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X78 wrote:
曾經有次朋友的車子沒...(恕刪)
說真的,當下也覺得這是件很神奇的事情,我不懂車子,我只會用車

講回自己的例子,大概七八年前我開始只加 BP 的汽油 (小弟人在美國) ,原因是我在測試了幾家油品之後, BP 的耐跑一點點,當初有加過 不知名路邊牌 兩家 (Crown and Kangroo), Exxon, Shell, Chveron, BP, Texaco 我的算法很簡單,同一個加油站,同一個加油槍 (我都用 89) 加個三次,也是讓加油槍自己跳,記錄下螢幕上顯示的進油量,然後里數表上紀錄的從上一次加油到這次跑的里數除以這次進油量,就可以算出 mpg (mile per gallon),三次的紀錄再抓個平均值。
每天的通勤路線時間距離都很固定,當然也是會有東拐西彎的狀態,最後算下來 BP 的油略高一點點,但是各家幾乎落點都在 20 ~ 21 mpg 之間 (有兩家低於 20 ,在此就不提出了)。近幾年有朋友說要加油一定要加所謂的 top tier gasoline (BP 不是),我也看了 TTG 的網站,可是每次去保養引擎的時候,原廠技師也沒有說我的積碳很嚴重,但或許跟我用的機油也有關係 (全合成 Mobil 1 5W-30)
反正我的看法是,如果任何人對開板大的看法有意見的,自己去花油錢,自己去設計路線,自己去紀錄數據,自己去犧牲個幾天時間,自己去整理,歸納,撰文,如果結論不一樣,再來對這篇文章提出質疑,如果拿不出東西來的,乖乖的安靜的看好文章,給開板大掌聲,當作吸收資訊。
RX
註:上面有提到 89 的汽油,美國是 87 89 93 ,台灣是 92 95 98 .... 為什麼數字不一樣我就懶的寫了...

註二:車子是 01 年的 Subaru Outback H6 3.0 當年哩數應該在一萬英里上下,很新的車。
RX78 的廢話連篇
>> https://www.facebook.com/GRX078/
Qmore6545 wrote:第一. 有能力向總代理借車,但是借來測試的並不是他們家的產品,而只是當測試道具,顯然樓主的角色是有足夠影響力讓總代理買單,是什麼樣的角色有能力直接和總代理借車?<---因為我是01的汽車版編輯啊,怎麼會借不到車?看看我的試車文,我能借到的新車還蠻多的。
第一. 有能力向總代理借車,但是借來測試的並不是他們家的產品,而只是當測試道具,顯然樓主的角色是有足夠影響力讓總代理買單,是什麼樣的角色有能力直接和總代理借車?
第二.花了整整兩天開了1200公里,還把老婆小孩都拖下水兩天都跑同樣的路程,又還自己花了五千塊油錢,只為了求得一個真相,只為了自己以後要選擇哪一家去加油?在現今的商業社會裡,我不敢說沒有這樣的人,但是大家可以自己判斷這樣的說法是否符合邏輯推理與經驗法則
第三.這個測試所有前段都設計的條件很接近,最後卻留個一個違反"相同條件測試"的大失誤-->第二趟沒有在同一個路段結束後加油.這個失誤讓中油的測試路段多跑了一段相對最省油的國道五路段,讓中油的測試結果會更漂亮, 最後下結論的時候就用這個不是apple to apple 的測試結果得出中油多跑12%,並沒有用一些方法扣除最後的國道五去修正12%這個數字
前面的精心設計強調排除變異,最後卻會犯下這樣的錯誤,對照前面的精心規劃,有能力規劃前面,卻會忘記後面要在同一個加油站加油?
第二.花了整整兩天開了1200公里,還把老婆小孩都拖下水兩天都跑同樣的路程,又還自己花了五千塊油錢,只為了求得一個真相,只為了自己以後要選擇哪一家去加油?在現今的商業社會裡,我不敢說沒有這樣的人,但是大家可以自己判斷這樣的說法是否符合邏輯推理與經驗法則<---我老婆是全職的家管,當然願意跟我跑一趟啦,反正是我開車;而且既然我是01的汽車版編輯,所有汽車相關的測試都是我的責任啊。
第三.這個測試所有前段都設計的條件很接近,最後卻留個一個違反"相同條件測試"的大失誤-->第二趟沒有在同一個路段結束後加油.這個失誤讓中油的測試路段多跑了一段相對最省油的國道五路段,讓中油的測試結果會更漂亮, 最後下結論的時候就用這個不是apple to apple 的測試結果得出中油多跑12%,並沒有用一些方法扣除最後的國道五去修正12%這個數字
前面的精心設計強調排除變異,最後卻會犯下這樣的錯誤,對照前面的精心規劃,有能力規劃前面,卻會忘記後面要在同一個加油站加油?<---這就錯的更離譜啦。我如果是先測試中油的油品,之後才測試台塑的,試問一下,我哪裡生出來另外的5、6公升汽油,去完成最後的高速路段呢?因為加台塑的汽油,還沒到那就已經沒油啦!我先測台塑的汽油,只是因為我一開始隨機就選了台塑先跑,如此而已。
我的構想是單純的想「跑完一桶油,看誰跑得遠」。你的測試構想是,「跑完一段路,看誰用油少」,這兩者的結論不是一樣嗎?就算修正12%的誤差,不算國道五號的距離,難道我最後的答案就會大逆轉?
好的,聽你的建議,我下次先測中油的油料,看看結果有什麼不同。而最後萬一先測的油料跑比較遠,那接下來第二種油料開到沒油時該怎麼做,請現在也事先敎我一下。
唉...我如果真的刻意要搞得哪家很窘,我一開始就寫我先測中油,然後第二趟測台塑時,結果還開到沒有油回台北,不是弄得更誇張?
感謝您提供建議。

