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臺灣遊覽車的外型

這是今年農曆年
在義大利搭乘的遊覽車
兒子覺得酷呆了

Tainaner wrote:
這是今年農曆年在義...(恕刪)


客層竟然有雨刷
有沒有人注意到:
別人家的巴士,
司機頭上沒有那片在一半高的"天花板",
人家司機享受的車室天花板高度,和乘客一樣!
這樣一定比較舒服!

反觀台灣,
司機被那片"半天高"天花板壓迫著,
座位又被降低,
舒適性不良,
安全、視野也不良,
到頭來,
乘客也是倒楣啊
看了本土車體廠的作品, 還真的是拼裝車無誤!!
台灣的拼裝車,外型幾十年不會改進變更,

加上亂七八糟得沒涵養氣息的塗裝...

就算是新車出廠,看上去依然給人老態龍鍾,

感覺就像很老的車該進廢鐵廠的感受。

是不願意花錢開發新外型呢,還是沒那個能力呢?

應該兩者都有吧!

@潛水夫@ wrote:
台灣的拼裝車,外型...(恕刪)


外型
這好像不是重點
遊覽車市場跟小烏龜市場 對外型的需求完全不一樣
要的是穩定的品質跟耐用
沒有外觀改進的需求何必花錢改外觀

還有 外觀這種東西是屬於高度客製化的
包含塗裝阿 造型等等
看看台鐵買那些車 通通都是客製化產品

然後結構
法規怎麼訂 車就怎麼造
就這麼簡單
這種事情在小烏龜也是習以為常
賣日本就要有符合日本法規的規格
賣韓國就要符合韓國的規格

然後 關於這次開罐事故
法規沒有測試翻倒然後滑行
翻車滑行然後開罐真的只是剛好
當然 台灣可以準備改實車翻覆實驗了
最好在加驗翻覆滑行
這樣全世界都來找台灣買遊覽車
然後就是車體廠再收一半起來

當初台灣引進ECE R66的時候 就一堆車體廠包起來
要嘛收攤 要嘛改作中古車整理
barbielinda wrote:
可是我看座位頭部以上的那些支柱 , 要撐的住一台17頓車重的大巴士傾倒或是撞擊的重量 , 看來很脆弱...


傾倒跟撞擊是差很大的,以通過歐規車體翻覆測試為準,車頂撞擊只要時速超過15km/h就能掀頂。
這也是為何國外一堆巴士撞樹撞橋就掀頂了。

goodpig wrote:
這幾位業界人士扯半天,都只會拿全車高出來說嘴

都沒有一個人拿得出乘客座位高度來比較

雖然我不是業界人士,不過...
(全高 - 身高 == 座位高)

鳳山小王 wrote:
最好在加驗翻覆滑行


這次會掀頂是因為邊坡構造。
kingeric wrote:
以防有人看不懂,下面是這次的事故分解圖:


之所以會提到改善邊坡設計,是因為交通部本來就有各種設計,每年也都有編預算...

這次的事故路段用的是像這種(圖片節自交通部網站)


只要改成像這種(圖片節自交通部網站)


以去年統聯翻車的案例,讓車輛自由滑動可減少支柱上的應力,避免乘客車箱塌陷而降低致死率。



把報廢的美製國光號, 拆解分析 , 做出台版的山寨 MCI
公開給國內大巴組裝場為公模, 依照MCI的結構 材料 , 作為台灣未來大巴的樣版
並加入臺灣人口味的卡拉OK線路 ,當代環景攝影機 , 倒車顯影 , 盲點偵測系統 ,車道偏移警示系統 ,胎壓偵測系統
這樣就能放心

上頁提到 昨天公開臺灣大巴士的結構 , 宣稱世界最強 , 但是多次事故, 還不夠給國人信心。

只有16枝支柱 , 一根支柱要撐住靜態 1062公斤的壓力 , 動態行車 , 動態撞擊 還得了的?
臺灣大巴士支柱的張力強度呢 ?

參考一下 速霸路汽車B柱的結構 , 多層的 , 不是空心折鐵板而已

B柱使用的金屬全為高強度及高張力的金屬,利用雷射切割及雷射銲接而成,一共八層(比A柱多)。而B柱中央部份的內部及外部,還有額外的特殊設計來強化其剛性。 ( http://cool3c.incar.tw/article/61503

其實有一個癥結點

翻車翻到開罐的
大多是2008年以前的車
這次翻的還是1998的
對於只符合已經過時的安全結構設計
是應該輔導淘汰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