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用扭力樑的轎車 與用多連桿的suv 誰過彎會比較犀利?


meridian wrote:
簡單來講就像是翹翹...(恕刪)


了解,感謝分享!!

Dwing wrote:
舉個例來說 假設兩台車重一樣,馬力,變速箱一樣

一台扭力樑,一台獨立懸吊

扭力樑 降避震

獨立懸吊 不降

這兩台誰的過彎會比較殺呢? ...(恕刪)




即使不降懸吊,我還是覺的扭力樑較快

我同個彎,開多連桿或雙A臂老是愛推頭,扭力樑時心臟大顆點,路線對既快又不會退頭,屢試不爽

怪事

BlueMoon2100 wrote:
樓上說的專業,扭力樑主要還是低成本小車節省車室空間使用,尤其日系車種.
稍微高規的運動小車都較少使用,例如AUDI TT或GTI後避震系統都是多連桿.


TT和GTI已經不是稍微高規
價格帶都是高級品牌入門車了
事實上歐系小車用扭力樑不少
只是當時沒啥人提
日系車反而還比較少
就像之前所提
因為出現在altis上面
才突然變成攻擊操控不好的集中點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
altis國產第一代之前的corolla
其實是四輪獨立懸吊吧
但扭力樑和獨立懸吊
真的會對於操控影響很大嗎?
低階版的golf和中階以上的golf
或是上一代的wish
普通版(拖曳臂)和Z版(雙A臂)
開起來真的有差嗎?
底盤懸吊整體的設計
才是影響的關鍵
過彎快否,可以看SkidPad彎中加速的g値。例如:11代的Altis,skidpad有0.82g;但RAV4,skidpad 只有0.75g⋯⋯,兩者馬力重量比差不多的情況下,g値大的過彎快,這樣比就清楚了!
peugeot 3008 用扭力樑結構,麋鹿測試也跑到時速80公里仍然有良好穩定性,這輛suv在麋鹿測試上也打趴馬三的多連桿,所以樓主問題對扭力樑跟多連桿的理解跟假設根本不正確

實際上操控好不好看車廠調教,跟哪種結構比較好沒有關係,只是比起扭力樑結構,多連桿的機械幾何結構比較複雜,同樣的穩定性,以成本考量來看,多連桿結構可以透過機械設計來節省材料成本

不過多連桿跟扭力樑懸吊特色差異頗大,端看車廠造車理念與成本考量來設計車輛,單是比較兩種結構哪個比較好,根本就無從比較
光比這個數質不夠
看km77的測試比較準

erichuang801 wrote:
過彎快否,可以看SkidPad...(恕刪)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