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

[分享]省油大作戰! [自製氫氧氣] 老車回春術

pu793 wrote:
臭氧反應活性強,極易...(恕刪)

想請教一下樓主,您電極板下水後有量過電阻值嗎?
我試著去量,發現我加不加氫氧化納都會有導通值(不是短路),請問這樣算正常嗎?
如果不正常是水的問題嗎(我是用包裝的蒸餾水)
我用的是統一純水,有用導電度計量過,是0。
不加氫氧化鈉水會導通,要量側導電度來判斷,水是透明的水中的離子太小看不出來。
水會導通,就是水的問題,水中的導電離子比較多。

1.有可能裡面不是蒸餾水,包裝水有的是自來水再經過處理,成本比較低(看業者良心)。

2.蒸餾水不純,要用導電度計量測才知道。

3.家用RO機,導電度大約10~30不是0,所以還是有一點會導通,不過還是可以用,比自來水好太多了,自來水中含有鈣,鎂,鐵..等離子加上餘氯,電解有可能會產生少量氯氣(有毒),及電解高溫會產生三鹵甲烷(有毒)。
嗨!各位大大, 看到第27頁後真的很佩服各位的實驗精神, 不過在下想提供一些數據供動手實驗的網友參考:

讓我以車輛的輸出功率(以Toyota Camry 2000cc 147HP為例)來看這個氫氣省油的想法是不是有實用性.
1) 以電瓶電解水的最大消耗電流10A來算, 這套系統消耗的功率約為120W (12V * 10A) 或0.12KW(千瓦). 假設在使用電能把水電解後再輸入引擎燃燒的這整個過程中, 所有的轉換效率都以100%計算的話, 0.12KW的功率就是這套電解省能系統所能輸出的最大能量了.
2) 再來看看車子本身的功率狀況. 首先, 以最大功率147HP為基礎, 假設平時車輛行駛時使用的功率是最大功率的1/10, 也就是15HP左右. 換成常用的千瓦, 15HP相當於11.25KW.
3) 0.12KW相對於11.25KW, 約為1%的功率提升 (或是節省1%). 這是以電解系統最大功率輸出並且轉換過程完全沒有損耗所得出來的初估數字, 實際提升功率 (如果有提升功率的話) 的情況應該低於1%. 到此, 是不是有實用性似乎非常明顯了.

以上粗略計算供各位大大參考...

cjlan wrote:
讓我以車輛的輸出功率(以Toyota Camry 2000cc 147HP為例)來看這個氫氣省油的想法是不是有實用性.

看來你也不是理工人吧!

1馬力=0.746kw

只是能量單位換算,並不代表1馬力可以產生0.746kw的電量。

我只知道Toyota有油電車,不知道有可發電的車。

那麻煩你移駕你的Camry 2000cc 147HP,來我家發電(147*0.746=109.7kw)109.7kw,夠我家使用約20天,我以台電3倍價錢和你購買。

如果可以這樣算那:
1公升汽油有34.6百萬焦耳
1 kw電有3.6百萬焦耳
1 公升汽油可產生9.61kw=12.88馬力(給 法拉利 用也是12.88馬力哦!)

這樣計算根本行不通嘛! 學學 WEISS571 大大所計算的還比較說的過去,我也比較欣賞。

(要刮別人鬍子前,自己得先刮乾淨)理工也不夠強,不要說我看不過去,別人也會看不過去。

要說人家計算行不通也不是不可以... (雖然行不行得通還是另一回事)

不過要怎樣計算才會通咧?

當然汽油燃燒後牽扯到內燃機效率, 馬力輸出後又有發電轉換的效率問題, 自然就沒完沒了了XD

就假設發電效率都是100%好了, 那這台CAMRY在最高馬力輸出時, 都轉換成電能, 每小時應該可以產生多少電能?

(功率和能量之間的關係我已經提示得很清楚了... 還搞不清楚的話, 我也沒輒了^_^)
Abcb wrote:
不過要怎樣計算才會通咧?

我自己也算不出來,不過我實驗的數據就是強而有力的證據。(或許很多人說不可能,但事實就是事實)

我的實驗數據和國外很多的實驗數據也都差不多。

國外玩氫氧氣也很多年,只是我們國內對氫氧氣這方面不是很有概念(包誇我自己)。

國外也有十幾家在賣氫氧氣這方面產品,國內也有一家。

為什麼別人在賣的都不去質疑,而我是免費教大家做卻被質疑,我實在搞不懂??

(好心沒好報)

您的實驗數據根本沒有任何反駁前面諸位朋友所提出質疑的能力...

就看您上一篇自己都不會算(其實連功率和能量都搞不清楚), 還可以斬釘截鐵地說人家行不通一樣, 憑藉的是什麼?

我認為沒有人懷疑您實驗出來的結果是真是假, 至少我也是這樣.

但是您提出的理論不是那種實驗就可以證明是正確的, 請您認清楚大家質疑的重點在於"您提出的理論和邏輯", 不是在於您的裝置或實驗有沒有效果.

說老實話, 因為你的理論和邏輯根本就是錯的... 實驗成效確有其事, 但是背後卻完全不是您說的那一套; 效果越是成功有效, 就離你那一套電解氫氧氣的理論越遙遠.

聽得進去就算了, 聽不進去也無所謂, 反正結果比為什麼還要重要是再正常不過的事:p
小弟覺得學理工習慣用數學證明是否可行, 不過是不是該考慮到會不會有以下的狀況:

1.當我們用數學去檢視某一現象是否可行前, 有確定真的合用該現象嗎, 假設某一現象是 2AB, 且常用某公式A(C+D+B) 來解釋, 但我們卻用A(D+B)去檢視該現象AB, 雖然在學校可能常常省掉一些因素而用基本公式去看, 但這樣會準嗎

2.或許有些現象的發生須俱備某些特別的成立要件與生效要件, 要許多公式一起配合, 而那些公式可能只有專業科學家才瞭解, 不是一般普通大學生或碩士生平常能接觸到的, 我們只接觸到最接近該現象的公式, 當我們只知其中一個公式, 並且只用該公式去檢視該現象, 可能也不會準

3.有些現象至今還無法確定掌握細節, 如颱風的形成或地震的預測, 可能還不確定應該用哪些公式或理論去檢視該現象會最準確, 或許最接近現象的公式只能滿足六成或八成, 而即使我們用該公式去檢視最多也只能接近現象的八成

有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現象與數學描述, 細看之後或許才發現跟學的差這麼多, 也或許才知道以往學的一些東西是被簡化的, 當在檢視版主的實驗會不會有上述的狀況發生呢




cjlan wrote:
實際提升功率 (如果有提升功率的話) 的情況應該低於1%. 到此, 是不是有實用性似乎非常明顯了...(恕刪)


你算得有理,不過實驗家們想賭一把的是對於燃燒效果是否有幫助,可能類似汽油添加劑之類的
pu793 wrote:
這樣計算根本行不通嘛!...(恕刪)


因為您把 功率(做工的速率,或者 能量釋放的速率)(馬力、kW) 與 能量(焦耳) 搞混啦,所以一時錯怪了前面那位的發言
  • 1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