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

開過AWD,一切都回不去了……

jacjan wrote:
就好像 off road 的時候

你說你前中後差都鎖定了(maximum traction),

所以你現在擁有最大的安全性(maximum safety),

別人不笑死才怪.

邏輯用到 on road 也是一樣.

還是這句話:

awd/4wd 增進的是 performance 不是 safety.

搞不懂的話去試完車,

我覺得如果硬要把4X4 off-road納進來
那真的沒完沒了,已經完全是另一個世界
也不能在柏油路的世界來比較
Audi Quattro/Subaru AWD系統對於循跡性能的提升
如果不能等同於安全性的提升
那同理,所有主動安全配備也都不應該稱之為安全配備
看看以下Audi的Quattro測試影片覺得這不涉及安全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uz6HY_zok#t=25m5s

我本身並不是AWD信徒
版主試的三台車,我喜歡FF的Accord多一些
但AWD的Feature就是如此, No need to argue

AWD也不是萬能不會回不去.....怎說新款式更新科技的AWD出來你還是得乖乖回去
https://youtu.be/ZSkwYwgd3ZI


這篇淺顯易懂的說明4WD的優點,fr除了賽車手和f1之外,人比車凶,還是車比人凶?
側向G值表達的是一台車子的最大抓地能力,循跡性,則是你擁有多少能力來使用這些抓地力。
我想用白話一點的方式講就是:
一個20歲的年輕人,肯定有機會擁有比40歲中年人更高的心跳極限更強的肌肉能力,騎單車競速需要肌肉也需要心跳數,照理來講應該是年輕的比較有優勢,當年阿姆斯壯怎能拼命奪冠?
因為他用藥來取得循跡性!
以上純屬笑話,但是重點就是這樣,抓地力是一個真實的限制,唯有受過訓練的人士才能完整使用,所以才說濕地賽道上,後驅打四驅的狀況四處可見。
有沒有聽過Traction circle?這個圓的最外圍是什麼?就是抓地力上限(F1用adhesive因為他們有強大下壓力)...

所以來回答哪個輪胎抓地力最大,其實這個問題就像他表面一樣的單純跟簡單(如果發問者沒有特殊幻想的話),沒錯,F=uN,正向力大,抓地力才會大,所以轉彎時哪個輪胎抓地力大,這問題我們得先簡化到,怎樣的狀況下,可以讓一台車轉彎時的輪胎"擁有最大抓地力"?
就是一台車子在非常穩定緩慢加速,轉彎角度也幾乎不變的狀況下測得的SKID PAD就是這整台車子擁有的最大側向G值,這個側向G值包含了此時該車的側傾角度,根據這車的重量分配,計算重量轉移就可以得到車子的四輪抓地力分布...
把抓地力分布用圓的大小來表示,轉彎需求的用綠色表示,加減速需求的traction用橘色表示,一輛前置引擎後輪驅動的車輛在過彎時的最大抓地力、過彎需求、加速減速需求(traction)就能像這圖表示



四驅沒有比較安全不是我講的,四驅極限沒有比較高也不是我講的,事實為何如此,理論解說到這,有興趣的請自行深究。

歐對,我的答案是,過彎時,外側前輪是抓地力最大的輪胎,就算是後置引擎後輪驅動重量分配50:50的車輛,也會透過防傾桿的配置來讓前輪負擔最多的"重量轉移"以期獲得[最高的抓地力],這結論我估計,可以套用在99%的市售車上不會出錯。
fake802 wrote:
側向G值表達的是一台...(恕刪)


這好像不是分析 AWD,2WD 驅動輪與從動輪 跟抓地力的關係

而是 重心(轉移)與 抓地力的關係

另外

fake802 wrote:
也會透過防傾桿的配置來讓前輪負擔最多的"重量轉移"以期獲得[最高的抓地力]


如果沒記錯的話,

防傾桿 是減用來減少"滾動效應",作用應是左右輪.

不知跟"前,後輪間""重量轉移"有何關係?

-------------------------------------------------------------------------------------

雖然 抓地力 跟很多條件都有相關聯(重心,驅動方式,輪胎...)

不過本樓是討論 AWD,2WD 的循跡性差異

所以可否單從 驅動輪 與 從動輪 這兩者間的抓地力 來討論

簡單問

驅動輪 與 從動輪 這兩者間的抓地力 是否會是一樣?

fake802 wrote:
側向G值表達的是一...(恕刪)


原本以為你要對主動輪/從動輪提出什麼不得了的論述?

