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鐵是低速衝擊時保護保桿周圍部分不至於嚴重損傷的
基本上它沒辦法抵抗中高速車撞時的動能
全世界的潰縮車體指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乘員室盡可能強固,而此以外的地方必須能大量吸收衝擊動能
為了在車體周圍饋縮時不至於發生零件插入車體,還必須附帶一些安全設計(方向機柱.腳踏板.傳動軸在衝擊後會下沉折彎而不是插入車內,引擎蓋會呈^狀變形也是為了避免直插入車內)
只是在成本.重量考量下,潰縮層次能做到多豐富就會有很大差異,最明顯的例子是房車的後行李箱,一般中小型房車這節在成本犧牲下結構特別弱,最多只有小型補強肋通過行李箱底部稍作強化,中大型房車的話會改用大型結構肋條以提升抗撞能力
但你會發現不管前者後者都一樣能在撞擊測試上得到不錯或相近的成績,因為撞擊測試給的預設條件是固定的,你可以做到剛剛好的強度,或是餘裕給的較高,但結果是相同的,只有實際路上被超過實驗室裡撞擊測試規定以上的動能衝擊時(可能是較高的車速,或是對方質量(車重)更大時),才能看的出雙方的差別
只是有些車潰縮潰很大就是了


像EuroNCAP是以64km/h做前撞測試
那些拿5星的車頭損壞程度看來都差不多,並保留了A柱後的室內安全
但若有一台車也如EuroNCAP那樣撞測,結果車頭卻潰縮到連A柱都潰縮掉了,你(妳)覺得如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