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說說大家對『空氣車』的看法?

給putin456大大:
抱歉呀!
誤會你了...^^"

putin456 wrote:
全球少數人(或者...其實也不少= =),
3500CC、4000CC、5000CC...等等的油門一踩,
那30%、50%又都不見了...

這一點說的實在太好了,
美國是全球耗用能源的大怪獸,
明明工業能外移的都外移了、製造能外包的都外包了,
為什麼還可以耗費這麼多的能源?用來幹了什麼?
真令人想不透~
我這邊只找到2002年的原油消耗資料:美國72億桶、日本19億桶、中國18億桶、德國9億桶、俄羅斯9億,
2003之後好像中國就已經取代日本成為第二名,
不過無論如何第二名到第五名的油耗加總竟然還比不過第一名的美國!
原因就在於大馬力、大CC數的車子猛開...且美國車商對「省油」這回事也不放在眼裡(這可是高爾說的),
高爾在片中根本就是對著美國人說教的,
區區全球5%的人口竟可消耗如此多能源、而美國政府也不願對自己的企業/人民做約束(逃避京都議訂書)。
有時想想我們攢了好久省下的...說不定全都被他們瞬間消耗掉了~
唉!
誰叫人家是大國呢?^^"
這只是我個人偏頗、狹隘、淺顯、渺小微不足道的一點意見...
我個人認為生質燃料是「改善方案」,而非「替代方案」或「解決方案」

從兩個點來看
1. 石油不斷消耗,不會再生,而生質燃料可以使現在的內燃機苟延殘喘的時間延長
2. 生質燃料的燃燒產物比汽油乾淨一些

我們只能冀望減緩污染的速度,並且在這段多出來的時間裡能夠發展出真正的替代或解決方案
所以儘管這不是斧底抽薪的解決方式,現階段我們也只能大力支持

至於空氣車,我個人是十分樂見他能夠成為短程通勤的主要動力
因為目前看來實現的門檻較低

AndyLai wrote:
有時想想我們攢了好久省下的...說不定全都被他們瞬間消耗掉了~...(恕刪)

是沒錯啦!所以一堆國家看美國人不順眼
但是面對這樣的議題時我覺得應該積極一些,不要因為別人不做我也不爽做
些微的改變也是改變
很有趣的概念耶,想像一下數十年後,有這樣的產品:

你可以把空氣機踏車(兩輪)或空氣車(四輪)的可攜式壓縮氣瓶帶回家。

這個氣瓶可以連結到你的個人健身器材(跑步機、健身車、划船機)上,看你是要練出腹肌還是鍛鍊腿力。
當你在邊看電視,邊運動的時候,這些健身器材可以為你的壓縮氣瓶加氣。

萬一當天加班太晚,沒時間健身順便充氣,這時你可以插上插座,使用電力自動充氣。

第二天,你把氣瓶插回你的空氣機踏車上,其動力就可以帶你去公司,萬一昨晚偷懶,動力不夠,趕快踩踏板,就如自行車一樣,騎在路上時,你就可以發現誰昨天晚上偷懶或忘了插電。

同時壓縮氣瓶不只可以用於個人交通工具上,未來的公車與捷運,使用雙能源,包含電力與空氣加壓,備有與載客量相同數量的氣瓶接口,只要你將你的氣瓶接上接口,車資可省10元。當然你也別想矇混過關,矇混拿沒加氣的氣瓶貪小便宜,當你拿未加壓的氣瓶接上接口,車上系統會閃爍燈號,並以國語、台語、客語、英語等語音提示:「您的氣瓶壓力不足!」車上所有的乘客會盯著你看,你將會羞愧的面紅耳赤。同時車輛材質以碳纖輕量化,不若之前笨重,空氣加壓也較容易推得動,如果拿這些動力,是推不動三十年前2007年份的老舊公車與捷運,足證科技的進步。

Yahoogle拍賣上也出現「氣瓶加滿,一元起標」的拍賣,此為一些失業人口的主要經濟來源,他們的工作就是踩健身車,把氣瓶加滿!

2037/05/15 台灣自由聯合蘋果時報頭條:空氣車開放五年,國民變得更健康!副標:十大死因首度由疾病變為意外死亡

...........................................................掰不下去了...........................................................

原來為黃粱一夢,但未來的事,誰知道?希望是更好,而不是更糟!

AndyLai wrote:
給putin456大...(恕刪)


話講開了,
就OK了。

這篇只是剛好講到小弟個人比較知道一點點的部份而已,
剛好某些東西又有涉足到,
個人覺得還滿有興趣的。

其實在台灣不用太去注意生質燃料,
以台灣的田地、可作面積,
根本不足以負擔10%的車輛使用(目前總數),
加上廢油回收,
也增加不了多少,
算一算成本,
廢油回收給小盤,
小盤->大盤->工廠已經每公升都快跟汽油一樣貴了,
加上工廠設備成本、煉油成本、運送成本、人事成本,
依小弟估計升質柴油如果拿出來賣,
全自製來說的話至少每公升要高於40元,
這還是作物轉柴油來拉低回收部份的成本,
才有可能的優惠價格,
國外進口目前是還可以,
等到成熟了確定國外會有多餘的量供給我們進口嗎?
這小弟想不太可能。