這個年...頭都變了!
sniper59 wrote:
第一. 有能力向總代...(恕刪)
5分奉上版主
實際實驗會有很多變數要抓
很多事情不是想當然爾
版主已經竟量把變異降低
如果還是要挑毛病是永遠挑不完
嘴砲總是比較快的
請嘴砲族回答:
1. 3000公里和10000公里的車油耗相差多少, 請給你的實際數據, 否則版主給的數據還是有價值的, 說版主實驗方式不對的人, 也要附上至少和版主一樣的數據才具公信. 不要直接說5%, 否則就是嘴砲.
2. 各位看到網路上說中油與台塑的煉油方式不同, 但放在實際開車測試, 物理會給我們最真實的數據, 有時會和想的一樣, 但有時會和我們想的不同, 這才是物理實驗的精隨, 你怎能確定中油或台塑的人搞不好想錯? 所以大自然給我們的數據, 就是最好的見證
3. 請把版主的實驗方法看好, 人家是相同的油跑多少公里, 不是相同的路跑多少油, 因為版主實驗條件就是一定要等油箱空才能加油. 若你認為非要相同的路程的實驗, 也請自己花兩天來個台花兩日行, 這樣才不是嘴砲. 版主的實驗方式沒有錯誤, 但因為實驗開始假設的不同, 數據當然會有偏差, 你不能說實驗是錯誤的.
4. 不然哪天你來發文, 台塑大贏中油12%, 到時候大家再來崇拜你, 不要打擊用心發文的人.
5. 那你若要做相同路不同的油耗, 那你要怎麼知道油箱還剩多少公升的油, 你都認為板大的實驗不正確, 那別人當然更可以質疑若你這樣做的誤差會不會更多, 就算用抽油機抽出來量看看, 要不要還說是不是有抽乾淨? 實驗的精神, 就是在既有條件下, 盡量求其準確, 做不到的部分就先不用想.
6. 叫板大量剩餘油體積的嘴砲, 下次換你自己來. 那我問你若你真的抽出來, 你要怎麼量? 用測試儀器量體積是誤差比較大, 燒杯的誤差就5%, 那你就去借誤差小的儀器? 我想板大用加油槍的原因, 就是因為加油槍至少有校正過, 所以可以控制誤差在0.5%. 不要說要量重量, 有人都說溫度溼度高度等等的空話, 那當然油品的密度也會變化. 版主的方法已經不敢說最準 但也是很巧妙的方法. 50公升加滿, 若用0.5%來算, 就只有25CC, 怎麼還有人說會誤差到1公升.
我在台灣時也只加中油直營店
現在人在國外因為因為油太貴
所以什麼便宜加什麼
現在mobile的95無鉛居然要1.05鎊就是台幣57
真是傷錢
因為油太貴所以沒本錢做這樣的測試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