簧、防傾桿多
結構桿連彈性系數都提到了(長知識了

這東西不就要強調鋼性(結構桿鋼材有啥比例我就不瞭
10個有12個會提到撞左邊連壞右邊(受力這麼慘、那車差不多也廢了
引擎室那隻若不是一體的、底座是厚實的(也沒買的必要
summit、cusco那些都打槍

K8會裂底盤不代表全部車都會裂
還有說啥防傾桿裝太粗會裂
我訂了組28、27.5mm給朋友裝說(原廠21、20

總之需要哪種屬性的區塊就用哪種特性的材質
鋁也不是不優(在底盤三腳架、上下支臂、後下搖臂,高級車都是標配

我全車從鋁的換全鋼,所以我知有差就是有差
鋁跟鋼比不優是事實,我不會用鍵盤講改裝
A New Driving Sensation

無敵e小秉 wrote:
那就是個人見解我比过...(恕刪)

鋁合金跟鋼的差別是在重量
重量約差3倍
但是同樣體積下機械性質
並沒有差到三倍
在可以達所需效能下
沒有必要用超過的設定

裝鋼的一直在喊輕量化
你有算過你的拉桿多重嗎??

jcpapa wrote:
鋁合金跟鋼的差別是在...(恕刪)



大哥我知道鋼材重(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我想要的不是輕量化(幾支鋼材也沒一位小一生重
我要的是實質性(街道走行車
當然各種材質都有它的優點
結構桿這東西我還是推鋼材
就我知台灣車系有鋼材可以買的
Mazda(autoexe,MitsubishI(coltspeed
其它日本車系可以看看CARBING這品牌(日系車大都有

若說HONDA EK系的鋼材結構桿
CARBING有做(它是用STKM13碳結鋼,我只買过一支這牌的
這牌也很妙(要輕有A6063鋁材可選,跑賽道選擇
為什麼商家要用鋼材做結構桿(就有它的道理在

有些店家會強調鋁製輕量化(但結構桿這東西個人認為不是輕就好
總之產品百百款,USER覺得有實用就好
個人只是把自己用过2種材質的結構桿一些分享
至於何者優,有待車主自己去試囉
畢竟每人觀點不同

下面可以看鋼跟鋁整個結構設計(鄉民們可以看圖去比較







A New Driving Sensation

無敵e小秉 wrote:
那就是個人見解我比过...(恕刪)

我也是從全鋁忍痛換成全鋼的....

換鋁的上去時,覺得真的變硬,不過好像少了一味

之後拆下來,發現裝了比不裝還慘,完全沒彈性,過彎時整個力道完全的加壓在輪胎上,若輪胎用半熱熔胎就算了,一般人怎麼可能會用這種胎,所以硬要過彎,不是看胎的能耐,就是超過胎的忍受度,滑出去....

拆下來後整個過彎反而比較順手,當時還在想說要不要裝鋼的,不過都買了(AutoExe),也很貴XD

裝上去後,反而沒有失去順手的感覺,但是整個底盤會有變紮實的fu,讓我想起上一台歐系車,紮實但不會讓人覺得硬邦邦。

黃異想 wrote:
有一好沒兩好
沒拉桿歪車身
有拉桿壞上座...

所以要像Lexus CT那樣拉桿中間放個阻尼
較快的變形/震動可以被阻尼吸收
較慢的變形/震動對駕駛者而言感受不大, 不處理沒關係

picoAlanC wrote:
如果只是要改善扭力樑在高速變換車道時壓過伸縮縫後那種尾部左右扭動的感覺
並非是要跑山道高速過彎這種極限開法的話
請問只加裝後下防傾桿算是C/P值高的方法嗎?
另外金屬軸襯套副車架也算否C/P值高的改裝?...

沒用
扭力樑本身非獨立懸吊的特性, 抗側傾就已經極強, 加裝防傾桿是多此一舉
扭力樑懸吊最大的問題在於為了達成舒適性與操控性的平衡, 彈簧與阻尼不得不設定的非常弱
所以高速過伸縮縫或不平路面的彈跳很難被阻尼消除
如果彈簧與阻尼設定像多連桿懸吊一樣, 乘坐感會非常不舒適

無敵e小秉 wrote:
大哥我知道鋼材重(這...(恕刪)

如果一樣的重量
鋼的強度還比不銹鋼差
如果要強度建議用不鏽鋼
除了賽道車,有必要把車子用到整台硬梆梆嗎??
個人習過我就不清楚了,
太硬無法吸收力道反而會造成過多的彈跳,
反而容易打滑。
有再碰金屬設計的人都知道, 要達成一樣的硬度, 正常鋁的設計面積/體積永遠會比鋼材來得大.

jcpapa wrote:
如果一樣的重量鋼的強...(恕刪)


所以結構桿的鋼材成份就是一絕
更不會用蓋樓的H鋼成份萊做
還有用鋼製的也不會有太硬或彈跳

附帶一提
日本開發商在開發結構桿時大都跟車廠有協力多
有辦法拿設計圖萊研究開發
比較有知名的品牌甚至從車廠社員跳槽过萊

開發這東西會對結構弱的區塊去補強
一樣東西日本一臺車做4支,臺灣可以做到8支以上(做心酸a
效果卻沒比人家4支萊的有感受

個人機械材料學沒有飽讀
只有實物實測过,2種材質的產品效應大不同
有要試的朋友可以先裝鋁跑1~2個月後,再萊試鋼(除非你車買的到鋼材做的

臺灣品牌summit、spr 、還有一牌a的
日本牌cusco、SUBRUA STI、tanabe
這些品牌說實在有人要裝我會不建議
有些設計~~甚是相似
但沒有的選就將就

這版樓主說裝結構桿提到側傾!
我這邊有位拉桿哥,拿鋼給他裝引擎室,說車怎好像有降低覺得不好開
裝拉桿車會降低才是神話吧
最後跑去換原廠SPR鋁的,过沒多久又換回鋼的(說還真的有差,陸續又補了3支
沒在改車的也都這麼的有感覺變化了

為啥裝引拉最有成效,因桿座鋼厚實(作用力的傳遞>避震器上座>避震塔>桿座
甚至連帶轉向會有點緊實
當裝鋼材跑1~2個月後拆下都原廠,這時感受大不同(过窟窿會零零落落
鋁的還真完全沒啥大變化

這些都是實測分想
以上
A New Driving Sensation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