我還是不理解何以用G值的最大抓地力來反映AWD對於循跡的貢獻,即便忽略所有的客觀條件,僅只於2WD/4WD的差別!

理由很簡單...從多數的影片回饋可以看出, 在AWD+ESP的場合(特別是在濕滑路面),打滑不代表失控...從G值看起來,也許AWD也沒有特別出色,不過...關鍵在於平平都打滑(就套用相同G值好了),AWD卻能得到與2WD完全不同的結果....why?

或許這就是你的盲點...因為你只看打滑極限/最大G值,然而實際上...決定最後下場的卻是...

過了最大G值開始打滑到"完全失控"或者"安全拉回循跡"的這段時間!
就算不能馬上拉回循跡路線,至少AWD+VDC爭取了比2WD更多的處理時間...
而危機處理的過程中,以時間換取空間就是不變的原則,也是最一般性的邏輯^^
在這段掙扎期,4輪一起掙扎跟前2輪或後2輪掙扎...就是多一倍的機會,不是嗎?

你的說法僅僅能說明最大打滑臨界值而已(我如果說這是以偏概全,不知您是否認同?)
請問打滑或失速的過程中(不論直線或彎道),u還是原來的u,N還是原來的N嗎?

你提F1,這大概是全世界最容易打滑最難操控的RWD...所以需要相對高超的技巧去利用最大G值提升過彎速度!在相同的車況與路面條件下,能善用路面寬度,讓最大G值維持最久的時間過彎,就是贏家...糟糕,扯遠了~"~

所以...你那些賽道上的"現象"...如果能全拿來解釋,那我是認為花錢去上賽車訓練課程比花錢買AWD或ESP來得有意義多了^^(自然也不需要討論車了...有神人,何須神車呢? 人在,車就神...管他什麼WD40還4WD的?)

正因為不是人人賽車手,所以AWD(先不談循跡,光談轉向中性就好)或ESP等等的主動安全裝置才有其存在的必要與價值...
蓋了真多樓...
自己曾經擁有過RWD,AWD,RWD的車
操控上因為懸吊設計,車輛配重平衡等其他因素,所謂的AWD或許不一定比FWD或RWD來得吃香
但如果只講抓地力,AWD是有正面幫助的
至於安全性,我只相信不管什麼車,速度越快時只會離安全越來越遠
不可否認以前開的Impreza給我不少樂趣,過彎極限高,而且不需要開車的人有特別技術就可以達到
但有次直線快速經過一灘積水時,瞬間整輛車突然往左側橫移,方向盤感覺明顯失去抓地力
那一瞬間車子有三分之一跑到對向車道,還好當時對向沒有來車,但也嚇出一身冷汗
後來下車察看輪胎才發現已經需要更換了自己沒注意到,就算是四驅也會水漂
不管何種驅動方式都是要靠輪胎跟地面接觸
與其注重驅動方式,我會比較注重換好的輪胎與保持輪胎在好的狀態
cchsux wrote:
你的盲點...(恕刪)


最大G值是(幾乎)可視為無法逾越的...你談的只是對基礎理解不足後強加材料造成的誤解,多看書或者找資料會有幫助。
好心提醒你一直以來的盲點。
忽略了基本原理,只看網路上的測試影片,殊不知~這些測試影片的背後都已經把各種條件設定好了,例如...在濕滑地面上讓一般駕駛試著加速通過,實際上掌握該怎麼開車的人不會那樣開,當然不會遇到那種測試顯示出的問題,甚至能更快速的通過濕滑的地面;不可否認的是影片顯示出的特性→適用於大部分一般人身上...記得我提的STIG用135跑完整圈做出最佳紀錄遠勝gti,傑若米卻連拿135開直線都會失控?
大家認知(我也認同)的四驅沒有比較安全、高速過彎的極限也沒有比較高,這些事情本質上跟上一個結論(一般人駕駛4驅可能會較為安全)並沒有衝突,原因也在我貼的圖裡面可以看懂。

Dwing wrote:

所以可否單從 驅動輪 與 從動輪 這兩者間的抓地力 來討論

簡單問

驅動輪 與 從動輪 這兩者間的抓地力 是否會是一樣?...(恕刪)

直覺上就是從動輪抓地力會比較好, 比較不會不正常滑動
驅動輪一定是不如從動輪, 否則就不會有前驅車加速會動力轉向不足, 後驅車加速會動力轉向過度的現象了

所以車輛設計無不是在增加驅動輪的抓地力來達成車輛動態平衡, 所以後驅車會有很寬的後輪, 前驅車會有滾動更強的前軸
  • 4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