原本可能由台糖開始種植甘蔗來轉換生質酒精,
可是到最近以來都一直沒消沒息,
看來...
或許是小弟這方面資訊不夠吧XD
就請了解的大大解說這一部分嚕~

空氣車的這一部份,
要是鋼瓶是上面大大說的這一部分的話,
那小弟就開始有了疑問,
為何不用液態空氣呢?
以這樣的續航力來說,
可能就變成80%的人不會買,
多少人有停車位?
多少人是住獨棟的?
光是充氣問題就讓一堆人卻步了,
再想想220V的空氣壓縮機的體積、重量,
比較可惜的是目前這樣的理念,
很難實際的全面實行,
不過科技日新月異,
這也很難說,
還是要感謝樓主提供這樣的一個新的資訊。
2019 SUZUKI VITARA 1.4S AllGrip
Octanol wrote:
我個人認為生質燃料是「改善方案」,而非「替代方案」或「解決方案」

從兩個點來看
1. 石油不斷消耗,不會再生,而生質燃料可以使現在的內燃機苟延殘喘的時間延長
2. 生質燃料的燃燒產物比汽油乾淨一些
..(恕刪)


其實生質燃料也可以是解決方案

生質燃料的重點就在於"生質"這兩個字
就目前已知的生物來說, 絕大多數都是直接或間接的以太陽能為能量來源(深海溫泉生態系例外)
若能以綠色植物來生產生質燃料, 那不但能較直接的使用太陽能, 且同時可以藉由植物的固碳作用來吸收二氧化碳.


花生糖 wrote:
壓縮空氣缸的氣壓很高,因採用玻璃纖維氣缸,一旦發生意外或車禍,氣缸只會沿直線裂開,貯存的壓縮空氣會「撲」地一聲排出,無爆炸之虞。(恕刪)


我覺得很奇怪
明明文章中有提到使用的氣缸為玻璃纖維
為什麼還是有人一直在氣缸爆炸做文章?
難道是有人見過那種東西爆炸 且有實際數據嗎?
我中文不是很好
不過我想文中提到的
應該是carbon fiber吧
我覺得還滿安全的
本人很樂意見到此類的車能真正的上市
putin456 wrote:
....其實在台灣不用太去注意生質燃料,
以台灣的田地、可作面積,
根本不足以負擔10%的車輛使用(目前總數),...(恕刪)


如果以全球觀點來說, 全世界的可耕地要養活全世界的人就有點吃緊了
更別提要用這些可耕地來生產生質燃油.

但是, 生質燃油不一定要種在地上..............

海裡頭綠色植物多的是, 海洋面積大的很. 只差人類有沒有看見這塊寶藏, 有沒有技術去利用.




空氣車表面上好像使用空氣為動力,實際上它是以電力為動力來源。因為氣瓶充氣需要電力。

就好比電動車的馬達的動力來源是電池,電池充電需要電力一樣。

所以是空氣車還是電動車好,就需要從各方面來評估了,例如充電、充氣的能源利用效率、製造成本、維護成本、經濟性、社會成本等各方面綜合考量。

不過除了何者效率高的問題外,二者最大的差別應該是充氣比充電快速很多,但是充電可以在家完成。(也有可能發明便宜的充氣機?)二者可以依用途而並行採用也不一定。

話說如果氣瓶具有經濟效益,那以後很多馬達等動力設備,改成採用氣瓶也不一定。 氣瓶儲存壓縮空氣就好像電池儲電。氣瓶驅動活塞,就好像電力驅力驅動馬達一樣。

我想現在這些方法要取代石油都有一定的難度。
文中加氣站加氣只要三分鐘。嗯!家中充氣或充電車本來就不是主流。
你會買油在家中加嗎?不會!~^^

putin456 wrote:
再提到補充部份,
一般停車場或家裡的地下停車場哪來的220V電源?
再說還得充4小時,
充了4小時對於常跑長途的小弟我來說,
到達客戶那邊又得再充4小時,
否則回不了家,
常常中山高->省道->林內->省道->斗六->國道三號->民雄->國道三號->新市->國道三號->國道十號->中山高->高雄->中山高->台中(回家),
每個地方最多停留1.5小時,
原本一天可以跑完的,
換這種車子要多多少時間出來?
...(恕刪)
花生糖 wrote:
文中加氣站加氣只要三...(恕刪)


這就是重點了,
3分鐘是加氣站,
現在光是推個瓦斯加氣站就沒幾間願意做了,
而且這不是像加油站那種灌輪胎器的空氣壓縮機而已,
想想220V的空氣壓縮機要灌4小時,
那灌3分鐘的是怎樣的設備?

在家充氣或充電怎麼能說不是主流?
科技的目的不就是要更人性化,
簡化過程嗎?
如果中油有再每個家庭遷一條油管,
小弟我會在家裡加油,
不能這樣比,
油的製作過程一般人無法製作,
但是空壓機卻可以"有可能"每個家庭都有,
如果科技無法做到在家充電或充氣成為主流,
那要推這台空氣車的難度,
只有增加並不會減少了。

看看近10年後會不會有更高科技的設備產生,
倒是樂見這類跨科技的產品,
不斷的研發出來為人類造福。
2019 SUZUKI VITARA 1.4S AllGrip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