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ke802 wrote:
原點是,大部分抓地力圓並不是用來表達一個輪胎,而是整個系統。
我想不是這樣解釋.
而是要看分析哪個點或是整個系統
驅動輪,從動輪各有其地力圓,整個系統四個輪子一起看也是有其抓地力圓
會討論抓地力圓
是有人提出同一台車,其驅動輪,從動輪的抓地力並不會不同
fake802 wrote:
不過我們還是能試著玩點小變化,假設一台車子用了抓地力良好的前輪,跟抓地力不良的後輪,那麼
前輪的大圓跟後輪的小圓軌跡的綜合表現會是像剎車方向偏心的橢圓形,實質上的抓地力限制也不會真的是圓形,而且更多真實因素加進去還會讓以下這種理想計算出來的成果往內縮。
當然如果你堅持的話...撇開驅動從動的迷思,大概可以看到這樣的圖
好像跟之前提過的圖幾乎一樣對吧...
我的答案是,最大抓地力會不會相同,還是看懸吊、重量轉移、下壓力跟輪胎等等brabra的因素,無關什麼動,但是最大能使用的循跡力,確實會不同,如果沒有逼到靠近極限,AWD確實多了一些使用的空間,然而,回到之前所提,這個外圍的極限跟重量轉移有很大的關係,而四驅車原始重量更重,同樣成本下除了得"多"一堆材料還得"多"處理車子重量帶來的劣勢,所以從下圖來看的結果是往下多了些空間,但左右被cut掉。
你上面說的這些沒什問題,
我也知道,重心轉移,其四輪的受力是不一樣的.
只不過跟離前面討論 AWD,2WD 內容是不一樣的範圍.
要把其他因素加進來的話(輪胎大小,材質,下壓力,車重,懸吊...),可能沒完沒了
不過有一內容,也就是我想說的"如果沒有逼到靠近極限,AWD確實多了一些使用的空間"
至於這空間對平常用車有無幫助,我想是本樓討論的重點.
另外我也認同 四驅車原始重量更重,同樣成本下除了得"多"一堆材料還得"多"處理車子重量帶來的劣勢
只是我想 C/P 與 有無幫助 還是要分別來看才對.
PS 不管結論看法如何,個人對你的的發文比較認同.在同樣原則(理)認知下,提出個人看法,這比較像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