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l3000 wrote:
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汽車廠不生產這一類簡易版的油電車?
一定哪裡有問題?汽車廠也不是笨蛋啊!請教專家:
1:例如LUXGEN已經有電動車,但是應該有幾個問題:電池貴、續航力問題+其他,
如果加一顆小引擎,專門發電用不行嗎?解決大家對續航力的擔憂,問題在哪?
看過美國的汽車廠好像有類似的設計,一旦電池續航力可能不夠時,引擎可以以最佳效率發電
按這裡檢視外部影片 (按這裡在新視窗中開啟影片)
2:油電車prius的構造比較複雜,但是如果簡單設計如:前輪由引擎帶動,後輪由電池馬達帶動,這樣哪裡會有問題?
起步馬達有優勢=後輪驅動,有速度後,30、40或50(看狀況)以後,由引擎帶動前輪,電腦判斷控制,大小剎車就啟動大小充電模式(回充)
有需要時,還可以切入四輪驅動模式,
如此也許省油效率沒有prius好,但是應該也不差?
應該有其他問題或考慮?
謝謝解惑
要討論這個問題前,必須先瞭解混合動力(汽油與電力)車款,主要有下列三種架構。
1.串聯式。基本架構是 「引擎ICE--電池HVB--馬達MG--輪子」
這種車款主要動力來源是MG,在HVB耗盡時,小功率的ICE會啟動發電充電,增加可行里程。
這種架構非常的簡單,基本上跟電動車幾乎一樣。
簡單說,就是多了一台發電機的電動車,因此又有「增程式電動車」的稱呼。
但缺點是一旦HVB電力耗盡,動力輸出能力會大幅受到影響。
BMW i3(增程版)、Chevrolet Volt(最有名的PHV),是這種車款的代表。
目前除插電車款以外,已經很少有這樣的設計。
2.並聯式。基本架構是「ICE--輪子--MG--HVB」
也就是說,在一般汽柴油車款上的輪子/傳動桿上裝設MG回收煞車的動能,並在需要增加輸出時,可由MG提供更多的動力輸出。
這架構非常簡單且容易改裝,是最容易佈署的架構(因為不會動到現有上市車輛原有的動力系統)。
市售汽柴油車款如果有適合的零件,都可以直接變成並聯式Hybrid,算是入門難度最低的Hybrid系統。
臺灣首輛可充電式油電混合wish
缺點是當ICE怠速熄火時,車上大功率的電力設備勢必也需要跟著關閉。
簡單講,這種車款停紅燈時如果ICE被關閉,冷氣將只剩送風的功能...
代表車款是IMA系統的Honda Insight,目前已停產。
3.深混動/串並聯式。
這是最複雜的架構。結合了串聯與並聯的結構,然後又要想辦法拿掉兩者的缺點。
代表車款是Toyota Prius。
Prius會成為其中代表車款的原因還有一個:它用很簡單的解法(eCVT),來優雅的處理掉深混動很複雜的動力分配問題。
那麼,接下來回答樓主的問題。
1.不是「汽車廠不生產這一類簡易版的油電車」,而是樓主你不知道這種車早就出現,甚至已經停產了。
2.當然可以增加小引擎變成增程車,但這樣做有兩個大問題。
第一是專利這個次元障壁。
這可以查一下Volt哪時候上市的,而且還有同類型增程車已經在全世界的路上跑。
後來的Lexgen除非跟廠商合作,不然就必須想辦法繞過這些廠商所有已存在的相關專利。
第二是售價會太高。
因為跟電動車一樣,這種車需要背一顆大容量鋰電池。
(有興趣的話可以查看看Volt電池有多大)
尤其第二點,更是目前Lexgen電動車款無法上市的致命傷。
如果想要降低價格,最簡單當然可以設定成背小電池。
但開10分鐘大電池就沒電,剩下里程就難以爬坡的車,我想買單的人會很少...
那麼如果設計成大功率ICE跟小電池呢?
那倒不如直接作成傳統汽柴油車了,還少3次轉換消耗,還可以省下MG跟HVB的費用。
(ICE轉電再轉化學存入電池、轉回電再轉回動能共四次轉換,對比ICE轉動能一次轉換。
而且就算ICE發電直供MG,跳過HVB,也還是多1次轉換)
3.可以,但還是會撞到專利次元障壁,且省油效率有限。(走省油訴求的IMA系統已經被Honda放棄)
另外如果怠速不熄火,省油效果有限。
但熄火的話,相信台灣夏日環境,會沒人想買單。
目前這種系統,大多設計為增加輸出(加力)使用為主,回收動能(省油)為輔。
多出現在3000cc以上的Hybrid車款,且設計上省油並非主要考量。
4.前ICE後MG這模式有相當危險性。
沒有設計好前後動力同步的保護措施的話,會有打滑失控的危險。
這一點請想像一下,一旦後輪出力遠大於前輪的狀況。
對於後輪是MG驅動,前輪是ICE驅動的車子,一旦MG輸出功率過大就很容易發生這個問題,原因是MG在扭力方面的特性。
而且說真的,這也有專利擋住。
不信可以查一下Toyota的E-4WD系統,像RAV4 Hybrid 4WD旗艦,就是後輪串連MG的Hybrid架構。
結論:
Lexgen真的挑戰要做Hybrid???光專利這一關就很難處理了....
想當年Honda為了閃Toyota在深混動的專利,可是花了n年才成功找到解答,做出Fit Hybrid。
其他大廠更是直接找Toyota或Toyota HSD系統的上游廠商合作,這樣比較簡單成本低也快速...