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

開過AWD,一切都回不去了……

fake802 wrote:
原點是,大部分抓地力圓並不是用來表達一個輪胎,而是整個系統。


我想不是這樣解釋.
而是要看分析哪個點或是整個系統
驅動輪,從動輪各有其地力圓,整個系統四個輪子一起看也是有其抓地力圓
會討論抓地力圓
是有人提出同一台車,其驅動輪,從動輪的抓地力並不會不同

fake802 wrote:
不過我們還是能試著玩點小變化,假設一台車子用了抓地力良好的前輪,跟抓地力不良的後輪,那麼
前輪的大圓跟後輪的小圓軌跡的綜合表現會是像剎車方向偏心的橢圓形,實質上的抓地力限制也不會真的是圓形,而且更多真實因素加進去還會讓以下這種理想計算出來的成果往內縮。
當然如果你堅持的話...撇開驅動從動的迷思,大概可以看到這樣的圖
好像跟之前提過的圖幾乎一樣對吧...
我的答案是,最大抓地力會不會相同,還是看懸吊、重量轉移、下壓力跟輪胎等等brabra的因素,無關什麼動,但是最大能使用的循跡力,確實會不同,如果沒有逼到靠近極限,AWD確實多了一些使用的空間,然而,回到之前所提,這個外圍的極限跟重量轉移有很大的關係,而四驅車原始重量更重,同樣成本下除了得"多"一堆材料還得"多"處理車子重量帶來的劣勢,所以從下圖來看的結果是往下多了些空間,但左右被cut掉。


你上面說的這些沒什問題,
我也知道,重心轉移,其四輪的受力是不一樣的.
只不過跟離前面討論 AWD,2WD 內容是不一樣的範圍.
要把其他因素加進來的話(輪胎大小,材質,下壓力,車重,懸吊...),可能沒完沒了

不過有一內容,也就是我想說的"如果沒有逼到靠近極限,AWD確實多了一些使用的空間"

至於這空間對平常用車有無幫助,我想是本樓討論的重點.

另外我也認同 四驅車原始重量更重,同樣成本下除了得"多"一堆材料還得"多"處理車子重量帶來的劣勢

只是我想 C/P 與 有無幫助 還是要分別來看才對.

PS 不管結論看法如何,個人對你的的發文比較認同.在同樣原則(理)認知下,提出個人看法,這比較像在討論.
fake802大的解說比我詳盡一百倍
不過看不懂的還是看不懂

可惜!!
想的太複雜,往往讓自己更混淆,用文字拼命說明...效果不好。
會打水漂嗎,拿個扁平的石頭,用力往水上丟過去,根據石頭特徵跟你的力道,有時候漂到對岸也行...
把石頭躺著丟還是立著丟才能丟的遠?

之前提供的圖...

英文說明很清楚,918就是受累於那誇張的325寬胎,這夠基本吧,就算你在工程學上怎樣用心,那麼寬的胎,類似的下壓力,他就容易浮啊!
但是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於這賽道,天生就是設計來測試濕滑地面上安不安全,造成這些賽車跑起來就只能如此,圖都給你看了,T8到T1之間有多短,隨便找一下都有youtube可看,簡言之,只要適當的traction control,300匹還是900匹在這直線上的成績都差不了多少,有人以為1min 2x秒很厲害...沒去深入了解難免如此。

autocar去年底做了特輯,誰是濕滑地面上的best car,用的是同樣賽道

在英國那個地方80.9秒就是1min 20.9秒的意思,也就是榜單上有兩台~3萬跟9萬英鎊的小弟成績比918老大好,不過我們可以看更有趣的~
0.65g的gtr明明側向G值第二為啥四驅裡面是墊底,比起0.58g的mini微弱cooper,才快了1.6秒?
重點是...換台前驅車會有啥突破?

autocar還是有準備,同樣賽道Audi R8 對上Skoda Octavia 1.4t(122匹)

也就是71.5秒的意思...恩...恩...影片隨便找都有,親自看過影片,你會發現跑個1min20s絕對算不上是太難的事情,至少用這台前驅車應該不難。
好吧...四驅多出來的輸出能力在濕地彎道真的能帶來安全嗎?
71跟80秒的極限差距,要怎樣彌補才能帶來安全?我是想不透的

fake802 wrote:
想的太複雜,往往讓...(恕刪)


好長的討論,都沒時間回來看看,連車也還沒買,沒想到會掀起這麼大的波瀾。

感謝大家的指教,最近Levorg也上市了,應該會聽大家的建議過去看看,謝謝!
  • 4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