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凹了==

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刪
要達到人車合一 最好的方式 還是要多開啊...
但是除了 這一點...還要多 +一點用心才行

最好方式 就是每天開車...
還有最好的話 就是常常換一下開車道路的環境...
相信 經驗很快就累積起來了....

說到這 其實我一直認為 開車年資與開車經驗是不可混為一談的...

前一陣子的新聞 當事人說: "我開車經驗二十幾年了"...一定是車子的問題

說真的 除非有像拓海一樣的本事 不然 每天一樣的開車方式走同一條路

如果不是特別用心注意一些開車細節 開車經驗成長有限啊
有乙式險就出險,也可以快到期前累積多一點再出險,反正依你的技術是漲定了沒差,但還是比自己出錢修車划算多了。

VITUS0714 wrote:
台北國賓飯店的地下停車場




你居然敢把大莽開下去~~我是沒吃到虧,但是真不是車子可以停的停車場
1.適當的坐姿:雙手手腕置於方向盤頂端時手肘仍能放鬆些微下沉,雙肩此時不離開座椅,椅背盡量打直,座椅高度以視野良好能放鬆觀察車外狀況為主,右腳踩剎車到底時大腿仍有彎曲餘裕,左腳能穩定踩在左方靠腳區域。方向盤高度若能調整,以圓盤上端約為下巴高度,雙手持方向盤3,9點位置時大拇指約為肩膀高度。
2.正確的方向盤握法:穩定輕握於3點,9九點方向。以拖與推的感覺轉動,交替手盡量勿交叉而以接力方式為之。
3.正確的油門剎車控制:不要重踩,突然施力,一切以穩定為基礎,即使速度快,也要用穩定的頻率施加壓力,加速穩定,減速確實。
4.正確的觀察:開車時保持視野靈活與專注,多利用後照鏡隨時觀察車身周邊狀況並練習前置觀察的觀念,將視野放遠,並預先考量自身行車動線,並提前利用燈號確實提醒其他用路人自身動態。
5.正確的車身觀念:到五金行買兩個三角錐桶,在空曠處練習並尋找車體適當參考點作為車身控制的依據。明確理解愛車如長,寬,高等各項數據尺寸,以及空車重量,乘載限制,胎壓設定等基本參數並定期檢查。
6.明確的極限駕駛觀念:參與廠商舉辦體驗活動或與有賽車經驗的朋友到合法賽道嘗試練習,體驗車身重心轉換,車輛與輪胎負重變化,並理解愛車在極限狀況下如進彎速度過高,高速緊急剎車,雨天高速轉彎時等等特定動態反映。
7.只要上路就要保持精神狀況的集中與情緒的穩定。
真正的開車高手只有一種,那就是不會撞到任何東西及人。
這要怎麼練,一是慢慢開,二是要小心,三是時間久了就熟了(但不能有了第三,忘了一、二)
不要逞強,不要不好意思,你撞到是你倒楣,旁邊原先說風涼話的人只會雙手一攤離開現場。
天下無一蹴可幾的方式,熟能生巧,小心駛得萬年船,十次車禍九次快!
想人車合一
換手排練習最快了
VITUS0714 wrote:
--6月30日更新謝...(恕刪)

wtevosky wrote:
有在玩甩尾的車友都做...(恕刪)


你的理論很對.但有誰敢貼著護欄放開手??

又有誰敢真正手放開點菸抽??
z123415299 wrote:
你的理論很對.但有誰敢貼著護欄放開手??

又有誰敢真正手放開點菸抽??(恕刪)


當你發生失控在救車時完全靠的就是反射動作在救車
所以習慣動作很重要....
是你正確的駕駛動作來累積你的反射動作
(例如前驅車推頭或甩尾跟後驅車推頭或甩尾的控制方法就不一樣)
所以當你失控時身體就已經在反射你要救車的動作了
你會認為你還有餘力再去看你離護欄有多近
要不要放雙手還是抓緊方向盤嗎
告訴你以上都不是
你唯一剩下的就只是你的反射動作在執行你救車的任務
離護欄多近要不要放雙手或是點不點菸等等你可以去參考D1的影片
甩尾的動作顧名思義就是車輛轉向過度所產生的打滑現象
而D1大賽的車手每個人不過是在盡力的把車輛倒回應有的行車路線之上
同時又在創造人為的失控來延續打滑的現象
簡單的說打滑....救車....打滑....救車....無止境重複下去就是在玩甩尾
也就是在比你對車子的控制能力到什麼程度而已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